王哲
未來科學大獎是第一個延生于中國民間公益組織、由企業家群體發起成立的獎項,填補了中國民間權威科技獎項的空白。
由蜚聲世界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領銜,曲目包括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圣桑《天鵝》、門德爾松《F小調第六弦樂四重奏作品80號》的一場盛大的音樂會是為科學而演奏;身著盛裝走過紅毯、在音樂會上組團詩朗誦的馬化騰、李彥宏、徐小平等也是專程為科學而來。讓這些企業界、投資界、藝術界大咖聚在一起向科學致敬的,是一個僅僅有一年多歷史的未來科技大獎。
科學家走到舞臺中央
“2017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10月29日晚間舉行,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因其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復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憑借其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于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獲得“物質科學獎”,今年首度頒發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則授予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作出的極其深刻貢獻”的北京大學許晨陽教授,三人分別獲得由企業家捐贈的一百萬美元獎金。
與國際上很多科學大獎的獲獎者都是白發蒼蒼的老者相比,三位被眾星捧月來到舞臺中央的未來科學大獎的獲獎者都很“年輕”,最年長的施一公生于1967年,潘建偉生于1970年,許晨陽則是一位80后,生于1981年。
作為中國內地第一個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的評審過程嚴肅而漫長,據本屆未來科學大獎的科學委員會輪值主席、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介紹,未來科學大獎參考諾貝爾獎評審體系,今年3月開始向社會各界征集候選人名單,共收到800多份推薦。本屆大獎的15位科學委員會委員都是全球范圍內的知名學者,他們認真研讀候選人材料,幾次開會對候選人的工作進行評價。9月9日上午的最終投票,也因最后一次會議上委員們的激烈討論而推遲了半個小時。
10年前,作為世界知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回到清華大學任教時,很多人并不看好他的選擇。施一公用10年的時間證明了在中國本土一樣可以作出世界級的研究成果。他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這得益于“國家過去十多年對基礎研究的連續投入,不然是萬萬沒有可能的”。同樣從歐洲著名學府辭去教職回國的潘建偉認為,“這是對我們國家一直在從事量子物理領域廣大工作者的一個肯定”。許晨陽得知自己獲獎時,既意外又欣慰。他充滿深情地說:“科學的每一次進步都蘊含著數學英雄們的遠航達到了人類未知的新世界,數學家如果堅信人類必須知道,人類終將知道。”他決定拿出一部分獎金,專門獎勵年輕的基礎科學研究者。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是今年新增加的獎項。本屆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李凱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獎項設立的初衷是因為“中國的數學和計算機科學還落后于世界。這個獎的設立,就是要鼓勵年輕的科學家,做一些有原創力、影響力和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基礎科學研究工作”。本屆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教授高西慶也說,設立未來科學大獎的初衷,就是希望鼓勵年輕人能夠靜下心耐住寂寞去做科學。
2016年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由衷感嘆:“一年來,獲獎讓自己的知名度明顯提升了很多。這個獎很有帶動效應,與大獎相關的很多科學家也因此工作更有勁頭。”最令薛其坤高興的是,隨著時代進步,科學家逐漸走到了中國發展的舞臺中央。他希望和新的獲獎人一起,在未來科學大獎的鼓舞下繼續努力,使中國的科學走到世界科學舞臺中央。
拉近科學與少年距離的科普課堂
從去年開始,未來科學論壇就在各地頻繁開講。不少一流的科學家干起了科普工作,向公眾介紹他們最新的科研成果。今年的未來論壇年會不僅為獲獎者頒獎,更是拉近科學與少年距離的科普課堂,全球40余位具有卓越影響力的頂尖科學家就社會關注的熱點科學話題做主題演講。他們對基礎科學的前沿成果進行討論,更對包括高效計算、腦科學、新能源、基因技術等將對未來科研、產業、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超強科技展開頭腦風暴。
當這些蜚聲學界的大家走上講壇時,臺下的觀眾濟濟一堂。他們中,有知名的企業家、投資人,有曾經的國家部委的負責人,有高校的學子,更多的是社會上的科學愛好者,很多人攜家帶口前來。“也許一個孩子只是聽了一次科學家的演講,就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一位帶著孩子前來的家長對記者這樣說。
未來論壇攜手北京四中等共同在全國開展“對話未來科學家”活動,鼓勵全國中小學生展開想象大膽提問,與科學家對話。施一公在與青少年對話環節中表示,自己從2007年在清華大學建立實驗室,到現在整整10年,一路走來也曾動搖迷茫。“我一開始也并沒有下定決心做學問,而決定做學問以后,發現了做研究的無窮奧妙,我在一開始時并沒有很多機會,最后通過自己點滴努力,抓住了機會。我相信,認準目標,堅持你的道路,總能達到目標。”潘建偉打趣說,自己的本科論文想證明愛因斯坦的觀點是對的,量子力學是荒謬的。25年過去了,我卻在實驗過程中反復證明量子力學是對的,后來還通過量子力學發展起來一些有用的技術。“宇宙從沒有生命進化到有高等生命,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個世界、研究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種非常神奇的事情,會讓我產生一種敬畏之感。”
許晨陽則對青少年們循循善誘:數學以及其他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都需要幾代人的研究積淀。隨著我國的國力強大,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越來越多的數學家可以從事這方面的研究,這是國家給我們提供的機會,所以我相信在有生之年將看到中國成為世界的一流數學強國。
在空靈而美好的童聲合唱《You raise me up》歌聲中,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圓滿落幕。連續參加了兩屆頒獎典禮的楊振寧評價說:“未來科學大獎是第一個延生于中國民間公益組織、由企業家群體發起成立的獎項,填補了中國民間權威科技獎項的空白;瑞典有諾貝爾獎,香港有邵逸夫獎,而未來科學大獎作為后起之秀將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