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爽+陽榮威
摘要: 一所大學或一個學科邁向世界一流,離不開一流的師資隊伍,而“C9聯盟”高校是代表中國首批沖刺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種子隊,對其師資隊伍及結構的研究顯得尤為必要。基于“C9聯盟”高校《2015年度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對其師資隊伍及結構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專任教師數量不足、學歷層次相對偏低、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不合理、頂尖教師數量稀缺等問題,建議采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招聘方式,廣納賢才;“引進人才”和“留住人才”相結合,優化師資結構;延聘杰出教師和培養青年教師,構建高穩定性、強凝聚力的學術梯隊等措施優化師資隊伍及結構。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C9聯盟;專任教師;師資隊伍;師資結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7)06-0032-06
收稿日期:2017- 09-3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管理學)一般課題 “管辦評分離背景下大學社會評價體系與機制的研究”(16BGL172)。
作者簡介:王利爽(1990-),女,河南內黃人,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基本原理研究;陽榮威,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
“雙一流”建設是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做出的戰略部署[1],其中五大建設任務中起著基礎且至關重要作用的是師資隊伍建設。偉大的教育家、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崎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2]。同樣,曾經擔任斯坦福大學校長的史德齡也有相似的見解,“一所學校有一流的師資隊伍才能培養出一流的學生,并促進其他的工作的開展”。可見,大師之于大學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創建“雙一流”的關鍵在于構建一支水平頂尖、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本文是以“C9聯盟”高校《2015年度本科教學質量報告》為基礎進行的調查研究。九校聯盟(C9)是國家首批“985工程”重點建設的9所頂尖大學間的聯盟,代表中國首批沖刺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種子隊。聯盟成員分別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本文通過對“C9聯盟”高校專任教師隊伍及結構進行調查研究,提出其存在的問題,給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及結構完善的建議。
一、“C9聯盟”高校師資隊伍及結構分析
(一)生師比
生師比是指一個教育機構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折合后的全日制學生數量與專任教師數量之比。從古至今,生師比一直與辦學規模、辦學效益及教學質量有著相應的關聯。生師比升高,辦學規模、辦學效益會提高,但教學質量就難以保證;相反,生師比降低,辦學規模、辦學效益則會下降,教學質量會提高。圖1中,虛線為教育部對生師比的合格要求,即不超過18。由圖可知,“C9聯盟”高校中只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生師比超過了教育部規定要求。但在高校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中,國際常用的生師比為14,認為此比例對辦學效益和質量最為適宜,如果高于這一比例,辦學效益可能會提高,辦學質量就難以保證[3]。圖中實線代表國際常用標準,用此標準來衡量“C9聯盟”高校的生師比,只有清華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兩所高校符合要求。同國際標準比較,“C9聯盟”高校的生師比較高,這是高校擴招帶來的歷史遺留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達到國際標準。
(二)專任教師學歷結構
學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教師學識是否淵博的一個標志,學歷結構則是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的反映,因而教師隊伍中獲得博士學位比例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所學校師資力量雄厚與否[4]。圖2,僅呈現了擁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的情況,2011年教育部更新的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比例的標準為不低于50%。由圖2可知,所有的“C9聯盟”高校均達到且遠高于這一標準。“C9聯盟”高校中教師博士學位擁有率最低的是西安交通大學,比例僅為69.8%,其他院校博士學位擁有率均在70%以上,平均博士學位擁有比例為80.04%,由圖可知,這9所高校的博士學位教師比例均未超過90%,同世界一流大學相比仍然偏低,比如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的教師全部擁有博士學位;甚至我國臺灣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的教師也全部擁有博士學位[5]。
教師的智力結構、知識積累、實踐經驗、創新能力等方面在不同的年齡段是不同的。一定程度上,教師的年齡結構可以反映一所大學教學和科研的水平及發展潛力,甚至影響師資隊伍的連續性和繼承性。因而研究“C9聯盟”大學教師隊伍的狀況時,就有必要參考其年齡結構。如表1,我國“C9聯盟”高校在《2015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中公布了專任教師的年齡結構,但劃分標準不盡相同。總體上看,“C9聯盟”高校以35歲至45歲之間的青年教師為主,所占比例都在50%以上;已有的數據中,46歲至55歲之間的教師所占比例相對較小,所占比大約為33%。研究表明,46歲至55歲年齡段,是教師出成果的最佳時期。此年齡段的教師,經過長期的教學、科研工作的錘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且知識儲備趨于完善,智力結構處于最佳狀態,工作效率高、效果好。所以,在一定范圍內,處于46歲至55歲年齡段的教師占比越高,越有利于高校的發展。目前,與最佳的年齡結構相比,我國“C9聯盟”高校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還有一定的差距。
(四)職稱結構
職稱結構是高校教師整體素質的表現形式。圖3中,從高級職稱所占比重看,“C9聯盟”高校中具有高級職稱(包括正高和副高)教師所占比重平均高達73.95%,這一比例遠高于教育部規定的關于高校具有高級職務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不得低于30%的標準。從整體職稱結構上看,我國研究型大學師資結構主要有4種模式,分別為金字塔結構、卵形結構、倒金字塔結構以及凹形結構。①美國一流的大學師資結構大都呈倒金字塔形[5](63-67)。“C9聯盟”高校只有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呈倒金字塔形職稱結構。由此可見,我國“C9聯盟”高校職稱結構離世界一流大學的國際化水準還有一定差距,不能一味提高高級職稱教師比例,而應從整體職稱結構來把握。endprint
(五)杰出教師數量及比例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對一個國家、一所學校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哈佛大學校長博可曾說:“一所學校想要出類拔萃,必須要有杰出的教授。”世界一流高校都應致力于培養一批國際影響力大、創新能力強的頂尖教師,這里的頂尖教師是指因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而獲得像諾貝爾獎或者菲爾茲獎等國際獎項的大師。哈佛大學教師隊伍中獲得過諾貝爾獎的有28位,獲得過普利策獎的有11位;斯坦福大學教師中獲得過諾貝爾獎有27位[5](P63-67)。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C9聯盟”高校代表中國一流高校,其頂尖創新人才稀缺,沒有教師獲得過諾貝爾獎和普利策獎。故筆者以兩院院士、“千人計劃”入選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國家級教學名師等作為杰出人才的衡量標準,用杰出人才占專任教師的比重來判斷“C9聯盟”高校杰出人才的水平高低。如表2所列,杰出人才所占比重最高的是清華大學,為18.76%,比例較低的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分別為6.38%和6.87%,平均比例為13.14%。總的來說,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我國的頂尖創新人才稀缺,杰出人才過分依賴外力。
二、“C9聯盟”高校師資隊伍及結構 存在的問題
(一)專任教師數量不足
國家實施高校擴招政策以來,我國全日制在讀大學生數量增長迅猛,雖然與之相應的專任教師的數量也大幅增長,然而仍然跟不上學生增長的數量,這必然導致高校生師比升高。生師比的升高,雖然會提高辦學規模和辦學效益,但是卻難以保證教學質量。從“C9聯盟”各高校公布的《2015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可知,只有清華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師比在14以下。過高的生師比,一方面意味著教師授課門數多、課時數高,加重了任課教師的工作量,以至于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參加實踐、科研和教改活動;另一方面意味著較多的班級和課程采用大班授課,這易使課堂教學陷入“滿堂灌”的模式,不利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的形成,不利于研討型教學模式的實施,所造成的結果就是科研工作和人才培養質量都受到負面影響。專任教師數量的不足,阻礙了“C9聯盟”高校邁向“雙一流”的步伐。
(二)專任教師學歷層次相對偏低
一流的大學,需要一流的師資夯實基礎。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經過博士期間系統的科研鍛煉,已經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且具備了扎實的專業知識,這為其今后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由調查可知,我國“C9聯盟”高校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學歷的教師比例相對于國內其他高校的較高,而且近年來獲得博士學位的教師無論從數量還是比例上都有較大幅度的上升。但是同國外尤其是美國的一流大學甚至是一般大學相比仍然偏低。為此,我國“C9聯盟”高校的專任教師學歷結構還有待進一步優化。
(三)專任教師的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不合理
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圍內,46歲至55歲年齡段的高校專任教師占比越高,越有利于高校教學和科研工作的質量提升。分析“C9聯盟”各高校公布的專任教師隊伍的年齡分布情況,發現其年齡結構呈現“凹形”,即處于兩端的青年教師與中老年教師占比較大,而處于中間年齡段的教師占比較少。從發展的視角看,處于兩端的教師中,老年教師即將退休造成人才迅速流失,而青年教師教學質量、科研水平的提升需要時間的保證,易出現人才斷層的現象。一言以蔽之,我國“C9聯盟”高校的專任教師隊伍年齡尚處于“兩極化”狀態,距離世界一流大學或一流學科的教師隊伍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不過在不遠的將來教師結構會趨于合理。而職稱結構從整體上看,我國“C9聯盟”高校具有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較高,但是整體結構不合理,這影響學術梯隊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由此可見,我國“C9聯盟”高校職稱結構離世界一流大學的國際化水準還有一定差距,不能一味提高高級職稱教師比例,而應從整體職稱結構上去把握。
(四)頂尖教師數量稀缺
“我國的學校為什么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這就是眾所周知的“錢學森之問”。錢老生前曾多次在不同的場合發出此感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逐步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但多年來我國高校培養的人才中,仍然沒有能夠與國際知名高校甚至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擬的。中國本土學者中獲得諾貝爾獎的只有莫言和屠呦呦,而獲得菲爾茲獎的都是華人,沒有中國本土培養的人才。代表我國沖刺世界一流大學或一流學科的“C9聯盟”高校教師隊伍中獲得上述兩個獎項的人數為零,甚至國內遴選出的兩院院士、“千人計劃”、長江學者、杰出青年和國家級教學名師等杰出教師,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在海外知名學府或研究所深造后回國開展教學與科研工作的。過分依賴國外高校培養的人才的現狀堪憂,自主創新能力和人才自我培養能力亟待增強。
三、加強“C9聯盟”高校師資建設的建議
(一)采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招聘方式,廣納賢才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國民的學歷水平越來越高,出國留學的學生也空前增長,以至于高校在招聘教師時的要求也是“水漲船高”,不僅要求教師具有高學歷、海外留學經歷,而且對教師的第一學歷背景、畢業院校等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一些高校甚至明確表達了引進海外人才的意愿。對教師的高學歷要求是較合理的,因為經過讀博期間的學習和鍛煉,其專業知識體系更加完善、科研能力顯著增強。但對教師的第一學歷是否在重點大學取得和最高學歷是否在本校或國際知名高校取得等要求,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難免會因此錯過一些優秀的人才。“C9聯盟”高校在招聘過程公開、公正、公平的前提下應采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招聘方式,擴大招聘對象的范圍,廣納賢才,應看中教師的道德品質、教學質量和研究能力,而不應“唯學歷論”。
(二)“引進人才”和“留住人才”相結合, 優化師資結構
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實質是人才的競爭。國際知名高校能培養出一流的畢業生,與其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有著直接的關系。近年來,高校尤其是“C9聯盟”高校不惜花重金加大對海外人才和國內優秀人才的引進力度。這在很大程度上壯大了高校的師資隊伍,但這種聘用方式成本高且引進的教師在本校可能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另外,學校在重視引進的人才的情況下,也不要忽視本校的優秀教師,因為優秀教師的流失,對高校造成的代價是巨大的。相對“引進人才”政策,將本校的優秀教師留住這一做法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通過“引進人才”與“留住人才”相結合的方式,高校一方面可以將更多優秀的教師融合在一起,促進不同思想的交流與合作,激發活力,有利于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且能夠推進教育觀念國際化、課程及課堂教學方式國際化。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專任教師數量及杰出人才的比例,使教師隊伍及結構趨于合理。長此以往,高校的師資結構將會呈現學緣多元化、年齡結構合理化、高學歷化、職稱結構合理化的趨勢。endprint
(三)延聘杰出教師和培養青年教師,構建 高穩定性、強凝聚力的學術梯隊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如果高校沒有穩定的學術梯隊,單個教師的學術造詣水平再高,教師隊伍也依然如同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因此,構建高穩定性、強凝聚力的學術梯隊對高校創建“雙一流”起著“興奮劑”的作用。“C9聯盟”高校作為我國沖刺世界一流大學的種子隊,其杰出人才梯隊建設中學術帶頭人大多年齡偏大,而中青年教師的學術造詣達不到高梯隊的要求,容易出現斷層的危險。通過延聘杰出教師不僅可以迅速提升學科影響力,而且為“C9聯盟”高校所占比例較大的青年教師的成長與發展爭取了時間,在此期間應大力培養青年教師并給予一定的支持,挖掘有巨大科研潛力的青年教師并給予表彰,鼓勵青年教師努力提升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破格提拔科研和教學工作表現優秀的青年教師。通過延聘杰出教師和培養青年教師,可望構建一支高穩定性、強凝聚力的學術梯隊。
參考文獻
[1] 羅向陽.“雙一流”建設:誤區、基點與本土化[J].現代教育管理,2016(10):12-17.
[2] 賈瑩瑩.我國重點大學教師學歷結構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9(5):63-67.
[3] 馬萬華.擴招后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狀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5):69-74.
[4] 呂艷,孟憲青,王紅麗.從“985”部署院校情況看研究型大學師資隊伍建設[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9(2):63-67.
[5] 劉孟玥.我國“985工程”大學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研究[D].甘肅: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4.
Abstract: A university or a discipline, which aims to become a world first-class one,has to rely on its first-class teaching staff. The “C9 alliance” is the first group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sprint into the world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s,so the study on their teaching staff and structur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ased on the 2015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Report of the C9 alliance,the research on its teaching staff and structure was carried out. After the research,many problems have been found out,such as lack of full-time teachers,teachers low education levels,unreasonable age and professional title structures, and extreme shortage of top teachers. Thu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se universities could not stick to one type when recruiting talents.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staff and its structure, the measures of “introducing talents” and “retaining talents” should be combined. To build a highly stable and united academic team, outstanding teachers must be retained and young teachers must be cultivated.
Key words:“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C9 alliance; full-time teacher; faculty;teacher structure
(責任編輯 黃建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