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瑋
從攀枝花機場沿山路盤旋而下,映入眼簾的是連綿起伏的青山和奔流不息的金沙江。莽莽林海間一棵棵高大的攀枝花樹仿佛在告訴人們,這里“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
地處川滇交界處的攀枝花又被人們稱為“萬里長江上游第一城”,它不僅是西南重點國有林區,更是四川長江流域的第一道生態屏障。今年10月10日,在河北承德市舉行的“2017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上,攀枝花市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這背后,是自1998年起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等多項生態修復工程所積聚的綠色實力。
從“趕漂人”到“造林人”
說起攀枝花的天保工程,不得不提三堆子。1996年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視察攀枝花,途經雅礱江和金沙江交匯處的三堆子時,滿目的荒山和滿江的漂木讓他佇足良久。他告誡隨行的四川省委負責人,“要下決心少砍樹、多栽樹,把‘森老虎請下山”。
正是這句話,拉開了四川省天保工程的帷幕,打響了全國開展天然林資源保衛戰的第一槍。
“過去這一片都是荒山野嶺、亂石成堆,而如今這里已是金沙江畔的樣板示范林。”站在當年朱镕基總理站立的地方,四川省長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黨委書記彭建剛望著眼前郁郁蔥蔥的青山無比感慨,“攀枝花干熱河谷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雅礱江兩岸,全年無雨干旱期長達8個月之久,夏季最高地表溫度可達70攝氏度。在三堆子這樣的干熱河谷植樹造林被稱為世界性難題,除草、整地、挖坑、背苗、運肥、植苗……每一個環節都異常艱辛。”
今年50歲的長江造林局護林員張體建早年曾是雅礱江木材水運局的的趕漂人。1998年9月1日,四川省停止天然林采伐,1998年10月,經四川省林業廳批準,該省雅礱江木材水運局增掛“四川省長江造林局”牌子,張體建也由“雅礱江趕漂人”變成了“長江造林人”。
回想起當年在三堆子造林的場景,張體健仍歷歷在目,“那時我們每天早上五、六點就出發,帶上鋼釬、鐵鍬、十字鎬、水壺、干糧、草帽‘六件寶,在山上一待就是十多個小時。幾乎所有的職工手上都打起了一個又一個的血泡,磨出了一層又一層的老繭。”
當時,在三堆子的山坡上隨處可見身著“長江造林”工作服、揮舞著鋤頭鐵鍬的身影。“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這是職工們勞動過程的真實寫照。
“記得男職工每次背40棵樹苗、女職工每次背20棵樹苗。每棵苗子都帶營養袋,又濕又重。印象最深的是,汗水不停地往下淌,身上的衣服打濕一遍又一遍,不怕你們笑話,內褲都從來沒有干過。”張體健回憶道。
經過長江造林局職工的長期艱苦奮戰,2003年,總面積3115畝的“三堆子樣板林”成果初現,三堆子樣板林的成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1998年9月至2010年12月,長江造林局在攀枝花地區共完成人工造林22.90萬畝、飛播造林22.88萬畝、森林撫育46.5萬畝、封山育林147.41萬畝、森林管護100.5萬畝。2011年起,協助地方管護森林280萬畝。
與攀枝花主城區隔江相望的馬坎片區綠意盎然,新銀合歡、劍麻、臺灣相思等樹木遍布山間,這里正是金沙江干熱河谷生態脆弱區典型地段生態修復二期工程所在地。
“2013年以前馬坎片區全是荒山、陡坡,僅有少量的灌木,喬木都比較稀少。”攀枝花市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李靜介紹,“馬坎片區山高坡陡,土地貧瘠,為滿足植物生長需要,我們在這里采用‘挖大坑、種小樹、施大肥、重管護的辦法,改良土壤。經過一年多的生態修復和兩年多的精心管護,馬坎片區數千畝的荒山已實現植被全覆蓋,并建成了森林公園。”
李靜告訴記者,實施天保工程以來,攀枝花市提出了“由點及面、先易后難、良種壯苗、大坑客土、水源配套”的干熱河谷區治理思路,確保綠化造林成效,針對少土缺水和干旱持續時間長的狀況,采取“人背馬馱、機械上山、打井取水”等方式和“開帶撩壕、客土填土、掛網保土、柵欄固土、太陽能提灌、覆膜保水”等多種工程技術措施進行植樹造林,有效治理干熱河谷重點區域面積5.625萬畝,制約金沙江干熱河谷區綠化的瓶頸得以突破,綠化成果得以保存。
作為天保工程的發源地,攀枝花市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已走過19個年頭。而作為長江上游的老三線礦產資源利用城市,攀枝花市的生態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攀枝花市林業局副局長曾順強介紹,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以來,累計完成投資8.6億元,常年管護森林484.17萬畝(其中:國有林350.38萬畝,集體公益林133.79萬畝),完成公益林建設人工造林63.3萬畝,封山育林274.7萬畝,飛播造林64.6萬畝,森林撫育62.9萬畝;增加森林面積112.27萬畝,林木總蓄積量增加141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從1998年的50.04%增加到60.1%,凈增長10.06個百分點。
截止目前,攀枝花全市現有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二灘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白坡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由天保工程實施前的2.037萬畝增加到149.907萬畝,保護區占全市國土面積比例從0.18%上升到13.5%。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四川攀枝花蘇鐵由上個世紀的23.4萬株增加到38.5萬株,增長164.5%,其他各動植物種群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在一些地方已消失多年的黑熊、獼猴、錦雞等飛禽走獸重新出現。
從“伐木人”到“護林人”
1998年9月,攀枝花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全面禁止采伐天然林,秦國海隨之來到普威林場,從伐木工變成了護林人。每天早晨,身著迷彩服,帶著水壺、干糧、木棍等巡山裝備,秦國海與同事開始了他們巡山護林的一天。作為攀枝花市普威林業局普威林場的護林員,秦國海十多年來一遍又一遍地行走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用雙腳丈量著大山,見證著幼苗變大樹,荒山變青山。
“我們每天按不同的路線巡護,遠的將近20公里,要五、六個小時才能走完一遍。”秦國海告訴記者,林場全年都要有人巡護,他每月要連續巡山二十多天,膠鞋走爛是常有的事。
1998年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后,林場僅靠國家撥付的天保管護資金維持生存,護林員的基本工資很低,秦國海當時每月工資僅有三百多元。近年來,通過深化森工企業體制改革,職工的生活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現在,秦國海的工資增加到每月四千多元。
在白洼森林康養體驗區,攀枝花市普威林業局白凹管護站的護林員趙小波正清掃著康養步道上的垃圾,“林子護好了,我們的收入也有保障,和20年前相比,現在就像生活在蜜罐里。”趙小波樂呵呵地說。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底攀枝花全市國有林業在崗職工人均年工資達45657元,比天保一期結束時的2010年增加了189%;開展集體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133.79萬畝,年補償金額1974萬元,惠及全市3萬余戶林區群眾。
普威林業局黨委副書記蒲小平介紹,為充分發揮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互補優勢,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增加職工收入,按照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并舉的原則,普威林業局與攀枝花市二灘國家森林公園合作組建了二灘森林旅游開發公司,將紅碧灘、馬鹿寨片區近10平方公里范圍內森林生態資源、自然風光、民族風情進行包裝打造,推進森林旅游開發,并利用企業閑置土地資產,在普威椒子灣建成年存欄雞2萬只、出欄1.5萬只規模的生態養殖場,主要以林下散養方式進行生態養殖和特色養殖;新建酒廠,發展酒業,現具備年產50噸糧食白酒和20噸塊菌酒的
規模。
“為更好地整合企業資產,我們正在對現有酒廠進行升級改造,擴大生產規模,預計將在2017年底建成,投產后將形成年產100噸糧食白酒和30噸塊菌酒的生產能力。”蒲小平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這些產業項目形成良性發展后,預計企業每年可獲得利潤300萬元。”
從砍樹到種樹,再到護樹,攀枝花的森林生態系統不斷完善,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日益牢固,綠色生態發展成為攀枝花發展的必然之路。
攀枝花市林業局副局長孫彥彬介紹,攀枝花市以助農增收、興林富民為導向,構建了以核桃為龍頭,特色經果、林下種養業、花卉苗木及工業原料、生態旅游為重點的“1+4”林業產業發展體系。依托森林資源,通過積極推進林業產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業、林下菌類采集、以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為主的特種養殖等林下經濟,著力培育涉林專合組織,扶持龍頭企業,逐漸走上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群眾增收的共贏之路。
“攀枝花正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全力促進林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用實踐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孫彥彬說。
據統計,至2016年,攀枝花全市共有林業產業基地面積144.2萬畝,實現林業總產值36.2億元,農民從林業獲得的收入達2097元。而1998年全市林業總產值只有6654萬元,20年增長了54倍。
從“百里鋼城”
到“康養勝地”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花命名的城市,攀枝花的四季如它的名字般陽光明媚、鮮花盛開,由春而冬,攀枝花、藍花楹、鳳凰花、索瑪花、扶桑花、三角梅等次第綻放,是名副其實的四川“一朵花”。
“我們這里年日照2700小時左右,無霜期300天以上,年均溫度20.3℃,久居于此對哮喘、支氣管炎、高血壓等疾病有顯著療效,非常有利于人體健康。”孫彥彬介紹說,這里冬季溫暖宜人,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老年人到這過冬,“孝敬爸媽,請帶到攀枝花”正在全國廣為傳頌。更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攀枝花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2.6%,成功進入全國呼吸環境十佳城市。2016年,該市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更是達到100%。
依托陽光、氣候、環境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攀枝花率先提出“康養”理念,率先爭創全國康養產業發展試驗區,大力發展“康養+農業”“康養+工業”“康養+醫療”“康養+旅游”“康養+運動”等新型業態。繼“中國釩鈦之都”之后,成功打響了“陽光花城·康養勝地”的城市新品牌。
具備發展康養產業的海拔度、溫度、濕度、潔凈度、優產度、和諧度“六度”稟賦,被譽為“中國陽光花城”的攀枝花,如何借“陽光”之勢,打好攀枝花“康養”組合牌?
攀枝花市林業局局長謝軍告訴記者,“百里鋼城”的攀枝花曾飽受生態破壞之痛,深陷空氣污染的泥潭,攀枝花要實現產業升級、城市轉型,就必須走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路。“近年來,攀枝花市不斷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林業發展。將康養產業作為綠色發展重要產業,并已著手制定康養產業發展規劃。”
目前,攀枝花市已編制完成《中國陽光康養旅游城市發展規劃》《攀枝花創建(中國)陽光康養試驗區發展規劃》《攀枝花市老齡事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二灘湖區旅游開發總體策劃》等多個規劃,森林康養已成為林業發展的新業態。
在攀枝花國際康養學院的圖書館中,中醫康復保健專業學生鄒沛霖正查閱著相關資料,她告訴記者,她所就讀的攀枝花國際康養學院是由攀枝花學院醫學院的護理、康復等專業分離出來新組建的全國第一所康養學院,她是該學院的首批學生。
攀枝花國際康養學院在發展五大“康養+”產業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探索出了“康養+醫療”的新模式,為攀枝花創建中國陽光康養產業發展示范區、打造全國陽光康養旅游目的地、推動康養產業發展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持。
“攀枝花發展康養產業沒有歷史經驗可借鑒,必須勇于創新、先行先試。”在攀枝花市委書記李建勤看來,攀枝花市應緊緊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創建國家康養產業發展試驗區為統攬,探路我國康養產業發展,加快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陽光花城和康養勝地。
褪去“污染之城”的舊衣,換上“康養勝地”的新衣,攀枝花市實現了生態蝶變,由“鋼鐵城市”轉向為利用光熱資源的中國“陽光花城”,穩步走向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特色康養城市。
孫彥彬介紹,目前,攀枝花市共有“迷昜森林”“花舞人間”“萬寶營”“岔河同德”4家省級森林康養基地。今年,歐方營地的森林康養基地成功入選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單位。攀枝花市已成功進入中國十大避寒名城、中國最佳養老城市50強,成為首批國家醫養結合試點城市、中國陽光康養示范城市、四川省首個養生旅游示范基地。
此外,攀枝花市還開發了芭蕉箐萬畝枇杷生態觀光園、撒蓮鎮海塔村世外桃園觀光區、大田石榴生態觀光園等多個鄉村生態旅游點,舉辦了務本桃花節、黃草櫻桃節、大田石榴節、仁和芒果節、格薩拉索瑪花節等各類生態觀光旅游節慶活動,成為中國·四川森林康養(冬季)年會永久會址,極大提升了“陽光花城”、“康養勝地”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攀枝花全市實現生態旅游和森林康養收入13億元。接待過冬康養老人15萬人次以上,全年旅游總人數達2062.5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從2011年的50.5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242.6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