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征(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 編輯/易可
科學練琴放松迎考
文/程征(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 編輯/易可

自從1991年業(yè)余鋼琴考級制度在上海誕生以來,已經風風雨雨走過了26載。最盛時,全國每年都有數十萬琴童參加鋼琴考級。僅上海一個城市,從最初的300人報考,到2002年以來基本穩(wěn)定在每年2萬人次左右,經歷了飛速發(fā)展的過程。現如今,鋼琴考級已經成為許多學琴孩子一年中最主要的社會性活動。越是臨近考試,家長和孩子們就越是緊張,每天開足馬力,拼命練琴,力求取得好成績。然而,這樣的練琴方式是否科學?筆者不禁聯想到前不久看到的一則報道,內容是:著名的青年鋼琴家由于練琴過度,右手手臂發(fā)炎,不得不暫停練習,取消演奏會。
無論寒暑假,很多琴童都在利用這難得的空閑時間,“揮汗如雨、加班加點”地練琴。這樣全力以赴地努力練琴精神雖好,卻往往忽視了孩子們的身心發(fā)展特點, “急功近利”“貪功過度”,會對孩子稚嫩的身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1.身體的傷害。孩子們的身體尚處在生長發(fā)育時期,骨骼沒有定型,肌肉和韌帶也很脆弱,如若突然“加量”,增加練琴強度,延長練琴時間,很容易造成孩子手指肌腱或神經的損傷,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考級前的“加量”練習固然重要,但也要制訂合理的練習計劃。
2.心理的傷害。越是臨近考試,老師、家長以及琴童們的心里就越緊張,我們時常可以聽到,伴隨著孩子練琴聲的是家長、老師嚴厲的訓斥和不斷的督促。孩子們不斷增加的不只是練琴時間,還有擔心“考不過”的焦慮感。這種焦慮感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化解,很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影響考試發(fā)揮,甚至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放棄學琴的念頭。
針對以上的種種誤區(qū),筆者認為孩子和家長如果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將有利于在考前練琴時把握好 “度”,做到事半功倍,提高練琴效率。


考前增加孩子們的練琴強度,延長練習時間無可非議,但不能一味盲目加碼,而是要合理安排時間。例如:可以將整塊練琴時間“化整為零”,分成幾個時間段來練習,這樣不僅可以緩解長時間練琴的疲勞感,還可以提高每個時間段練琴的效率。
每個練琴時間段可以安排練習的重點,這里的“重點”既可以是某一首樂曲,也可以是某一個技術難點,分階段、分步驟,合理安排練習“重點”。練習時采取“快慢結合、以慢為主”的練琴方式,以達到循序漸進、有的放矢的目的。
其一,在長時間練琴之始,琴童們最好做一些“熱身項目”,然后再開始樂曲的練習。“哈農”“音階”等基本手指練習都是不錯的選擇,半個小時左右的手指“熱身操”可以幫助孩子們慢慢進入演奏狀態(tài),提高手指的機能。結束練琴時,也可以做一些放松練習,避免手指肌肉僵硬。其二,“慢練”非常有必要。即使到了快速練習階段,也要適當地慢練,而且要看譜練習,這樣不僅可以讓我們養(yǎng)成認真讀譜、記譜和背譜的習慣,還可以防止手指在琴鍵上滾、混、溜、滑,以及節(jié)奏踏板不受控制的“混亂”彈奏現象出現。磨煉耐心,減少無謂的手指肌肉緊張,可謂“一舉三得”。其三,定時休息放松。不要等到疲倦或是疼痛時才想起來休息,在練琴過程中都要適當安排練習后的放松活動,拉伸手指韌帶,活動手臂和手腕,伴隨深呼吸平躺放松脊椎,都是不錯的放松練習,可以幫助孩子的機體迅速恢復,以更飽滿的情緒進入下一階段的練習。
總而言之,作為鋼琴學習者,尤其是中小學生,家長們都要明確 “鋼琴考級”的意義與作用,理順鋼琴考級和學習之間的關系,認識考級是鋼琴學習的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合理對待鋼琴考級,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練琴,讓孩子們體會到鋼琴學習所帶來的快樂與滿足,體會到音樂的美感,從而達到人文素質的全面提高,讓鋼琴、讓音樂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良師益友,促進其健康、全面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