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楠,華電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淺析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文/張楠,華電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實現了由“短缺經濟”向“后短缺經濟時代”的跨越,這一跨越為產業結構的轉型帶來了挑戰和機遇。如何更好的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經濟發展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和調整的過程。為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的良好發展,相關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產業經濟學;產業空心化;貨幣供應量;開放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
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引入了三次產業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就是把全部的經濟活動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的屬性是其生產物取自于自然,指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則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產物,包括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供應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被解釋為繁衍于有形物質財富生產上的無形財富的生產部門,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金融地產,公共設施,科教文衛等等。
所謂產業結構,就是“各產業在其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系,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一些比例關系”。其中,“技術經濟聯系”從質的角度規定了各產業之間的組合關系,是各產業經濟活動的內在規律所決定的;“比例關系”則從量的方面反映了各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系統中的地位,是各產業經濟活動的外在表象。從靜態看,三次產業間的聯系表現為某一時點三次產業各自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在整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及相互的比例關系。從動態看,隨著時間推移和經濟發展,三次產業間聯系表現為三次產業上述比重和比例關系的變化及其趨勢。
2.1 “重、輕、農”產業結構指導思想的形成及調整
為了盡快建立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振興民族經濟,我國建立了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確立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產業發展方向。在中央政府的強力推動下,我國的工業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總體而言,我國產業結構演變發展也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改革開放前的產業結構演變歷程,主要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在封閉的內向型發展路徑中,立足于國內要素資源的積累而發展的,體現出了濃厚的政策和人為色彩。
2.2 “農、輕、重”排序得到落實,產業結構逐步改善
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以確立。從1979年開始,國家對國民經濟實施了第二次全面調整。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體制機制創新步伐的加快,產業發展的活力得到極大釋放,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演變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總體來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產業結構演變進程可大致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產業結構演變的加速發展階段(1978~1991年)、產業結構演變的深化發展階段(1992~2001年)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提升發展階段(2002年至今)。從我國產業結構演變發展歷程來看,我國產業結構演變進程呈不斷加快趨勢。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的30多年內,我國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明顯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第一、第三產業呈“剪刀形”發展態勢,產業結構總體從第一產業為主向以第二、三產業為主轉變的特征非常突出。
3.1 資源緊張導致生產成本上升
對制造業企業而言,近年“三荒兩高”即電荒、錢荒、人荒以及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上漲,不斷壓縮生產企業利潤,某些代加工企業甚至以成本價或低于成本價向客戶進行銷售,然后靠國家出口退稅補貼成本或維持利潤,處于微利邊緣。對該類企業而言,要么加快企業產品升級,要么實現企業向綜合成本低的地區梯度轉移。相比之下,企業轉移相對容易,如無新興產業銜接,則容易產生區域經濟空心化問題。
3.2 貨幣供應量高速擴張
貨幣供應增速超過實體經濟增長與物價上漲吸納量,一方面推高生產要素成本,使得處于產業鏈末端、以外貿出口為主的生產企業無法通過產品漲價轉嫁生產成本,利潤大幅下降;另一方面貨幣供應量增加導致房地產市場和股市虛假繁榮,資本逐利的天性讓民營企業改變投資決策,將實體資本轉投資產市場以博取高收益,持續演化的結果就是產業空心化。
3.3 企業多元化投資加劇
由于制造業微利甚至虧損經營,大部分規模以上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及民營企業,在資本配置方面通常會考慮除實業以外的多元化投資,主要集中于房地產、金融證券投資等方面,且投資比例呈上升趨勢,出現過度金融化特征。在珠三角地區,許多集團旗下都設立有房地產開發公司或投資公司,作為新興業務板塊逐漸成為集團利潤的主要來源,而原來的實業經營或維持原狀,或縮小規模,僅僅成為集團融資的工具,新融資金多數被挪用進入投資板塊,實業擴大規模及研發所需的資金得不到補給。
3.4 核心企業帶動產業集群撤離或轉移
在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擁有很多諸如電子、五金、服裝、家具、玩具、建材等為主體的產業集群,是區域性經濟發展的核心和動力所在。其核心企業多為跨國公司,具有典型的“候鳥”特征,它們不關心也不愿意在區域內進行產業升級和改造,而是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以資本、技術的跨國流動尋求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擁有產業轉移及選址經營的主動權。
3.5 產業結構規劃重復性明顯
在“綠色經濟”及“產業升級”的全國性政策的統一號召下,無論是西部開發、東部振興還是中部崛起,由于行政區劃體制,資源難以在區域間平衡及協調,造成各地區均出臺各自的產業布局戰略,以規劃建設產業園、工業園為開端,招商引資為重點,目標定位大同小異,缺乏協同性、差異化,造成重復性建設,資源耗費嚴重。尤其是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由于要對原有勞動密集性企業進行產業升級,許多地方都采取騰籠換鳥的方式,直接淘汰傳統產業,而對高新技術產業趨之若鶩,忽略兩者之間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此舉容易造成產業發展斷層,且極容易造成產業結構趨同。
4.1 明確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和原則
根據我國目前的具體國情而言,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提高產業的整體國際競爭力。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調節為主和國家宏觀調控相結合的產業結構調整新機制。
4.2 從封閉型調整轉向開放型調整
我國以往的產業結構調整,主要是基于國內主要產業比例關系的協調,因而實施的總是產業結構水平上的填平補齊,如解決加工工業與基礎產業的比例失調,采取的是擴大能源、原材料投資與生產規模,壓縮加工工業生產規模的作法。這些工作雖然必要,但調整的結果也不過是解決了加工工業與基礎產業之間的供求矛盾,使產業結構在現有水平基礎上重新實現大體的均衡,與國際產業結構的調整基本是脫節的,并沒有從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出發。
4.3 增量調整與存量調整并重
所謂增量調整,是指通過產業政策的實施,把有限的投資投向急需發展的行業,把投資轉向結構調整的目標方向,以促使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簡言之,就是改變新增資源的投入結構。而存量調整,則是指現有資產在部門與行業之間的流動重組。通過對存量結構進行調整,可以對現存的不合理的資源配置進行改善,使一些凝固的資產進行流動,形成資產的有效重組,達到結構調整和優化的目標。
4.4 產業結構調整要“有進有退”
經濟發展的過程是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升級的過程,而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升級的過程則表現為支柱產業的交替和發展。它的更替和發展過程,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小規模到大規模、由剛性結構到柔性結構的過程,其演進順序可以概括為由重工業向高加工度化再向高技術化發展,對應于需求結構的變化順序是由維持基本生存需求的非耐用消費品產業向滿足享受性、發展性需求的耐用消費品產業轉化,對應于生產要素投入結構的變化順序是由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化。所以,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應有著不同的支柱產業。
4.5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是未來的支柱產業,是未來國際競爭的主要決定力量。因此我們要大力加強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持力度,增加投資,從而提高高新技術的R&D水平;其次,要加大對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建設,增強輻射和帶動功能,這是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途徑;再次, 基于風險投資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中能起到催化和推動的作用,所以我們要進一步健全融資機制,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和完善的股票市場。
4.6 為人才培養和使用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
現代工業體系是機器和人的結合,產業結構升級更是需要有相應的人才來設計、制造、操作、管理新的工業機器。新一輪產業轉移的主要對象是技術、知識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這就給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人才培養和引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周沖;姜莉莉.吉林省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2016年(9)
[2]李海絨.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經濟縱橫.2016年(4)
[3]都南香;王學輝;周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問題及對策.現代農業科技.2015年(21)
[4]李福軍;鐘成春.金融支持地方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黑龍江金融.2012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