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嫻
《工業的區位選擇》教學設計
◎程嫻
本文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基于學情,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教學反思等方面對《工業的區位選擇》進行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分析工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教材分析。《工業的區位選擇》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主要探討工業的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區位理念貫穿必修二,從城市、農業、工業到交通區位,把各章節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人文地理的靈魂,地位突出。本節內容建立在剛剛學習的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內容之上,即本節起到承上的作用;其次本節的區位理論在本章后面各節的學習中,在必修三《區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為例》、《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章節中反復出現,所以《工業的區位選擇》既是本章的核心內容,也是后面內容的鋪墊,起到啟下作用。
教學目標。依據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及課標的要求,本節課主要達到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 結合實例掌握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2)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使學生學會根據主導區位因素進行工業區位選擇,理解主導區位因素變化對區位選擇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工業區位分析注重多要素綜合分析和評價,突出對實際問題的區位分析,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分析法、對比法、討論法等,提高學生分析地理圖表的能力,培養學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從而加強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由環境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樹立工業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2) 通過了解當地工業發展的優勢區位條件,為家鄉的生產建設服務,樹立熱愛家鄉的信念。
4.教學重點及難點
根據對課標的理解及教材的把握,結合學生的學情,把本節的教學重點確定如下:
重點:1.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2.運用工業區位選擇的基本原理對工廠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
難點:判斷影響某個工廠區位的主導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5.學情分析
工業的區位選擇對學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事物。所謂熟悉,是前面學習農業區位因素分析后,有一定的基礎,對區位因素有了一定的認識。所謂陌生是學生對工業的區位選擇沒有接觸過,還是一片茫然,基本上是全新的知識。此外,學生對地理學科比較忽視,往往學習積極性不是很高。
6.教學方法
為了能夠在一個課時的有效時間里完成對課程重難點的分析,本節課采用案例教學、體驗學習、小組合作等教學方式。教師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在小組活動的過程中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案例教學主要采用生活中的具體實例,為學生提供身邊的事物進行分析研究,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質疑,體現新課程“學生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這一教學理念。
【整體設計意圖】本節課整體思路選擇一個案例—武漢鋼鐵公司,引導學生圍繞一些活動展開自主探究。
【導入】老圖片展示:1958年9月13日毛澤東主席視察武漢鋼鐵集團公司(以下簡稱武鋼)。武鋼是中國重要的鋼鐵集團公司之一,今天我們來探討了它的成長、發展及其變化。
【設計意圖】采用具體案例進行分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活動一】首先給學生一些補充材料。
1.武漢位置圖。2.武漢附近礦產資源分布圖。3.武漢交通圖。4.武鋼具體規劃分布圖。
【探究問題】:為什么武鋼早期選址在武漢市(青山區)布局呢?
【設計意圖】這個探究活動的設置主要目的首先為了解決課標要求,即也是本節課重點問題之一——結合實例,分析工業區位因素。該活動運用和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1)有的同學關注到黃石的大冶鐵礦,河南焦作的煤炭,離山西、安徽的淮南很近,歸納出原材料充足;(2)有的同學看到河流,武漢位于長江和漢江交匯處,附近鐵路、公路運輸也很發達,歸納出水源充足,武漢位于九省通衢之處,位于華中戰略要地,交通便捷,;(3)有的同學關注地形—江漢平原,地形平坦,鋼鐵工業布局需要占用大量耕地,歸納出土地條件;(4)有的同學遷移到魚米之鄉,人口稠密,歸納出勞動力充足;(5)有的同學遷移到武漢重工業發達,附近有二汽十堰,歸納出市場廣闊;(6)這是國家批建、前蘇聯援建項目,歸納出政策條件;(7)有的同學關注到武鋼位于河流下游、季風氣候的垂直郊外,歸納到環境因素;其次這個問題的設置也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學生在上一章《農業的區位選擇》中剛學習過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學生完全可以在探究的過程中對相關知識進行遷移和應用,達到突破本節重難點的要求。
<過渡>大家發現武鋼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比較完備的。那么對于制糖廠、煉鋁廠、電子裝配廠、飛機廠,你在布局時會如何選擇呢?
【活動二:小組合作】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內容及補充材料,通過小組合作,以列表比較的方式完成本節內容的難點——工業的主導因素的處理。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式學習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團隊精神,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另外采用學生熟悉而典型實例進行合理布局,針對不同的工業部門特點抓特殊因素,初步明確普通和特殊的關系,使學生明確工業布局要充分考慮到影響工業的主導因素,因地制宜地進行工業區位的選擇,工業區位選擇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經濟效益;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達成對本節課難點的攻克。
<過渡>展示新聞材料,武鋼計劃將部分生產能力轉移到廣西沿海防城港市。
【活動三:探究問題】什么原因促使武鋼搬遷?
在這個環節中,我提供以下材料供學生分析。
材料1:不同歷史時期每冶煉一噸鋼鐵所需要原料的變化。
材料2: 大冶鐵礦的日漸枯竭及武鋼所需鐵礦石來源構成餅狀圖。
材料3:武鋼近15年鋼材出口量。
材料4:國家工信部于2011年11月7日頒布的鋼鐵工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1.鋼鐵工業輕北重南發展方針;2.大力發展精品鋼。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活動中,力爭通過學生對武鋼實例的分析,得出工業區位因素不斷發生變化,一個區位因素及其作用的變化,會導致其他區位因素及其作用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變化。在本問題中,引導學生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問題,達到對本節重點—工業區位因素時空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的學習。
【活動4】角色扮演:如果你是防城港市居民,你對武鋼的搬遷有什么想法?有擔憂嗎?
【設計意圖】在上課高度緊張的狀況下,很多同學注意力已不能集中。角色扮演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有很強的參與感,在討論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主動性。
在這個環節討論中,我們關注到工業的區位選擇還能產生社會效益,比如拉動防城港市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其次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產生影響,有可能產生污染,對于這方面問題我們一定要予以重視,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學生能夠總結出工業的區位選擇應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實現人地協調發展。
【篇末點睛】材料展示:聯想來了。
【設計意圖】聯想集團的總裁楊元慶是合肥一中的校友,該材料突出決策者的鄉土情感影響工業區位選擇,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為建設家鄉奉獻力量。
【作業布置】
搜集合肥重要工廠—江淮汽車廠布局,評價其區位選擇的合理性。
【設計意圖】 通過該作業的布置,使學生了解當地工業發展的優勢區位條件,為家鄉的生產建設服務,樹立熱愛家鄉的信念,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課堂總結】本節課主要通過武鋼的案例探究,總結、歸納了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及其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將具體案例演繹到區位理論,重視將“理論”應用于“現實”。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廣大地理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新理念、新思想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啟迪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在設計本節課內容時,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采用“角色扮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用情景案例的創設激發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使學生能從所給的各種材料分析中明確合理的工業布局應該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初步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認識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的重要性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性。
(作者單位:合肥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