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馮珊珊
信息質量歧視是VC行業重要的壁壘。高質量的信息會讓第一梯隊的VC可以持續的保持優秀業績,投到那些鯨魚。
在XVC基金創始合伙人胡博予看來,風險投資家是“身在世界創新之巔”,絕大部分時間在做的事情就是通過觀察技術創新和消費者、企業的行為的變化來尋找結構性變革的機會。一大群優秀的企業家圍繞在風險投資家的周圍,他們可能是世界上最聰明、最勤奮的人,而且無時不刻不在尋找“顛覆性的機會”,包括大公司的漏洞。
胡博予有一個這樣的觀點,投資是一個尋找鯨魚的游戲,“你去投一堆小的想法,其實掙的錢是很少的。”
縱觀上市的高科技公司,絕大部分的市值集中在少數幾家公司上,做投資其實就是要抓住這些鯨魚。而最厲害的投資人,都是在這些公司很小的時候投進去的。Facebook上市的時候ACCEL占了11%的股份,Linkedin上線的時候紅杉占了18.9%,他們都是這里面投錢投最少的股東,但也是投得足夠早的股東。
“但是,在這些鯨魚小的時候抓住他們是很難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市場上的公司太多了,每年大概有5000到10000家公司會進行A輪融資,能夠完成的有500到1000家,但是里面真正的好公司可能只有3到5家。”
雖然特別難,但不意味著做不到。在VC尋找鯨魚的過程中,胡博予總結了四大方法:
方法一:做時間的朋友。過去20年和未來10年,驅動人類效率進步的最大因素,就是信息技術革命。把全球市值前50名的公司列出來,Facebook和亞馬遜已經排進了前五名,把Berkshire和美孚都擠到后面去了。
不同時代,最頂級的公司達到100億美金所花的時間越來越短,沃爾瑪用了40年,微軟21年,騰訊阿里巴巴分別是9年和8年,Facebook5年,優步4年,滴滴打車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而且很多公司的資產越來越輕,資本效率越來越高。人類的基本需求像醫療、教育、金融,都是時間的朋友,他們都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大。一些現在比較熱的投資領域,像網紅經濟、跨境電商,不是那么基本的需求,這里面的機會并不一定會很長期。
方法二: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飲。要做到極度專注,選擇性地忽略很多看起來不錯的機會,然后專注于結構性變革中巨大的機會。
在投資管理上,團隊要小、人不能多,因為人多起來了溝通成本就急劇上升,而且會產生大量無效溝通。人少可以加快決策速度,提高信息處理效率。順帶的好處就是,簡單和專注可以提高幸福度。
方法三:相信口碑的力量。真正要做一個好VC,無非就是好項目認得出來,投得進去,幫得上忙。這都要依賴VC的品牌和口碑。如何做到?不輕易承諾,但是一諾千金,多看少說,將心比心。
方法四:獨立思考,用力思考。信息質量歧視是VC行業重要的壁壘。高質量的信息來自獨立觀察和思考,優秀的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是獨立思考的動物,而且他們會互相吸引。這就導致了信息質量和品牌之間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你有良好的品牌和口碑就會獲得更高質量的信息,更高質量的信息就可以不斷的鞏固品牌和口碑。高質量的信息會讓第一梯隊的VC可以持續的保持優秀業績,投到那些鯨魚。
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還有學習曲線長度和深度的延展,技術的邊界也在不斷向外部推移。機器進步帶來的一個趨勢,就是不斷縮短由經驗帶來的差距。當機器開始可以積累經驗,把大量的樣本作為經驗沉淀到自己的神經元網絡里面,就有可能提升該領域沒有經驗的從業者的工作效率,讓有經驗的人和沒有經驗的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或者干脆替代這些人,比如現在99%的股票交易的指令都不是人下的,是機器下的。
胡博予覺得未來可能在醫療行業,在銷售管理這些領域,都有可能用機器的經驗來縮短人和人的差距,還可能出現虛擬的銷售、虛擬的醫生以及虛擬的老師。
VC這個行業是不是會被替代呢?胡博予的答案是否定的,“核心原因是數據量太小了,要訓練好一個機器需要足夠多的樣本,但是實際上好公司一年才出幾個,真正優秀的創業者也很稀缺,沒有那么多好的樣本讓你訓練。而且用樣本來訓練,只能用過去的樣本,但是VC是投資未來的東西,每一個時代可能冒出來的創新特征也不一樣,所以VC很難用機器來替代。機器和數據最多可以幫助我們提高一點工作的效率。”
當各種各樣的數據都已經被結構化的時候,有可能機器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而且人還是會被情緒所影響,但是機器能夠更客觀的去幫你做決定。
很多領域都有一個規律,數據越多體驗越好,體驗越好數據越多。胡博予的一個猜想是,由于市場規則總是對效率有極致的追求,在這只無形之手之下,可能最后讓一個最優機器將得到全部數據。
在他看來,機器智能有可能再次或者最后一次改變物競天擇的規則:當我們每個人都把很多決策權跟控制權全部交給機器智能之后,市場的無形之手也許變得不再那么重要,讓機器來做計劃,也許反而更高效。生產力的比較優勢和社會制度、文化的關系變小,可能更多會和自然資源更相關。退全球化的趨勢也許會持續相當長時間。當國家之間的互相依賴減少,人性中“同族認同、跨族排異”的本能也許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各國間意識形態的差異可能會加大。
“過去兩、三年共享領域出現了很多新的東西,有的創新可能看上去是很微小的,但是對企業與社會來說有非常巨大的意義。”胡博予認為,共享經濟熱潮背后是結構性的變化在推動需求,最大的一個結構性變化就是智能手機的普及。
共享經濟的核心其實是技術的變革,即技術帶來的基礎設施的提升,降低了交易的成本,以至于原來成本高到還不如不做這筆交易的那些場景,現在可以用一個很低的成本去完成,完成價值的交換,從而創造價值。
但是,從胡博予觀察到的情況看,多數共享經濟項目沒有真正降低交易成本。什么是可持續的共享經濟模式?他總結了三個標準:
第一,需求本身需要是時間的朋友;第二,密度的提高可以帶來更好的體驗;第三,密度提高可以降低成本。
對于資本在共享經濟領域中的作用,胡博予的觀點是,共享的本質是通過交易滿足未被的需求,資本可以起到加速作用,但資本起不到創造需求的作用,如果需求本身不是真實的,那資本是無能為力的。
胡博予認為,未來共享領域在出行、教育、醫療企業服務等幾個方面還有機會。“對我們來說,更多不是看商業計劃書里到底寫什么概念,我們更關注需求本身是不是剛性需求;另一點是看現在的產品形態是不是解決這一個需求最終極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