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艷豐 編輯/王亞亞
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
文/趙艷豐 編輯/王亞亞
國際環保標準的提高必然會提高我國茶葉出口成本,從而降低我國茶葉的國際競爭力,給我國的茶葉出口帶來壓力。
技術性貿易壁壘正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新手段,高昂的檢測成本成為我國廣大中小外貿企業難以承受的負擔。這對我國的茶葉出口企業而言,更是直接的挑戰。目前,我國茶企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的損失額約200億美元。其中,歐盟、美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茶葉出口影響占比最大,企業應努力破解這一貿易壁壘。
所謂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中,一國或為保證國家安全,或為保護人身健康或安全,或為保護環境,采取的與其他國家不一致的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合格判定程序,對進入本國市場的商品實施管理,從而構成其他國家商品進入該國市場的障礙。這些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包括:產品檢疫檢驗制度、技術法規與標準、質量認證、包裝和標簽要求等等。就茶葉出口而言,產品檢驗檢疫制度主要指茶葉中的農藥殘留,這也是國外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目前至少有19個國家和組織制定了453項以上茶葉農藥最高殘留限量的標準。
歐盟是世界上執行農藥殘留限量(MRL)標準最嚴格的地區之一,檢測茶葉農殘時用干茶固體物,而不用茶湯,大大提高了農殘超標的概率。從1999年到2017年,歐盟連續8次擴大茶葉農殘檢驗范圍。1999年頒布的茶葉農殘標準為7種,2017年增加到216種,絕大多數農藥在茶葉中的MRL都限制在0.02—0.1毫克/千克(每千克中占多少毫克);此外,還有496種在歐盟范圍內停止生產、銷售的農藥,標準按0.01毫克/千克執行。在這712種農藥中,大多用最小檢出量作為MRL標準,其標準之嚴苛可見一二。
美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機構有美國農業部(USDA)、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國家環境保護署(EPA)。美國有專門針對茶葉的《茶葉進口法》,對進口的認證、標識、包裝及檢驗方法有詳細的規定。根據《食品企業注冊法規》,對美出口的外國食品及飼料的生產、加工、包裝、倉儲企業,必須在FDA進行登記注冊。按照《進口食品提前通報法規》,進口食品、飼料到達前5日之內,進口商必須以電子郵件方式確認接收,并申報相關信息。美國對茶葉中的農藥殘留規定也有諸多標準,其中最低標準比較特別,是通過不同品茶師的感官評審來衡量的。美國對中國原產地茶葉的要求主要是衛生標準,包括對茶葉中的非茶類夾雜物、微生物、放射性物質和重金屬等項目進行檢測。對于品質低于法定標準的產品,污染、變質或純度不合要求的,茶葉檢驗官有權禁止進口。
俄羅斯的技術標準和認證管理體系十分復雜,絕大多數涉及食品安全的國家或行業標準已經與歐盟標準接軌,對食品質量實施強制認證,技術調節和計量署是主要管理部門,其農業部等部門也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進口食品必須經過認證并領取國家頒布的產品合格證書。俄羅斯針對茶葉有9種農藥殘留標準,包括一些穩定性農藥和2種有機磷農藥,同時要求檢測茶葉中的銅、鉛、汞、砷等重金屬及金屬磁性物質,限量標準5毫克/千克,并要求對中國茶葉檢測黃曲霉毒素和霉菌。向俄羅斯出口茶葉需要提供報關單、衛生檢驗證明、植檢證明、商檢證明和健康證等證書,通關手續繁雜,對貿易有很大阻礙。俄羅斯對進口食品標簽的要求不斷提高,要求包裝或商標上有俄文說明。
技術貿易壁壘對我國茶葉貿易具有雙重影響。一方面,茶葉國際環保標準的提高必然會提高我國茶葉的出口成本,從而降低我國茶葉的國際競爭力,給茶葉出口帶來壓力。其消極影響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茶葉出口規模明顯減少。2015年,歐盟對進口茶葉實行新的農殘標準,當年我國對德國的茶葉出口量和出口額就分別比上一年下降29.42%和40%。二是茶葉出口成本增加。為了達到進口國的技術標準和環境要求,我國茶葉生產者、貿易商需要購買檢測設備,增加檢測人員,再加上產品檢驗周期拖長,通關速度減緩,昂貴的國際認證費用,都會增加茶葉出口的成本。三是影響我國茶葉產品的國際形象。由于達不到技術標準,加上海外媒體負面宣傳,大大打擊了海外消費者對中國茶葉的信心,使得中國茶葉整體形象受損。
另一方面,盡管技術貿易壁壘對中國產品的出口確實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但它也從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促使中國茶產品出口積極與國際標準對接,為我國茶葉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例如,盡管近些年,歐盟等發達國家不斷提高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包括茶葉在內的我國農產品出口設限,但江西省婺源有機綠茶自1996年首次打入歐盟市場以來,已連續十幾年突破歐盟貿易壁壘,在歐盟市場上的占有率已達到50%以上。婺源有機綠茶的成功提供了三點經驗。
經驗之一:創新模式促進種植基地建設。婺源的有機綠茶生產和銷售主要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標準化”的模式進行。這種模式有三個特點:一是通過提高經濟效益來引導茶農種植有機茶;二是通過嚴格的質量檢測來保證生產基地的茶葉品質;三是成立有機茶農協會,加入國際公平貿易標簽組織。
經驗之二:注重品牌建設和保護。提升茶葉的品質是茶葉品牌建設的基礎。婺源就是從提升有機綠茶的品質來強化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品質一靠良種,二靠種植技術和生產設備,還要統一申報QS、HACCP等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在統一證明商標的基礎上,統一申報原產地地理標志證明。
經驗之三:主動申請國際認證,成功開拓海外市場。
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品質決定價值”。隨著世界各國安全、環保意識的增強,對有機茶、綠色食品茶、保健茶等產品的消費需求也會不斷增長。所以,茶企應該進一步重視推行現代化無公害清潔生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茶業標準體系,研制順應國際消費方式的茶葉產品,以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
首先開展優質、抗病蟲茶樹新品種的研究和選育,開發對化學農藥、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控制檢測技術,在茶葉加工、包裝、保鮮和設施等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從而提高出口茶葉產品的科技含量。
其次是加強產品創新,努力研制不同風味和功能的茶葉新產品,特別是保健茶。進一步優化出口茶類產品結構,擴大名優茶出口,積極發展有機茶產品;同時開拓茶葉新用途,大力鼓勵科技含量高的深加工產品出口。世界茶葉精深加工技術的發展方向表現為膜技術、酶工程技術、納米技術、超高壓技術等的普遍應用,以及無污染、無有毒有害物質殘留的綠色提取加工技術的研究開發。
此外,繼續強化茶葉標準體系、檢驗檢疫體系和認證認可體系建設,培養茶葉生產、出口企業綠色環保意識。茶葉出口企業應盡量與國際接軌,加快通過國際國內質量體系認證,獲得海外市場認可的資質。
二是開拓新興市場。目前我國茶葉出口市場結構不盡合理,出口市場大部分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一旦這些地區貿易壁壘增多,對企業的負面影響也會加劇。為了規避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的風險,應該積極開發新興市場。相關政府部門可以運用WTO規則,加大對茶葉企業在市場拓展,如展銷會、廣告宣傳、市場調研等方面的“綠箱”政策支持,并給予一定資金幫助。
三是塑造茶葉知名品牌。品牌不僅能代表茶葉產品的特性,也反映出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地區的文化底蘊。品牌是提高茶葉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品牌塑造首先要重視茶葉品質,以高質量為基礎;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特別是要根據茶類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宣傳,并應用各種市場營銷措施擴大影響,樹立茶葉的品牌形象;此外,要積極推進中國茶文化,抓住世界對中國文化認同的契機,用文化塑造中國茶葉的品牌。
四是培養茶葉出口龍頭企業。全球經濟一體化減弱了自然資源對一個國家茶葉市場競爭力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使科技創新和組織創新成為茶葉市場成長的重要推動力量。因此,要注重培養中國茶葉出口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以資本為紐帶的產權多元化改革,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將農戶的小生產改造為集約化大生產,實現茶農與企業的利益聯合,推動全國各區域茶葉出口貿易的整體協調發展。
五是建立健全信息服務體系。茶葉出口涉及到生產、加工、包裝、運輸等多個環節,而許多茶企并不十分清楚國際貿易中與此相關的規則,也不熟悉進口國的政策,這就容易受到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制約。茶企要緊密跟蹤市場動態,如進口國的稅收、產品標準、質量認證等貿易規則要求,建立相對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
六是發揮政府和行業協會的力量。由于人才、資金、機制、管理、服務手段的缺失,我國茶葉行業協會的作用發揮十分有限。面對茶葉出口中企業的不正當競爭、進口國貿易保護等問題,我國的茶企迫切需要行業組織和政府提供幫助及支持。政府要綜合運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導企業著眼于長遠發展和整體利益,避免惡性競爭,建立完善的協商談判制度,提供出口指導及預警,增強茶葉出口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作者單位:大連交通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