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瓊
校史館的建設與學校檔案建設的相關性
——以建民中學為例
李躍瓊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目前眾多的學校都在積極地投入于建設本校的校史館的工作中。并且多數學校都將檔案建設與校史館的建設聯系在一起,想要通過這二者的結合并將其對外開放,來向他人展現學校的歷史文化底蘊。本文以建民中學為例,來對校史館建設與學校檔案建設的相關性展開分析。
近些年來,教育事業在不斷地蓬勃發展中,并受到廣大人士的高度重視。大部分學校都在努力的建設自己的校園,尤其重視學校的文化建設。而校史館正是體現了學校自建校以來的歷史文化,通過校史館的對外開放的措施,可以對外做好宣傳來提升本校的知名度、弘揚學校的精神,并且還可以很好的傳承本校的歷史文化。所以校史館的建設工作是建設學校最重要的一部分。有其中一部分學校在開展建設工作時,將學校的校史館建設與檔案建設結合到了一起,二者的建設不僅具有相似性,而且可以相互推進二者的工作,也就是二者的結合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建設好校史館也是對檔案的建設具有完善意義,同時檔案的建設對校史館的建設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每一所學校在建校以來,隨著歷史的發展,都有著獨有的歷史文化。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就會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學校精神,它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一所學校來之不易的寶貴的財富。它是學校在數代人的共同努力奮斗之后,經過很多年后才能形成并一直在為之奮斗的穩定的理想與一直堅守的信念,它是學校的一種獨特的氣質與文明成果。它具體反映在多年以來學校的行為道德與對學術的嚴謹態度。由一件件令人感動的事跡與來之不易的學術成果等等積淀而成,這些內容都會清楚地記錄在檔案中。因此,可以說學校的精神是可以通過檔案的建設得到充分的體現出來的。
校史館建設的重點當然是對校史的研究、整理與并展出,離不開對校史材料的搜集與分析整理。建設校史館的基礎是在所搜集的材料中發現并總結的學校的發展歷程。校史管的建設對于一所學校來說就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校史管的建設工作一定要精心籌備,不能有半點馬虎。其中收集整理記錄學校發展事件的檔案是校史館建設的重要的工作之一,學校的發展的證明要通過檔案的幫助,并需要通過檔案去展示出來。因為檔案是自建校以來一直在記錄的,具有歷史的傳承性與真實性,為校史館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使校史館的建設有跡可循。如建水建民中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建民中學被稱為是革命的搖籃,是“滇南小抗大”,為我黨統一戰線做出了貢獻。建民中學是在處于抗日救亡的特殊時期,在中共云南地下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由劉寶煊為培養革命有志青年而創辦的一所學校。劉寶煊本人就是一位保家衛國的優秀的愛國人士,在1938年,他創辦了建水縣私立師范學校,1942年春將學校改名為建民中學并任校長。他積極地投入到學校的建設工作中,他竭盡全力利用一切有利的條件聯系外界各界人士,為學生尋求盡可能好的教學資源,傳授給學生新思想、新觀念,使得學生在受教育之后改變舊思想開闊視野,繼承了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的革命傳統和精神。在努力辦學之后,逐步使建民中學成為一所積蓄力量、培養干部、開展活動的一個重要據點。不幸的是1949年10月5日被國民黨反動政府發現并查封,距此共精心辦學11年,11年以來有48名中共地下黨員到建民中學施展工作。黨組織在建民中學師生中先后發展黨員105人,民青成員167人。許多師生都把學校當作黨指引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搖籃。在解放戰爭中,有500多名師生走向了革命的斗爭中,參加“邊縱”,為新中國的成立拋頭顱灑熱血。其中,有37位師生在革命中犧牲了年輕的生命,被追認為烈士。建民中學為我黨培養了許多革命干部和人才,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可見,檔案建設的工作將過去的發展記錄下來,為學校構建了積極的因素,并為在校師生與畢業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學校的精神形象生動的展現出來,借助校史館的建設不失為最好的方法。
過去的檔案管理工作主要是手機整理紙質性的文件,而實物、視頻、圖片等收藏得較少。檔案管里藏物品種少,內容較單一,這是一直以來困擾著檔案管理工作者的難點。學校校史館與檔案建設相結合,最終展示一所學校的學校精神不光光是將記錄性的東西陳列在鐵皮柜中單純的文字性的材料,而是要增強它的社會融入性與社會影響力,建設成為有特色的檔案,對實物、視頻、圖片等材料進行廣泛的搜集。校史館建設與檔案建設結合有利于將檔案工作的開展由封閉轉向對外開放,將檔案工作的影響力擴大化。之前一般學校的檔案工作都是封閉式的,它的功能并沒有起到顯著的作用。目前將校史館建設與檔案建設結合到一起,將工作成果對外開放。校史館的建設讓檔案建設有了展現的舞臺,讓檔案建設成果積極走向社會,讓人們對學校長期積淀的歷史文化與大學精神深入了解,對學校與社會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建民中學校史館建立后,各級各類學校和單位都到建民中學參觀學習,感悟紅色文化。另外,將記錄學校歷史的檔案與校史館建設結合,可以使在校師生與畢業生、新生感受到學校的文化底蘊,甚至學校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對往事的回憶,回顧過去的情感,感嘆人生,學校每年都以學校紅色文化為主題來開展一些活動,如校史小解說員選拔等,讓學生為學校的精神感到驕傲,并感受到校史館的建設與檔案建設的重要意義與認識到檔案工作在學校發展中肩負的艱巨的責任。使得廣大人士開始更加關注檔案建設,支持建設工作。
目前人們對校史館的功能刷新了認識,充分認識到校史館對學校發展的重要作用。之前的校史館一般都是臨時舉辦的,比如在校慶之類的重要活動中,現在大部分學校都將校史館辦成了永久性展覽館。建民中學就是在三大古建筑的大魁閣設立成學校的校史陳列室,長期開放,成為展示學校的發展歷程與本校的文化,提高學校的名聲的平臺,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檔案的建設工作因為它記錄著學校的發展中出現的事件與成就吸引著外界人士。校史館中的檔案建設記錄了從建校以來的教學成就、感人事跡、科研成果等事情,通過圖片、視頻、文字、實物等形式表現出來,是學校歷史文化的反映。將二者的工作合一,實施統一的管理,二者在業務上有著互補的作用,在工作上有著相互推進的作用,從而提高了二者工作的效率,有利于學校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工作的開展。
校史館給了檔案建設一個展現的平臺,使之前沉悶的檔案建設成果走向平臺,被人了解熟悉。建民中學的校史館就一直對外開放,州民盟、個舊市延安精神研究會、石屏縣教育局、河口縣壩灑中學等一些學校和單位都到建民中學參觀。建民中學校史館的建立成為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的窗口,成為學校宣傳工作的一個好的方法,提高學校的知名度。之前檔案建設工作的建設沒有展現的平臺,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所以出現了服務被動、整理檔案拖延馬虎等現象。而在校史館建立之后,檔案建設工作也從幕后走向舞臺,使得學校以往的檔案建設工作積極起來,建校以來所有具有代表性的工作都要整理與總結。校史館的建設改變了以往人們對檔案管理工作的態度,提高了檔案建設的積極性,加強了檔案管理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檔案管理的不足之處。
目前各個學校對學校精神建設尤為重視,校史館的建設與檔案的建設是傳承校園歷史文化的有效途徑,也是檔案工作有幕后走向舞臺的一種新形式。將校史館建設與檔案建設結合起來,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教育并使他們感受到優良的校風,增強在校師生的凝聚力與外界對學校的認同感,激勵在校師生為共同的理想而努力奮斗,也吸引外界人士對學校建設發展的關注。他們記錄著學校建校以來有意義的信息,是人們了解學校情況的必經之地。總之,將檔案館的建設與校史館的建設結合到一起,在工作上不僅相互促進,而且還能夠互補,兩館可以資料共享,學校對文化建設的工作省事省力,事半功倍,對校史館與檔案的建設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云南省紅河州建水建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