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2012年:宣貫《質量發展綱要》 推進建設質量強國
2014年:推動“三個轉變”,建設質量強國
2013年:打造經濟升級版 實現質量強國夢
2015年:邁向質量時代 建設質量強國
2016年:提升供給質量 建設質量強國
2017年:大力提升質量 建設質量強國
2017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質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2017年3月1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質量提升”記者會,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質量管理是企業永恒的主題,我們要樹立一批質量標桿,要培育一批真正叫得響、消費者歡迎,甚至國外消費者都歡迎的中國品牌。
2017年5月,國務院正式確定每年的5月10日為“中國品牌日”,我國的品牌培育創建工作再上新臺階。
2017年9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將質量強國戰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強全面質量監管,全面提升質量水平,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奠定質量基礎。
2017年9月13日,國新辦舉行國家質檢總局質量提升行動發布會,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指出,通過提升質量來改善供給,著力打造“中國制造”物美價廉的金字招牌,不僅滿足國內消費需求,而且也能得到更多國外消費者的青睞,更深更廣地納入全球供給體系,從而實現更高質量的供需平衡。
2017年9月15~16日,第二屆中國質量(上海)大會在上海舉辦,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強調,今天,中國高度重視質量建設,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努力為世界提供更加優良的中國產品、中國服務。
2016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
2016年3月17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質量強國、制造強國。
2016年3月29日,中國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第二屆中國質量獎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頒發,李克強總理專門作出重要批示強調,質量發展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和轉型之要。各地區、各部門要大力實施質量強國戰略,堅持改革創新,加強政策引導,把提升質量作為推動供給結構、需求結構升級的重要抓手,為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提供有力支撐。
2016年6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明確要求,以發揮品牌引領作用為切入點,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企業主體作用、政府推動作用和社會參與作用,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大力實施品牌基礎建設工程、供給結構升級工程、需求結構升級工程,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引導境外消費回流,推動供給總量、供給結構更好地適應需求總量、需求結構的發展變化。
2016年9月12日,第39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大會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大會發來賀信指出,標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標準已成為世界“通用語言”。世界需要標準協同發展,標準促進世界互聯互通。中國將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以標準助力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p>
2014年9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首屆中國質量(北京)大會上強調,中國經濟要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必須推動各方把促進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經濟質量效益上來,把注意力放在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上來,牢固確立質量即是生命、質量決定發展效益和價值的理念,把經濟社會發展推向質量時代。
2013年3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指出,我們有有利的條件,有巨大的內需。關鍵在推動經濟轉型,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形成新動力,并且使質量和效益、就業和收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有新提升,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2012年2月6日,國務院印發《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設質量強國取得明顯成效,質量基礎進一步夯實,質量總體水平顯著提升,質量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形成一批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臺完備、質量水平一流的現代企業和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