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萍,張云飛,于 航
(吉林省榆樹市氣象局,吉林 榆樹 130400)
榆樹市春玉米分期播種試驗及農業氣象指標總結
徐麗萍,張云飛,于 航
(吉林省榆樹市氣象局,吉林 榆樹 130400)
觀測發育期和葉齡觀測、生長狀況觀測、生長量觀測、產量結構測定、土壤水分觀測和氣象要素觀測。通過試驗觀測數據統計分析,論述氣象條件對玉米生長發育和產量結構形成影響,總結農業氣象指標和農業氣象災害指標,為建立影響定量評估模式奠定基礎。
觀測發育期;氣候條件;農業氣象指標
按照試驗方案試驗地安排在榆樹市氣象局地面觀測場東北方向實驗地塊,西側外為大豆地,其他三面均為玉米地,前茬為玉米、大豆間作。實驗地在4月15日前進行了機械滅茬和起壟。試驗共安排品種335和對照鄭丹958、335五個播期三次重復及取樣區。播期根據當時氣候條件在4月15日~5月22日期間完成。播種方式每期播種時均采用人工扎眼方法點播2粒種子,覆土2~3厘米厚踩實,同時施入底肥,底肥為復合肥,含氮量為18%,含磷、鉀分別為15%,底肥按325公斤/畝的標準定量。田間管理及追肥:玉米7葉期鏟地、除草、定苗;拔節期蹚地封壟進行追肥。追肥標準按325公斤尿素掌握,含氮量為46.6%均雇用的是當地的農民和農具。根據品種成熟期不同進行分期收獲。

圖1

圖2

圖3

圖4
在整個試驗(3年)生育期間嚴格按照試驗方案標準要求觀測、記載。包括數據整理、統計。
氣象條件對玉米生長發育和產量結構形成影響。
玉米從播種至出苗的發育速度(以播種至出苗的間隔天數的倒數表示)與這期間的平均溫度為線性關系1/n=a+bT*(a、b的取值分別為-0.07和0.01)。
從圖1~3看出2012~2014年(播種—出苗圖表)比較得出不同品種不同播期播種至出苗所需要日數與生長發育所需的氣候條件關系密切。分析結果是在同樣土壤濕度情況下,玉米出苗速度與溫度成正比關系。如圖表所示,最后播期(5月17日)比前4期玉米出苗期間的平均氣溫遞增高1~2℃,通過對3年實驗數據統計看出晚播的比早播出苗速度快。4月中下旬播種與5月下旬播種的出苗間隔日數相差11.5天。
從圖4三年產量平均值看出第二、三播期實際與理論產量趨勢相似,并且高。初步結論:榆樹玉米335適宜播期是4月26日~5月6日。
由于晚播的期間平均氣溫比早播的高,表現為晚播的間隔日數比早播的平均縮短3~5天,晚播的成熟天數縮短,生長速度明顯大于早播,而且是在霜前成熟。

圖5

圖6
通過試驗數據總結分析,玉米不同播期的同一個發育期處于不同的氣溫條件下,玉米生長發育速度不同。早期播期的玉米出苗早,成熟期也比晚期播種的偏早。因地制宜適時早播是提高玉米產量的必要條件。不同階段平均氣溫越高,玉米營養生長期和生殖生長期的生長速度越快,二者呈線性關系,氣溫每提高1℃,出苗速率提高15%左右,生長速度提高5%左右,充分體現玉米適時早播的重要性。有效積溫與玉米產量的關系成正比的,早播種的玉米由于有效積溫值累計多,所以產量也相對較高。積溫增加100℃,玉米產量增加7%左右,有效積溫是提高玉米產量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