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友華
(朝陽縣木頭城子鎮政府農業站,遼寧 朝陽 122000)
蕓豆病蟲害防治技術
隋友華
(朝陽縣木頭城子鎮政府農業站,遼寧 朝陽 122000)
菜豆生長中后期發生,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能危害莖和豆莢。葉片發病初期產生黃白色病斑,后變銹褐色隆起,擴大后成圓形紅褐色的夏孢子堆,病斑表皮破裂,散出紅褐色粉末。后期在莖、葉柄、莢上長出黑褐色銹狀條斑,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即冬孢子。發病嚴重時,植株提早枯死。
該病由真菌引起,病菌在土壤中、病株殘體上越冬,第二年隨氣流和雨水傳播。發病適溫15~24℃,空氣相對濕度95%以上時發病嚴重。植株體表的水滴是病菌侵入的必要條件。此外植株密度過大,通風不良均可加重病害的發生。
輪作,實行2~3年以上的輪作。控制濕度,春菜豆宜早播,必要時用育苗移栽避病;溫室內采用地膜覆蓋,控制澆水,增加通風,降低棚內空氣濕度。合理密植,改善通風條件。
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潔田園,把病株、病葉掩埋或燒毀,減少病源。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粉銹寧25%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代森錳鋅70%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三唑酮35%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5~7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主要發生在保護地。該病多開始于近地面莖基部或第一分枝處,初為水浸狀,后逐漸變為灰白色,皮層組織發干崩裂,呈纖維狀。濕度大時,在莖基部組織中有鼠糞狀黑色菌核。
該病由真菌引起,病菌在種子或土壤中病株殘體上越冬,第二年借風力傳播。大多在花期發病,發病適溫15℃。土壤為中等濕度條件下傳播較快,土壤過濕病菌存活時間短,積水30天即死亡。
輪作,實行2~3年以上的輪作。覆蓋地膜,合理施肥 利用地膜阻擋子囊盤出土。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增強植株抵抗力。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重點噴淋花器和老葉,每10~15天1次,連續防治3~4次。此外,還可用40%五氯硝基苯每畝0.7公斤,混細土15公斤,均勻撒于行間。
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可危害蔓梢及莢果。葉片初現點狀白色霉斑,霉斑很快發展為白色粉斑,并連合為粉斑塊,甚至覆蓋整個葉片,終致葉片變黃干枯,早發病的蔓梢及莢果除被白粉斑所覆蓋外,還可呈扭曲畸形。
選育和選用抗耐病高產良種。結合防銹病及早噴藥預防控病 本病同銹病一樣,以植株開花結莢后、生長中后期漸趨嚴重,并由下而上逐漸往上發展,對銹病菌有效的藥劑亦可兼治白粉菌,故抓好銹病的防治也可兼治本病,一般無需單獨防治。
地上部分都可以發病。葉片上初生暗綠色油浸狀小斑點,后擴大成不規則形,被害部變褐干枯,枯死部分半透明,周圍有黃色暈圈,有的溢出黃色菌膿,嚴重時病斑相互愈合,以致全葉枯凋。濕度大時,部分病葉迅速變黑,嫩葉扭曲畸形。莖蔓染病,開始癥狀與葉片相似,以后病斑呈紅褐色圓形,中央稍凹陷,病斑繞莖一周后,病部以上莖葉萎蔫后枯死。豆莢染病,莢上生褐色圓形病斑,中央略凹陷,嚴重時豆莢皺縮。種子染病,大多數種皮皺縮,或產生黑色或黃色凹陷斑。濕度大時,莖葉或臍部常溢出黏液狀菌膿。
浸種,選無病種子或種子用45℃溫水浸種15分鐘;或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95%敵克松原粉,用種子量0.3%的用藥量拌種;或硫酸鏈霉素5000倍液浸種,2~24小時,洗凈后播種。輪作,與非豆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的輪作。加強栽培管理,足基肥,增施磷鉀肥,精細平整土地,防止局部積水。發病初期摘除病葉,打去下部老葉,增強田間通透性。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絡氨銅14%可濕性粉劑300倍液、53.8%可殺得于懸劑1000倍液、琥膠肥酸銅(天T)50%濕性粉劑800倍液、可殺得77%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農用鏈霉素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以上藥劑可輪流使用。
主要是幼蟲為害豆葉、花及豆莢,常卷葉為害或蛀入莢內取食幼嫩的種粒,莢內及蛀孔外堆積糞粒,受害豆莢味苦,不能食用。
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田間落花、落莢,并摘除被害的卷葉和豆莢,以減少蟲源。藥劑防治,采用增效氰·馬21%乳油6000倍液;氰戊菊酯40%乳油6000倍液;溴氰菊酯2.5%乳油3000倍液,從現蕾開始,每隔10天噴蕾、花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