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英
全球精工制造的傳統實力標桿,非日、德兩國莫屬,但最近這兩個國家最為著名的制造業品牌雙雙受到打擊,看起來更像是一對患難兄弟。
10月8日,日本百年老店神戶制鋼公開承認造假,令外界憤怒的不僅是造假涉及的產品規模巨大,更有10年前就開始造假并一直得到管理層默許的驚人事實。與之相比,此前由德國大眾引爆的尾氣排放作弊窩案有過之而無不及,該案中的造假技術被用于大眾1000萬輛以上的汽車,奔馳、寶馬、奧迪等德系豪華汽車品牌隨后全面淪陷,此外,德系三巨頭聯手組成壟斷組織20多年的丑聞也被德國媒體一舉挖出。
日、德兩國制造業生態的惡化,似乎是不爭的事實。造假事件并非僅有以上兩例。日本方面,今年6月底,著名的高田氣囊向日本法院遞交破產申請,該公司的問題氣囊此前被爆涉及全球1.2億輛車;至于德國,早在2012年,德國《商報》的文章就稱德國造假風氣濃厚。事實上,造假盛行僅是日、德制造業生態惡化的一個極端方面,如果我們看到近些年日本索尼、松下、東芝、夏普,德國西門子等傳統企業風頭不再,就真的不得不懷疑日、德制造業是否正在沒落。
海爾的傳奇CEO張瑞敏曾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同樣,一個國家當紅產業的沒落,百年老店的蒙塵,實際上反映這個國家和它的企業等經濟機體在追趕時代的長跑中,腳步已經日漸遲緩、沉重。
從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看,經濟體制、階層利益格局的固化,是日、德產業生態惡化的重要原因。曾經,發達國家被認為有著引以為傲的制度設計,但是也必須看到,本土知名制造企業在日、德兩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這種重要性部分體現在它們是確保高社會福利、就業崗位得以維系的源頭活水———在德國汽車產業深陷作弊門的當下,德國總理默克爾就稱,必須采取一切行動來挽救汽車行業的就業崗位。
可以想象,正是這一點,使得政府監管部門在面對部分企業的違規違法操作時,即便在政府人員和企業沒有很大利益牽扯的情況下,投鼠忌器的心理也是有的,更何況一個龐大的產業集團游說政府制定相關產業政策、掩蓋丑聞的能力本就不應低估。但這樣一來,就或多或少使得巨頭們占用著社會經濟資源,卻無法提供代表時代最高效生產力的產出,最終,則極有可能導致廣受認可的著名企業成為積重難返的問題企業。
從企業內部講,大企業最終成為體制僵化、一切以利潤為中心的機器,是大概率而不是小概率事件,相應地,盡可能追求壟斷地位、榨取壟斷地位帶來的經濟價值,相比持續、艱難地進行創新,更是這些企業夢寐以求的事情。就造假事件頻發這一點而言,還應看到,對于成熟的制造業部門,比如汽車產業,突破性創新的空間極為有限,利潤的增長主要還是來自規模化,一個簡單的造假所壓縮的成本放到單個產品上可能是有限的,但經過批量化生產,所帶來的利潤就極為可觀。
神戶鋼鐵、高田氣囊、大眾汽車等日德企業的造假案,其隱藏之深、造成的惡性影響之大令人大跌眼鏡。從根本上講,以日、德在制造業中的全球標桿地位,這兩個國家產業環境的惡化,突出代表著主要發達國家亟須完成產業蛻變的重任——日、德之外,受累于美國福利制度的通用汽車也曾在金融危機期間宣告破產。可以預見,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傳統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只有擺脫企業自身與國家制度給予的歷史包袱乃至偶像包袱,才有可能不被快速變化的時代徹底拋棄。
(丁云薦自《南方都市報》)
責編: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