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勝策略
一、由現象而本質地深層挖掘
立意時,切勿為表象所迷惑,必須深層挖掘,透過現象深入到問題的本質,才有可能步入核心地帶,確立的思想、觀點才有可能給人以啟迪。元代陳繹曾在其《文說》中引用了戴師初這樣一段話:“凡作文發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語也,方可用之。”意思是說,凡是寫文章立意,最先想到的意思,大概是陳舊的思想,作者要清除不用;進一步想到的,可以說是比較一般化的思想,算不上有創見,也要放棄這個思路;再進一步,第三次想到的才是精彩獨到的見解,這時才算確立了一個深刻的立意。考生在考場作文時,只有往深層挖掘,注重比較,展開聯想,才能找到勝人一籌的立意,從而寫出一篇思想深刻的出彩之作。
二、由相信而懷疑地探索追尋
《孟子·盡心下》有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它告訴我們,讀書應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而應辯證地去看問題。寫作文也要有這種懷疑精神,要敢于質問“大家都說對的一定對嗎?”“流行的東西一定好嗎?”“以前別人都是這樣看的,現在還應該這樣看嗎?”“‘歷來如此的就必須堅持下去嗎?”考生要敢于打破常規,在不疑之處生疑。能夠對“歷來如此”或“處處如此”表示懷疑,能夠對某些潮流進行“質疑”,是一種思想解放,也是一種實事求是。考生只有對人們深信的事物、固有的成見進行質疑,才能夠上下求索,發現生活的深意。許多考場作文也正是在“懷疑——探索——相信”中顯示其深刻的內涵的。
三、由一面而多面地理性思辨
事物是能夠從多層面、多角度去審視的。作文時,考生若能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對文題作出思考與判斷,就能使自己的認識避免絕對化和片面性。考場作文時,最為實用且容易學會的便是以“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分析問題:既要看到問題的這一面,也要看到它的那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到它的反面。考慮周全,觀點辯證,是作文思想深刻的表現。
四、由原因而結果地顯示預見
眼前的人、事“是什么樣子”,大家都能看得到,不足為奇。如果作文僅僅是說明人盡皆知的現實情況,那么立意肯定膚淺。而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照此發展下去,會出現怎樣的結果?”等問題的思考與探究,才是考場作文應該突出的。無論是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還是揭示事物發展的結果,均可展現考生非凡的認識能力和洞察力。
【向明康/供稿】
文題分析
2017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題仍然是以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現在大家的面前,文題材料只有一句話,告訴我們“人生要讀三本大書”,并請考生根據自己的思考“做出評說”。一般而言,較穩妥的做法就是去認可作家的話,少去批評作家的話,也就是立意為“人生要讀三本大書”;但若有真知灼見,也不妨在作家的話的基礎上補充“建議”,如“不同的人會讀不同的大書”“人在不同階段會側重讀不同的大書”等。
但和前幾年相比,今年的審題略微增加了難度,那就是作文增加了一個隱性審題,即考生需要理解“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分別指代什么。第一本“有字之書”是指平常我們閱讀的書籍,不光是指教科書、專業書籍,更指人類經典的書籍;第二本“無字之書”是指生活、自然與社會。這樣的理念其實古代就有,所謂“讀萬卷書,走萬里路”就是這個意思;第三本“心靈之書”,是盧新華的“創造”。作家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說:
它們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籍,而是三本大書。一本叫有字的書,一本叫無字的書,一本叫心靈的書。當然,也可以是一本叫“書本知識”,一本叫“自然與社會”,一本叫“自己的心靈”。而如果遇到有對佛學感興趣的朋友,我也會對他們說“一本是‘文字般若,一本是‘實相般若,一本是‘心靈般若”。
很明顯,經過作家自己的解釋,這三本書的說法就合理多了。“心靈之書”意指閱讀自己的心靈,了解自己的內心,也可以說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反省。總而言之,“人生要讀三本大書”,就是告訴我們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修千次身,把讀書、實踐和修身很好地結合起來。
具體寫作時,考生可以對名言進行“拆分”,著力就“某一本書”談深、談透。具體可立意為:
1.讀好“有字之書”。所謂“有字之書”,就是人生所需要的基礎性的知識。若這些基礎性的知識都掌握不了,我們將來在社會上也難以立足。
2.讀好“無字之書”。讀所謂“無字之書”,就是走向生活、社會、自然。這本書需要我們用眼睛去看,用大腦去思考,而且需要時間去經歷,才能讀懂。
3.讀書“心靈之書”。所謂“心靈之書”,一方面,是走進自我,走進內心,修身養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走進別人的內心世界,了解其思想。這樣,才能做到更好地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當然,也可以將上面三種觀點融合成一個觀點來寫,如從“什么是三本大書?”“為什么要讀好三本大書?”“怎樣才能讀好三本大書?”三個角度展開,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
【王學華/供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