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綜
春采黑茶原料已近尾聲,湖南省安化縣的華萊萬隆產業園內卻開始忙碌起來。剛剛采摘下來的新鮮茶葉經過殺青、初揉、渥堆等傳統工藝,將被制成天尖茶、茯磚茶、千兩茶等,再由工廠外等候的物流車輛運往全國各地。
繁育、種植、科研、加工……在湖南華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黑茶生產的每個環節,都活躍著安化當地制茶“匠人”的身影,同時,也為當地居民打開了一條致富之路。
小小一片茶 帶富一方人
“茶葉兩頭尖,三年又發癲。”這是曾經流傳在安化的一句俚語。雖然這里有著優良的種植環境,但由于茶葉市場的不穩定性,許多茶農荒掉茶園外出打工,有的甚至將茶園改種其他農作物。
“以前交通不便,又沒有支柱產業和特色產品,看著青山綠水卻不知道如何開發”。湖南省安化縣冷市鎮黨委書記周華山介紹,以冷市鎮為例,鎮財政年收入不足30萬元,農民年人均收入1308元,80%以上的勞動力只好外出打工謀生。
情況從幾年前開始有了改變。2012年6月,華萊公司正式搬至安化,正在建設中的黑茶種植基地和產業園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重新回到家鄉。
家住冷市鎮嘉興村的村民劉下生就是最早一批回來的村民。憑借多年種茶的經驗,他競聘為華萊的“茶園管家”,負責茶樹的培育、種植、采摘、管理等工作。
“以前在外打工,每個月工資只有2000多元,剛剛夠溫飽。”劉下生為記者算了筆賬,目前看管茶園每年有3萬元的工資,家里的3畝茶園有1800元的租金,再加上承包茶園的收入,全家每年收入超過10萬元。
茶葉的種植與采摘吸引種茶制茶的老師傅重回家鄉,公司銷售業務與管理工作則為大量年輕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
今年30歲的李美華原本在福建泉州從事手機銷售的工作,在外東奔西跑,花銷也大,根本存不下錢,用她的話來說,自己是完完全全的“月光族”。
回到家鄉之后,根據李美華的性格與外形條件,華萊對她進行了禮儀培訓,讓她從事接待和茶藝展示工作。“每個月工資4000元,逢年過節還有額外福利,比在外打工強多了!”李美華興奮地說。
黑茶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產業鏈上包裝、物流、廣告、餐飲、住宿、旅游等關聯產業的快速發展。走進現在的冷市鎮,街道兩側商鋪林立,前來買茶的經銷商絡繹不絕。據了解,目前冷市鎮有近2萬人從事與茶相關的行業,居民每年因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截至目前,華萊已安排長期就業人員3500人,涉及土地流轉的農民、茶農及茶葉生產相關人員9.67萬人,其中貧困農戶2.32萬人,每年直接發放工資逾1億元。
創新謀發展 香飄海內外
地處山區的安化,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全年溫和濕潤,云霧繚繞,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茶樹栽植和茶葉生產的天然條件。而經過多重工藝生產制作出來的安化黑茶,所含的茶多酚、茶多糖、茶皂素、氨基酸和維生素比其他地方生產的茶含量都要高。
安化先有茶,后有縣,是黑茶的主要發源地,但安化黑茶產業的發展卻并非一帆風順。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最初幾年,由于公眾對黑茶了解不多,市場難以打開,安化茶園面積大幅度縮水,茶市低迷。
2009年,安化黑茶開始活躍在中國茶業市場上,受到大眾關注。湖南省各級政府更是將安化黑茶產業作為振興當地農業經濟的重要項目,從政策、市場等方面給予扶持與優惠。華萊的決策者認為,機會終于來了。
“要想讓黑茶打開市場,質量必須得到保證。”湖南華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社強介紹,公司堅持長期推行綠色環保、有機高效、生態自然的種植模式,從根源上杜絕化肥,抵制農藥,保證安化黑茶的品質。
裝茶用編制的竹篾簍、成形采用純手工捆壓……在華萊黑茶的生產過程中,不僅黑茶的傳統工藝得以保留,創新的精神也無處不在。
“現代人的理念是快捷方便,但傳統千兩茶在這一點上卻無法滿足需求,速溶茶、袋泡茶更適合年輕人市場。”華萊的技術顧問謝曉見介紹,目前公司除了生產傳統的天尖茶、茯磚茶等,還生產被業界稱為“黑茶改革之作”的速溶茶,以及袋泡茶等。
現階段,華萊已有60余款產品廣泛流通。在產品測試中心,另有黑茶牙膏、黑茶沐浴露等多款黑茶深加工產品正在測試生產。“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節奏,華萊盡量做到市場需要什么產品,就能生產什么產品。”謝曉見說。
對質量和創新的執著追求,為華萊打開了銷售市場,目前華萊已在全國開設省、市代理和專賣店1200余家,產品銷往全國30多個省、自治區、市,在俄羅斯、德國、韓國、日本等國也有部分消費群體,年銷售額數億元。
愛心報鄉梓 公益不停步
在冷市鎮高橋村,一條平坦寬闊的水泥路穿村而過。“以前村里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出村買東西都不方便。”高橋村黨總支書記譚如二說,改變是從華萊在冷市鎮建設種植生產基地開始的,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從那時開始按下了快進鍵。
8年來,華萊公司先后在安化縣多處地區建立種植生產基地項目。在建立基地項目的同時,還投入相當數額的資金建設項目所在地的主要交通道路,公司先后投資7000萬元修建冷市鎮至又一村、冷市鎮至葉子村的村級公路,方便當地居民出行,也為產品銷售開辟綠色通道。
高橋村村民曾密軍曾是村里的特困戶,雖然享受異地搬遷政策,但仍然缺乏資金,房子遲遲不能動工。在得知這一情況之后,華萊公司的決策者們毅然給予支持,贊助其修房的補助資金,很快,一棟漂亮的房子拔地而起。
在安化,曾密軍這樣的故事并非個例,華萊為村民解決資金難題,幫助貧困戶改善生活條件的故事經常發生,據統計,這樣的撥款贊助超過了100萬元。
除了直接幫扶貧困戶,華萊還積極參與到捐資助學的公益事業中。2011年11月,華萊向寒門學子捐贈50萬元;2012年10月,公司認領幫扶50名優秀的貧困大學生,贊助其每人每年5000元的專項助學基金,現已累計捐助100萬元;2015年9月,董事長陳社強代表公司向安化縣教育基金會捐贈300萬元……截至目前,華萊公司僅在教育方面的捐助,已超過1300萬元。
截至目前,華萊各類捐助款項總額已近3億元,款項涉及扶貧、助學、賑災、體育事業支持等多個方面。“企業要創造經濟價值,更要履行社會責任。企業能發展起來,政府、群眾都給予了不少支持,我們唯有不斷發展,回報社會,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才能心安。”陳社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