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看見圓明園”數字體驗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展。該展覽借助圓明園數字復原成果,選取圓明園正大光明、勤政親賢、方壺勝境、西洋樓等26個景區,通過“園居理政”“暢襟仙境”“西風東納”三大主題,多角度復現“萬園之園”的恢弘景色,并通過實體搭建與AR、VR等多種虛擬體驗相結合,使觀眾在展廳中便可看到“再現”的歷史場景,獲得沉浸式的虛擬游覽。
AR、VR技術實現了場景的自動識別、復原,將景區內容通過視覺、聽覺技術全方位展現,讓游客產生“古今穿越”之感。如今,文博類的AR卡片已出現在不少博物館的文創產品中,如半坡博物館AR卡片、兵馬俑AR卡片、恭王府AR卡片、圓明園AR卡片等。用手機掃描這些AR卡片,即可在手機屏幕中獲取文物的三維模型,以及附加的聲音、文字和特效等,生動展示館藏文物,同時可以讓觀眾把文物“帶回家”,自己收藏或向小伙伴們展示,近距離地觀摩與研究文物。
解讀1 科技讓傳統文化重煥生機
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在歷史的長河中代代相承,生生不息。信息化、數字化是一種技術力量,它們完全可以為傳統文化所用,促使傳統文化重煥生機。將AR、VR技術和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既不傷害文物,又為觀眾帶來精度高、交互性強的文化遺產展示,使冰冷的藏品以鮮活的方式展現出來,同時化解了文物保護與展示的矛盾。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技術以其虛實結合、實時交互與三維沉浸的特點,給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傳播增添了更多可能,為體驗者帶來強烈的現場感和參與感,讓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解讀2 文化傳承應突破陳舊觀念
對于傳統文化的搶救、保護和傳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陳舊觀念,不能把傳統文化變成活標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數字化的技術力量,借助大眾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載力和傳播力,使傳統文化以鮮活的形態,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大眾文化趣味、藝術審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傳統文化才能獲得復興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