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總抱怨天氣預報員是“最不靠譜的人”,說多云卻下雨,說大雪卻沒見著雪花……央視新聞有報道說,國外天氣預報員甚至有《面對公眾嘲諷,氣象人員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冊子。
那為什么天氣預報總讓人覺得不準呢?大氣運動非常復雜,大氣運動本身存在內在的隨機性。將這錯綜復雜、千頭萬緒的種種因素搞清吃透,并在模擬運算中精準詳盡地描述幾乎不可能,更不能完全真實全面地模擬大氣演變,只能做到近似地、無限接近真實地對其進行模擬,因此不免存在誤差。此外氣象衛星的觀測也存在盲區,一旦在盲區發生氣象變化就很難被察覺。
不少老百姓潛意識里對天氣預報不準的刻板印象,實際上已經“過時”了。根據央視提供的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為87.3%,24小時最高、最低溫度的預報準確率已經突破80%。臺風路徑預報誤差為66公里,這些數據與世界各國的天氣預報相比,均處于前列或領先水平。會有這樣的刻板印象,其實有一部分原因是老百姓的感知理解和預報內容存在偏差,有時即使是在同一個城市,也會有不同的天氣現象同時存在,這樣的感知誤差會讓人覺得天氣預報不準。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說,所謂預報是對未來天氣現象的一種預測,并不是100%準確的,而且永遠不可能達到100%準確。隨著預報時效的延長,預報的不確定性會逐漸提高,或預報準確率會逐漸下降。而局地強對流系統,有的在運行過程中很快就消散了,有的又隨著時間推移變得更為嚴重,更是給天氣預報帶來了難度。這也就出現了這種情況:有時預報有降水,結果等來了大晴天;明明預報的是晴天,結果卻發生了降水。
解讀1 人類文明發展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自古以來,小到黎民百姓的生產生活,大到國家民族間的兵戎相見,都免不了受到當時天氣的影響和制約。古人對于天氣的預測純屬來自千萬年來口耳相傳的觀測經驗,偶然性相當大。近代以來,隨著雷達技術、衛星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的進步,人類不光能從地面獲知大氣層的變化動態,更能從遙遠的太空俯瞰廣大的地表區域,實現對災害性天氣事件的預防和日常天氣的預報。在氣象預報方面,人類從無知懵懂到小有所成,技術進步的腳步仍然堅定向前,相信天氣預報的精準度和有效預測時間還會逐漸增加。
解讀2 理性看待預測
即使有了這么強大的預報系統,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天氣預報確實有時會“報不準”。天氣預報面對的,是一個充斥著“蝴蝶效應”的“混沌”天氣系統。也就是說,在復雜的大氣運動中,任何一點點微小的擾動,都可能引起翻天覆地的氣象變化,而誤差不可能完全避免,所以實現對天氣進行100%的精確預測,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