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的通訊很慢,大致與人類的歷史一樣綿長。鴻雁傳書、魚傳尺素、飛鴿傳書……可謂含墨情深,等信的過程別有一番滋味。現代生活很便捷,電子通訊設備更是讓人天涯如咫尺,卻總少了點見字如面、見信如晤的期待。細品古人筆下的深情,使人未讀淚先流……今芟荑聊以愚見解析潛藏于古人書信背后的動情之處,與君共賞文字的美妙,想來也是有所裨益的。
《與妻書》節選
〔清〕林覺民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
書信背景 這是林覺民在1911年廣州起義的前3天寫給妻子的訣別信。想到即將到來的起義,以及自己的龍鐘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緒翻涌,徹夜疾書。
歷史余思 在生死訣別的時刻,除了對妻子的深深眷戀,作者還能以天下人為念。這種舍身取義的高尚情操和寬廣胸懷,令人肅然起敬。
注 釋 卿卿:夫妻間的愛稱。后泛用為對人親昵的稱呼。彀:使勁張弓;古同“夠”。
致叛軍勸降書
《與陳伯之書》節選
〔南朝〕丘 遲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于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
所以廉公之思趙將,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將軍獨無情哉?想早勵良規,自求多福。
當今皇帝盛明,天下安樂。白環西獻,楛矢東來;夜郎滇池,解辮請職;朝鮮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強沙塞之間,欲延歲月之命耳!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揔茲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懷,君其詳之。丘遲頓首。
書信背景 這是丘遲寫給陳伯之的一封勸降書。丘遲在信中將理智分析與深情感召相互交錯,層層遞進,情理兼備,委婉曲折,極具說服力。因此,陳伯之于壽陽擁兵八千歸降。
歷史余思 說服一個人需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直攻要害。所謂“殺人誅心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注 釋 良規,妥善的安排。楛矢:用楛木做的箭。蹶角:以額角叩地。吊民:慰問老百姓。聊布:聊且陳述。
致官員自薦書
《與韓荊州書》節選
〔唐〕李 白
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豈不以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
書信背景 這是李白初見韓朝宗時寫的一封自薦書。李白抱負遠大,故廣事干謁,投贈詩文,以表現才能,培養聲名。作此文前,他已多次上書謁見地方長官,又曾入京謀求出路,均未果。
歷史余思 李白并沒有因此自薦書在韓朝宗階前有“盈尺之地”。但偉大的人物即使身處亂世亦能流芳百世。
注 釋 談士:言談之士。龍蟠鳳逸:喻賢人在野或屈居下位。
致恩師道謝信
《寄歐陽舍人書》節選
〔宋〕曾 鞏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于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美者,一歸于先生。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幸 甚,不宣。鞏再拜。
書信背景 曾鞏從20歲起就與歐陽修建立了親密的過從關系。這是曾鞏給恩師歐陽修為其父寫墓志銘而寫的道謝信。
歷史余思 作為一封道謝信,起首并不言謝字,而是迂回曲折,從古到今,由遠及近,由慮及實,慢慢道來。這種“紆徐”之筆,把作者的感謝與敬佩,表達得酣暢淋漓。
注 釋 滯拙:笨拙。蹶:挫折。魁閎:高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