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斌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講述了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猶如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蘊含著豐富的成長元素、煥發出強大的精神力量。不僅為我們當代青年更加直觀感悟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代的艱苦磨煉、矢志不渝、不懈奮斗之成長歷程提供了“權威教材”,也為當代青年更加自覺錘煉黨性、砥礪品格、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精品課程”,更為當代青年更加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歷史起點與實踐來源提供了“生動課堂”。作為當代青年,應自覺把《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作為案頭卷、座右銘和勵志書,學好用好《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部“教科書”,從書中尋找青春答案,自覺樹立起與時代主題同頻共振的遠大理想、堅定信念、價值追求和使命擔當。
學習青年習近平信念信仰之堅定不移,于錘煉黨性中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
青年習近平是他那一批下鄉知青中“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在這種背景下,“近平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升華”。在黨的理想信念的高度指引下,青年習近平帶著“黑幫子弟”“狗崽子”“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帽子,在艱難環境中毅然選擇了前行的道路,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適應了從學生到農民的身份轉變和從城市到農村艱苦條件的環境轉變,將信仰的種子播種在那片滲透父輩血汗的黃土地上,實現了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青年習近平曾8次遞交入團申請、10次遞交入黨申請,最終入團入黨,體現出他對共產主義的執著信仰和對黨的絕對忠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
我們當代大學生應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樹立遠大、正確、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斷錘煉黨性,增強“四個意識”,在復雜形勢前堅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前站穩政治立場,在嚴峻考驗中展現無畏品格,在各種誘惑前堅守精神家園。
學習青年習近平志氣志向之堅韌不拔,于腳踏實地中進一步樹立遠大抱負
了解青年習近平的人說:“他要承受著比我們幾個都大得多的心理壓力,也面臨著比我們幾個大得多的困難。”“他貼近黃土地,貼近農民,下決心扎根農村,立志改變梁家河的面貌。”“近平這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就志存高遠。但他的遠大理想,恰恰不是當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為老百姓辦實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時候(在梁家河時)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條件、有機會,我要從政,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七年知青歲月,一位志存高遠的青年,在貧瘠落后的黃土高原臥薪嘗膽,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走向自己的人生第一站。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當代青年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要在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為苦而計較、不為難而氣餒、不為忙而悲觀、不為失而忘懷,面對是非敢于亮劍明理,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敢于堅決斗爭。
學習青年習近平好學博學之進取精神,于求知若渴中進一步堅持終身學習
“近平那兩個沉甸甸的箱子里裝的全都是書。”“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上山放羊,揣著書,把羊拴到山坡上,就開始看書。”“近平特別愛看書,他的炕上都是書,一得空閑,就捧著書看。他還點著煤油燈看到半夜,經常熏得臉上都是黑的。”“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幾里路才借到手。”“他的讀書面非常廣,中國的、外國的,古代的、現代的,哲學的、文學的、自然科學的……尤其是政治理論方面的書籍,他涉獵得更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青年人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啟示當代青年堅定“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的信念,應樹立“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的理念,增強“學不可以已”的意識,堅定“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的信念,堅持以學固本、以學立德、以學增智、以學興業,依靠學習不斷矯正人生方向、不斷提升業務水平、不斷提高工作能力、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學習青年習近平甘苦樂苦之無怨無悔,于艱苦奮斗中進一步崇尚擔當奉獻
“陜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簡單。”“陜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但是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做到了“白加黑”“五加二”,從來不“撒尖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的這七年,是受苦受難的七年,是踏踏實實干出來的七年。”這七年,青年習近平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他在這片黃土地上同梁家河的鄉親們打成一片,同甘苦與共且以苦為樂,一起挑糞拉煤,一起攔河打壩,一起建沼氣池,一起吃玉米“團子”,用腳丈量黃土高原的寬廣與厚度,一心只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教誨青年的:“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當代青年要樹立吃虧不言虧、吃苦不叫苦、吃苦當吃補的精神,樹立苦中作樂、苦盡甘來的思想,要視擔當為使命、視職責為生命,增強敢于擔當的政治定力,提升敢于擔當的黨性修養,涵養敢于擔當的精神追求。
學習青年習近平務實踏實之工作作風,于任勞任怨中進一步錘煉優良作風
“近平當書記不到兩年時間,辦沼氣、打井、辦鐵業社、種烤煙、辦代銷點,還搞河橋治理,打了五大塊壩地,給我們村里帶來了很大的變化,直到今天,我們村里人還在受益。”“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個行動和決策都很務實,都是為老百姓的利益考慮的。”“近平一滿(陜北方言,從來、全部的意思)不說空話,不說大話。他說的,都是我們想說的心里話;他做的,都是我們想做的貼身事。所以,我們都愿意聽他講話。”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當代青年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兢兢業業工作。不好高騖遠、腳踏實地、力戒空談,不沽名釣譽、不圖虛名、不務虛功,不拈輕怕重、在埋頭苦干中辛勤耕耘;在銳意進取、苦練內功中提升本領;在勇立潮頭、敢拼敢打中實現價值;在不計名利、任勞任怨中成就真我。
學習青年習近平有心用心之做事態度,于處處留心中進一步涵養心智修為
“他碰到喜歡看的書,就要把書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細研究透徹。”“近平也是一個非常有主心骨的人。他有了想法,有了思路,就一定要仔細研究,一定要把事情做好。”“習近平那時年齡很小,但是很穩重,做事情很認真,是個實實在在想問題、愛思考的人。”“近平老早就是一個愛學習、愛思考的人,他見了好對聯就抄下來、遇到新鮮事就刨根問底。”“習近平話不多,愛思考,而且思考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事情。這些東西都是靠習近平很有心地觀察,很有心地提出來,很執著地認認真真學來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個有大學問的地方。”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當代青年要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堅持以工作對象為研究對象,不“宅”于高樓大廈、不“躲”于深宅大院、不“浮”于文山會海、不“恥”于問計基層,察實情、求真知、出良策、謀實效,把日常的工作做專業,把專業的工作做持續、把持續的工作做出彩。
學習青年習近平親民愛民之真摯情感,于牢記宗旨中進一步厚植為民情懷
“在陜北農村,習近平與農民朝夕共處,建立起了同人民的血肉聯系,樹立了為人民辦實事的理想。人民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立足點,為民、惠民、富民是治國理政思想的出發點。”“對近平的思想和價值觀起作用的,并不是標語、口號和高音喇叭的灌輸,而是知青歲月那日復一日艱苦的生活和勞動,是當年同我們農民兄弟朝夕相處的那二千四百多個日日夜夜對他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無論是老漢、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塊兒去。”“近平這娃心眼好呢。”“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他都不曾忘記人民。這是因為,在梁家河的時候,習近平就把人民這兩個字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內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當代青年要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始終牢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最近最親的位置,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
學習青年習近平重情重義之人格魅力,于無私坦誠中進一步陶冶質樸情操
“他知道高鳴池家中生活非常困難,臨別時硬將50斤全國通用糧票送給高鳴池。”在梁家河,誰家遇到困難,他都伸出援助之手,給張志林80元,給鐵鎖30斤糧票,給靈娃500元……后來隨個人職務升遷,盡管地位懸殊,卻依然念念不忘舊情。當呂侯生因病求助習近平,“近平直接就給我寄來了500塊錢的路費,讓我到福建去治病”。呂侯生后來在山西做了截肢手術,“近平知道這個事情后,又替我支付了所有的醫藥費”。得知劉明升患有冠心病,又接劉明升到杭州治療。“無論近平當年是我們村的支部書記,還是現在是全黨的總書記,他的心一直都在我們老百姓中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當時我離開梁家河,人雖然走了,但是心還留在這里。”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當代青年要把厚情厚義作為一種情商來磨煉、作為一種素質來歷練、作為一種品格來錘煉、作為一種能力來鍛煉、作為一種境界來修煉,多記人之好、多解人之困、多幫人之難。
學習青年習近平知恩感恩之優秀品質,于知恩圖報中進一步砥礪高尚品格
“我來咱梁家河這七年時間,學會了很多東西。咱梁家河的群眾無私接納我、幫助我,讓我在這里步入社會,入團、入黨、當村支書;我從這里出發,返城上大學。梁家河給我的一切,我一輩子都不會忘。”習近平曾給高鳴池同志回信寫到:“我離開延安已有30多年了,但我始終不曾忘記延安,不曾忘記在那段歲月里關心、支持過我的人們,我非常感謝您當年對我的無私幫助。”白光興在得知“習近平談到了他在延川時對他的有恩之人,我就是其中之一”時稱:“我被習近平的人格魅力折服,當年小事,他以恩對待,念念不忘,涌泉相報,真使人感動。”“他念念不忘曾經養育他的黃土地,念念不忘陜北的父老鄉親,說明他既是有情之人,也是有心之人,是黃土地忠誠的兒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的:“延安人民曾無私幫助過我、保護過我。”“有一顆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當代青年都應有一顆感恩之心,感恩黨,感恩時代,感恩國家,感恩人民,正確擺正個人與組織、個人與群眾的關系,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業績回報組織和人民的培養,做到對人民有感情,對工作有激情,對事業有熱情。
學習青年習近平慎獨慎微之高尚境界,于自省自律中進一步滋養浩然正氣
“近平就是這樣一個人,工作上首先嚴格要求自己,然后再嚴格要求別人。”“他絕對不會用公家的資源額外照顧朋友,絕不會做不公正的事。社員們都信服他,認為他公正、沒有私心。”青年習近平在聶瑞蘭家吃過飯后,聶瑞蘭收拾碗筷時發現碗底下壓了一斤二兩糧票和三毛錢。和青年習近平共過事的人回憶說,當年接受媒體采訪沼氣建設工作成績時,習近平光說別人的好,“這個年輕的后生,功成不居,謙虛謹慎,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當縣里為表彰沼氣建設先進個人,獎勵其個人一輛摩托車,他認為自己要這沒用,主動換了一輛農用車供村里使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正人要先正己,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當代青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牢記“打鐵還需自身硬”,努力在學習、工作和生活實踐中,涵養一身正氣、保持高度自律、慎獨慎微慎行,做到內心正直、態度溫潤、心平氣和,做到說話讓人喜歡、做事讓人感動、做人讓人舒服,實現本領讓人信服、能力讓人佩服、水平讓人誠服。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最好的“教科書”。當代青年應自覺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從習近平總書記奮斗的青春故事中汲取豐富營養、無窮智慧和磅礴力量,沿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把無悔的青春刻寫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豐碑上,以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作者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