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津
摘要:民族民間舞蹈作為民族民間文化的直接反映,是伴隨著歷史的長河不斷發展完善而來的,因此在反映民族的文化積淀方面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本文針對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首先概述了民族民間舞蹈的概況,進而分析了民族民間舞的語言差異性特點,最后簡述了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多元、多樣和復雜性,可以為相關人員熟悉了解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特點提供合理的參考。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內涵;民俗
我國的民間舞源遠流長,十分豐富。民間舞不乏樸實無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等特點,歷來都是各國古典舞、宮廷舞和專業舞蹈創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來源。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概述
民族民間舞在舞蹈發展過程中逐步分化而成,也是民族民間文化形態最直接的表現,舞蹈形式及流傳的社會層面主要集中在民間,因而具有較強的民間性。此外,民族民間舞是以某種民族特性作為重點而表現的舞蹈形式,主要反映了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社會結構、經濟生活及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狀態所形成的舞蹈藝術,因而同樣具有較強的民族性。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最主要的特點便是將積淀古代文化、原始舞蹈遺存在民族交融中相互促進發展,形成了歌、舞、樂三者相結合的民族民間舞蹈特點,在民族民間舞蹈的表現形式上又呈現出歌舞、跳樂、鼓舞、以樂伴舞等多種形式。
當前,伴隨著民族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形態、經濟條件的改變,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已經步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一些少數民族區域失傳的舞蹈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在經過專業人士的發掘、整理和重新介紹后,很多的民族民間舞蹈重新進入藝術表演舞臺,在展現民族文化特色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民間舞的語言差異性特點
語言形態的差異代表了民族間思維方式與對世界認知方式的差異,它不僅是民族民間舞蹈之間“類屬”屬性特征的最重要的因素,亦應是我們確認所有不同舞蹈的“類屬”屬性的最重要的環節。在藝術發展中,身體語言與文字語言一樣,一方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以完成人類文化交流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新的創造中變化,使語言得到不斷的發展。但語言的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并且語言的變革中對原有因素在量上的保持,堅持著民族舞蹈語言的質的規定性。同質的量的積累形成質的鮮明,而異質的量變積累的過度將導致質變。因此,“中國民族民間舞”作為一個民族、地域、文化傳承的特定概念,具有特定的質的規定性,繼承與變異是發展傳統的兩大方面,變異是藝術發展的永恒定律,但不變的是血緣的延續。量變積累使特定的質發生變化,母體便隨之消解。因此,如何把握“變”的尺度,在“不變”中求“變”,在“變”中求“不變”是當代民族民間舞發展的關鍵,“民族民間舞”作為民族與民俗文化的傳統,在這方面的一“統”之“傳”,在任何被歸于“民族民間舞”的“類屬”中的舞蹈千變萬化都不能脫離的其“宗”,無論怎樣“現代”都不得喪失的“本性”。當代某些民族民間舞蹈靈魂的失落,正是不自覺地在此意義上的“串味”、“走樣”。
三、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多元、多樣和復雜性
在我國56個民族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0%以上。廣闊的居住區域和完全不同的自然環境,形成漢族民間舞種類繁多,風格各異的地區特色。北方的傳統秧歌有陜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北秧歌和山東秧歌之分。南方流行花燈有云南花燈、廣西彩調、福建采茶之別。北方的民間舞多具古代剛勁之遺風,南方的民間舞則以綺麗纖巧、婀娜多姿見長。地處黃河、長江之間的淮河地區的花鼓燈,兼取南北之長,形成剛柔相濟,男子矯健,女孩俊俏的特色。漢族最具特色的民間舞蹈——龍舞,更是騰空飛舞,千姿百態。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龍舞、獅舞、高蹺、魚燈等盡顯風采。
其它55個少數民族人口比例雖小,但居住面積卻占中國總面積的50-60%。一些民族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區和邊疆等地,自然環境相差很大。這些特點在各民族的民間舞蹈中都反映出來。形成了絢麗多彩的各種舞蹈形式。民族雜居地區中,跨民族的舞蹈形式較多,“象腳鼓舞”原是傣族的民間舞蹈,但鄰近傣族居住的景頗、阿昌、德昂等地區的民族也盛行“象腳鼓舞”地處西南的苗、壯、侗等民族普遍流行蘆笙舞、銅鼓舞和師公舞。在漢族地區廣泛流傳的龍舞、獅舞,在侗、布衣、苗、羌等民族中也流傳甚廣。另外,在我國東北的蒙古、滿、達斡爾等族,至今仍有不少薩滿祭祀舞蹈的遺存。這些民族民間舞蹈都來自生活,它們表現了勞動者的理想、情感和愛情,或熱情奔放,或輕柔細膩,充滿濃厚的鄉土氣息。并具有淳樸自然的情感特征。
總之,作為一種藝術樣式,舞蹈構成于“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總體來看,頗具東方特色的中國民族舞蹈藝術的生成與發展,恰恰又是舞蹈藝術本身的時間與空間特征的相互關照、協調統一的結果。有鑒于此,我們將在中國舞蹈藝術發展的交融性空間范圍內,依循藝術發展的歷史線索來探究它的奧秘。
參考文獻:
[1]趙鐵春.與時俱進繼往開來——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歷史傳承與學科定位[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3(z1)
[2]紀,蘭慰,邱,久榮.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