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云華
摘要:在初中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最重要部分,閱讀教學的成功與否將直接決定初中語文教學的成功與否。因此,如何提高語文教學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目前初中教育工作者最主要的研究課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措施
知識在于不斷地積累,閱讀需要不斷地堅持。因此,教師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一定要實施靈活、科學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制定一個合理的目標,再加之教師民主的教學觀念,就可以實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實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
1積極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閱讀文章的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更好的完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任務。如果課文中有的文字不容易被理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設計特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更好、更加全面的理解課文的內容,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例如,學習《百合花》的過程中,教師為了使學生能夠深入的體會作者在剛入學時候的心情和心理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個開學的教學情境。假設學生們自己種植了百合花,然后讓學生照著作者書寫的念,身臨其境的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讓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百合花,優雅、清香等特點,使學生更加深入的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
2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科學的學習方法,但是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并沒有注重課前預習環節,這主要是由于課前預習并無實質性的內容,讓學生覺得比較空泛,而且教師檢查也比較難,因此很多學生在學習新課程之前并不會預習。假如學生在學習新課程之前并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預習,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很容易感到迷茫,更不用說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這樣自然會導致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比較低效。因此,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為此教師可以在每節新課之前布置課前預習任務,讓學生們寫讀后感。例如,學習《故鄉》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你們閱讀這篇文章后最喜歡文章的哪些內容,并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同時思考魯迅先生的故鄉和我們這里的故鄉有什么區別?”這個問題比較開放,并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只要想的合理,都可以作為答案,這樣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也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鍛煉學生的文字處理能力以及文字表達能力。
3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往往過于注重理性的分析,對教學的重難點更是百般強調,深恐講解不透徹,生怕學生理解不深入。備課時,教師教學設計可謂是縝密細致,從導語到揭示中心乃至于總結全文,設計得滴水不漏,他們總是想牽引著學生步步入甕,使學生在自己設計好的軌道上快速前行,以順利實現教學目的。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許多教師往往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拋繡球般地投向學生,想把教材掰開、揉碎、嚼爛來喂給學生,結果把一篇好端端的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的“容器”的地位,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言而喻。這樣的教學完全違背了新課改的精神和學生的認知特征,學生的閱讀思維不能很好地被開發,閱讀能力亦上升較慢,嚴重違背了以人發展為本位的課程觀。
4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閱讀方法對于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十分關鍵,不同的經典閱讀文本有其獨特的思想內涵及藝術特征,所采用的閱讀方法也不一樣,學生只有針對不同的文本類型采用正確的閱讀方法,才能促進閱讀效率的提升。初中生對于課外閱讀是比較盲目的,需要教師予以正確的引導。教師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學生介紹不同的閱讀方法,比如精讀、跳讀、略讀、默讀等,讓學生在閱讀不同類型的文章時使用不同的方法,提高閱讀水平。最好在三天內讀完一本書,每天的讀書時間應該為一到兩個小時,避免讀書時間過長引起大腦疲乏;引導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做筆記,將書本的要點記錄在筆記本上,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在班級上可成立閱讀小組,定期舉行閱讀交流會,讓每個小組的學生互相交流閱讀體會。
5引領學生體驗審美愉悅
文章、書籍是作者情感寄托的重要途徑,特別是經典閱讀中,作者的情感更加濃厚與深遠,此時教師需要在學生閱讀時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意境,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進而理解文章的精髓。例如,講解的《歸園田居》時,處理表現手法以及意境的講解外,還需要向學生介紹作者的個人經歷,以及作者歸隱的原因等,讓學生充分的了解作者的情感,進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
6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經典閱讀的指導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新思維,與作者產生共鳴。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幫助學生更加容易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獲得更好的閱讀效果。比如教學《背影》,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感悟文中所描繪的動人情景,再問學生:“如果文中的背影是你自己的父親,你會怎么描述?并與原文進行比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正確把握作者的心理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
7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對經典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提高學生經典閱讀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授課前,可以根據文章內容,提出2-3個問題供學生思考,讓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獨自進行閱讀,并在此基礎上與其他同學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探討,達到相互合作的效果,在探討的同時,學生可以學習他人的思考方式和閱讀方式,改善自身的閱讀存在的不足。在課余時間里,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時刻關注學生的閱讀動態,積極參與學生對經典名著的討論,并適當的做出指導。通過這一過程,能夠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提高經典閱讀的有效性。
結語:
經典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有效地進行經典閱讀,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經典名著的閱讀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能夠在經典名著中自由的翱翔。
參考文獻:
[1]岳二平.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性教學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0(28):13.
[2]陳永忠.構建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教學課堂[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6):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