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聰
摘要:茶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產出的茶葉是我國人們主要飲料之一。本文簡單介紹了茶樹栽培的關鍵技術,以期為優質茶葉的高產栽培提高理論依據。
關鍵詞:茶葉;高產;栽培
一、選址建園
茶葉屬于喜微酸植物,生長最適PH值在4.5-6.5之間,因此,在選擇土壤時,應選擇坡度在25°以下,蓄排水方便的具有微酸性土壤地塊種植茶葉。茶園初次開墾時,應深翻土壤至50厘米,復墾深度應達到30厘米以上,并清除石塊等雜物。為了保證茶樹的正常生長,還應在茶園中修剪蓄水池和排水溝,以保證對茶樹的水分供給和防止澇害發生。建園時,應以茶樹為主,并適當保留一些當地的樹種,以優化茶園的物種結構,從而調節茶園的小氣候。保留的樹種不能與茶樹有同種病蟲害,并且確保其與茶樹無空間及養分的競爭。園區建成后,應對土壤的結構及肥力進行改造。通過對土壤進行中耕,可以打破土壤原有的結構,增加土壤的透氣性,為茶樹根系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除了改善土壤透氣性,中耕時翻入地下的雜草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肥力。
二、施肥管理
茶樹的施肥應根據茶樹的樹齡、品種、茶園地力、栽培密度等不同條件來進行合理的施用。幼年茶樹主要進行樹冠及根系的生長,施用磷肥可以促進茶樹根系的生長,促進幼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施用鉀肥可以促進幼樹枝條的生長,有效的加強樹勢,因此在幼樹施肥時,應加強磷鉀肥的施用,一般而言,幼樹對氮磷鉀的吸收比例為2:1:1。壯齡樹在生長過程中對于養分的吸收比較穩定,在采摘期后,由于需要消耗大量的養分,因此需要大量的補充氮肥,壯齡樹對氮磷鉀的吸收比例為4:1:2。相比于壯齡樹,老齡數對于鉀的吸收率則逐漸減少,對氮肥的需求則逐漸增大。
1、幼齡樹
底肥在茶樹幼苗定植前伴隨著整地一同施入,以有機肥為主,每畝可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10000kg左右,在開溝移栽前施入。底肥施入土壤的距離應該在30厘米以上,以利于茶樹根系向下延伸。1~2年生的幼齡樹一般每畝施用純氮3~5kg,氮肥的施用盡量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以減少氮肥在土壤中的流失。3~4年的幼樹一般每畝施純氮9kg左右,5~6年生的幼齡樹一般每畝施用純氮10kg以上。
2、成年樹
成年樹的基肥一般在秋季或者是春季施用,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復合肥為輔,有機肥一般每畝3500kg左右,復合肥為每畝50kg左右。有機肥可以改良土壤結構,并且養分全面,肥效持久,無機肥養分含量高,配合有機肥作為底肥施用,以利于茶樹越冬芽的生長,同時為促進茶樹根系生長和安全越冬提供幫助,為翌年茶葉的產量打下基礎,施肥時,應在茶行中間挖出25厘米深的溝,將肥料摻混后施入即可。茶樹追肥在茶葉采摘前的20天和每次采摘后進行,主要以復合肥為主,每次用量為15~20kg,溝施深度為15厘米,以補充茶葉所需的大量養分。茶樹根系在土壤水分不足或者是茶樹衰老后,對于土壤養分的吸收能力會減弱,因此,可以采取噴施葉面肥的方式來補充養分及微量元素。
三、整形修剪
茶樹的修剪方法主要包括了定型、輕剪、深減、重剪和臺刈。根據不同的樹齡及不同的生長情況,應選擇不同的修剪方式,以保證茶葉的產量及品質。
1、幼樹修剪
茶葉幼樹的修剪主要是為了獲得整齊的樹冠型狀和良好的樹勢,為以后的豐產穩產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春季萌芽前,茶葉幼樹根系儲存了較多的養分,能夠為枝葉的萌發提供充足的養分,因此,幼樹的修剪時間以春季萌芽前為宜。幼苗的第一次修剪一般在苗高30厘米,主枝粗達到3毫米時進行,修剪后的高度在15厘米為宜。經過3次定型修剪后,當茶樹幼苗高度達到45厘米左右時,則可進行打頭和輕剪的方式進行整修。
2、成年樹修剪
當茶樹完成幼苗修剪后,為了方便后期的采摘管理,使茶樹具良好的樹勢和高度,促進茶芽的萌發,可以采取輕剪的方式對茶樹進行修剪。輕剪一般在秋季下旬和春季上旬進行,此時期的茶樹體內養分較為充足,而芽葉也不進行生長,因此是輕剪的良好時機。輕剪時,需要將樹冠表面長出的枝條和枯萎的枝條減除,并且減去樹冠表面4厘米左右的樹枝。對于一些粗細不勻的枝條,可以采取深修剪的方式來進行修剪,以減少這些枝條對養分額外的消耗,避免茶葉的產量及品質下降。深修剪的時間一般在茶葉采摘后進行,修剪深度比輕修剪要大,一般為12厘米左右,將粗細不勻的枝條全部剪除,使茶樹樹冠呈弧形采摘面,以保證茶樹養分和水分的正常運輸,提高茶樹的產量與品質。對于樹體部分枝條生活力下降的茶樹,可以通過重剪的方式來提高這些部分枝條的活力,以提高茶樹的發芽率。重剪時,應根據茶樹的樹高來確定減去的高度,重剪完成后的茶樹高度應該與其他茶樹保持整齊一致,避免茶樹之間相互遮光,影響產量與品質。 對于產量低、病蟲害嚴重、樹勢衰老的茶樹來說,如通過上述方法已無法提高茶葉的產量及品質,則可采用臺刈的方式進行修剪。此方法一般在春茶重采后進行,修剪時,去掉地上5厘米以上部分枝條,對樹體進行再次培育。盡管臺刈能夠恢復樹勢,但經過1到2年后,產量依然會降低,因此不建議常采用臺刈的修建方式。
四、病蟲害防治
1、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通過正常的農耕措施,來改變病蟲的生存環境,達到減少病蟲害的一種防治方式。茶樹栽培時,應合理的選擇抗病蟲的茶樹品種,合理耕作,同時加強茶園的管理,增加有機肥的施用,并通過修剪的方式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敵昆蟲或者生防菌來防治病蟲害的一種方式。主要包括了天敵治蟲、以菌治菌、以菌治蟲等措施。利用生物防治時,應保證天敵昆蟲的蟲口密度,避免在天敵產卵時噴施化學農藥。生物防治具有生態環保的特點,屬于環境友好型的防治方式,不過在蟲口密度較大或者病害嚴重時,此方式的防治效果則不明顯。
3、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利用化學合成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的一種方式。此方式具有速效性強、操作簡便、效果穩定等特點,但是對環境的危害較大,而且對一些有益微生物及天敵昆蟲都具有一定的殺害作用,造成不良副作用。長期的施用化學農藥,不但對環境造成污染,還會使害蟲產生抗藥性,降低藥效。
參考文獻:
[1]吳成生.芻議茶葉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4(4S):79-79
[2]蘇桂億.淺談無公害茶葉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農業與技術》,2016,36(20):145-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