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征
前兩天接到某五百強公司高管來電,說遇到一件棘手的事。他在電話中說:“剛接到一張傳票,原先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員工現在要求按照2N賠償,可公司已經按照N+1支付了補償金,而且也跟員工協商達成一致,誰知道現在竟然出爾反爾,現在又該怎么辦呢?”
接著,他給我看了看當時的《勞動合同協商解除通知書》,我看了之后不禁啞然,事情就壞在了這封通知書上!實踐中,不少高管和HR都會犯同樣的錯誤,原以為是協商解除,一不小心卻變成了單方違法解除!
協商解除,是解除勞動合同的一種法定形式。協商解除一般不太容易發生勞動爭議,但前提是該解除的確為協商解除,而非企業的單方解除。防止協商解除變為違法解除,必須避免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重大誤區。
協商≠協商解除
這家五百強公司能否與該員工直接解除勞動關系,并按照N+1支付補償金?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雖然通知書上寫的是協商解除,但是如果員工不承認他與公司達成一致,且公司也沒有證據證明雙方有達成協商解除的合意,則這個文件實際上證明的是公司單方解除該員工。如果協商解除通知書的內容,不能證明該員工存在任何符合法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也不符合用N+1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因此,如果公司不能提供協議書或者其他證據證明是協商解除的話,在實際仲裁中很可能會被視為違法解除,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按照2N標準向員工支付賠償金了。
另外,如果員工勞動合同的剩余期限比較長的話,一旦該員工申請仲裁,以公司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為由,要求撤銷該通知,恢復勞動關系,公司將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該員工不僅可以要求恢復勞動關系,還可以要求公司賠償違法解除期間的工資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損失可能會更大,且回旋的空間非常小。原因就在于,該通知書中解除勞動關系的理由框得非常死——僅以協商一致為由解除勞動合同。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直接與員工解除勞動關系,一旦該員工不承認協商一致達成,那么基本上就可以認為公司構成違法解除。

簽閱等于“同意”嗎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通知書上明確說明雙方經過協商達成一致,且該員工也在通知書上簽字,不就說明雙方達成了協商解除勞動關系的合意,這種情況下,公司按照N+1支付補償金,妥妥的,怎么還會有風險呢?問題就在于,HR對于在通知書落款和在協議書落款簽字存在誤解。毫無疑問,如果員工簽署了協議書,則表示員工與公司之間達成了解除勞動關系的合意,該員工同意協商解除勞動關系。需要明確的是,員工在通知書上簽字僅表示他收到了該通知。也就是說,通知書上的落款僅為“已閱”的意思表示,而非“同意”的意思表示。
在實踐中,即便員工在通知書上簽了字,到了仲裁這一步時,他依然可以以個人誤解為由要求撤銷該通知,要求恢復勞動關系。這種情況下,用人單位只能吃“啞巴虧”了,不僅無法與員工解除勞動關系,還要搭上不菲的賠償金,而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對“通知書”三個字的誤讀!
三個操作要點應掌握
明確以上兩點,案例中這家五百強企業的錯誤就可以輕松避免了。在單方解除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協商解除是一種風險最低的解除方式。通過總結HR在協商解除勞動合同方面常常陷入的誤區,筆者就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給出如下三點建議:
保留證據,簽協議
協商解除勞動合同,是需要雙方協商后達成一致的。如果協商解除最終沒有達成書面協議,那么用人單位將會承擔巨大的法律風險。
用人單位在與員工協商解除勞動合同時,千萬不能貪圖省事,一定要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協商解除協議書,明確雙方的有關權利義務,將協商的成果固定下來,防止發生勞動爭議時出現難以舉證的情形。
實踐中,很多用人單位與員工協商一致后,向員工發出一封協商解除通知,以為該通知即可作為證據證明雙方協商解除勞動關系,殊不知這種做法恰恰給公司帶來了很大的隱患。因此,一定要明確,通知書不等于協議書,因此協商解除通知書也不能理解為協商解除,因而協商解除的通知書并不能作為證據,為用人單位免除相應的法律風險。
勞動者提出時,明確提出方
在協商解除勞動合同中,協商解除合同的提出方不同,解除合同的相關法律后果就不同。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動議時,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而員工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動議時,則用人單位無需支付經濟補償金。因此,協商解除勞動關系時,在協議書中明確提出方就非常必要了,特別是在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時,一定要在協議書中明確提出方。
由員工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時,協議書中具體條款可以表述為:經乙方(員工)提出,甲方(企業)同意,雙方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如果雙方都同意,解除協議中還可以明確解除勞動合同的原因或理由。
明確解除后員工的義務
企業與員工達成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意向后,在簽訂書面協議時,還應把解除勞動合同應處理的相關事項明確寫出來,在解除協議中進行約定,用以約束員工的行為,避免給公司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工作交接。在解除勞動合同協議中,企業應對員工離職前的工作交接作出約定,這可防止員工離職前玩忽職守,給企業造成損失。工作交接約定主要包括工作交接的具體內容、方式、交接完成的時間等。
工作終止。協議中應明確自協議簽訂之日起,員工除工作交接外,立即停止以企業名義從事包括業務在內的一切活動。
財務返還。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的員工,其在職期間因履行職務原因,由企業配發或員工本人掌管的屬于企業的財務,應在解除勞動合同協議中約定返還時間和返還方式,防止員工解除勞動合同后,擅自帶走企業財產。

債務清償。員工在職期間,若欠企業債務,如借款、賠償金等,在解除勞動合同協議中應明確清償日期及辦法。
應支付的工資和補償金。在解除勞動合同協議中,還應明確員工工資最終支付的金額、日期,如應支付員工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應明確支付金額和支付方法,以及是否應扣除所繳納稅款等。
商業秘密保護。協議中應明確在勞動合同協商解除后,員工仍按照在職期間的約定,履行保守企業商業秘密、競業禁止和有關知識產權的義務。
在實際操作中,協商解除勞動關系是處理員工關系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單方解除條件不足,員工不存在嚴重違紀、不勝任等情形,或者企業難以舉證的情況下,協商解除其實是最實用、最有效的手段。
但是,很多企業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細節把握不到位,犯了不該犯的錯誤。比如發出通知書后即解除勞動關系的做法,抑或將通知書等同于協議書,這些都是實操過程中經常犯的錯誤,操作起來稍有不慎就會將協商解除變成潛在的違法解除。
其實,這些操作失誤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因此明確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重大誤區,掌握好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正確方式,不僅可以避免很多勞資糾紛,更能為企業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責編/寇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