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漫游者》:堪比好萊塢電影的文字盛宴

“日本人早把中國人研究出來的神經手術全忘光了。千葉城的地下診所有最先進的技術,日新月異,可他們都治不好他在孟菲斯那間旅館里受的傷。”
“‘你知道,他無法真正理解我們。他有我們的檔案資料,但那都只是統計數據而已。你也許是符合統計規律的動物,親愛的,凱斯更是絲毫不出意外,但我卻有一種天生便無法量化的特質。’”
“這是一場演出。如同凱斯自幼觀看那所有廉價功夫片的集成,在那一瞬間,他知道她就是他心目中的混世英雄。”
“凱斯一直以為真正的老板們,每個行業的巨擘們,都定然既超越人性,又缺乏人性。”
——摘自《神經漫游者》
一個天才黑客,一個女殺手,一個特種部隊軍官,一個意識操控專家。他們受雇去做兩件事:偷來一把鑰匙,獲得一個密碼。他們既是職業罪犯,同時也是無可救藥的厭世者;他們進行自我放逐,同時也在下意識地尋找一條回家的路。而他們的雇主,則是人類自出現文明以來所遇到過的最強大對手……
不得不說,相較于科普讀物,小說最不匱乏的就是故事性。一部出色的數字科幻小說,一本創下歷史記錄,同時摘得“雨果獎”(HugoAward)、“星云獎”(NebulaAward)與“菲利普·狄克獎”(PhilipK.DickAward)三大科幻小說大獎的著作。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看一看?
《神經漫游者》是電腦朋客類科幻作品的典范。在電影《黑客帝國》中,其所描繪的網絡虛擬空間,核心框架正是源自《神經漫游者》。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黑客帝國》就是作者吉布森所描繪的網絡空間的視覺呈現。
幾十年前,吉布森“預言”在未來世界里,跨國企業集團猶如社會巨獸,毫無制約地主宰社會的方方面面,同時又在彼此之間肆無忌憚地進行信息大戰。跨國企業和犯罪組織競相控制全球電腦信息系統中心,因為電腦自動控制業已成為新世界最主要的經濟資源,在那里,城市居民不再是生產者,而是消費者。人們普遍存在錯位心理,因為他們失去了完整的個性。個人的存在全然作為維持未來世界秩序的工具。在那里,城市人口結構包括企業集團的上層決策者,正在不斷削弱中層階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以及被人輕視卻頗有組織性的下層民眾。
在創作上,這部小說場面調度正確,逼真地反映了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社會氛圍。然而,作者顯然沒有“預先設計”的程序,但是他運用了電腦操作的一般規律,故而小說的結構和情節具有電腦程序的可創性。小說情節復雜跳躍,模擬人們進入電腦創意空間后的神奇感覺。小說容納了多重而又強烈的意象。這些意象超越了科幻的界限,進入大眾文化之中,進入電腦文明之中,進入了后現代跨國資本主義之中,構成一個離奇、瘋狂、似非而是的未來世界。這些意象的批判性隱喻,使未來世界錯綜復雜,耐人尋味。這部小說在創作上的突破,開闊了科幻審視社會的視野,給科幻小說帶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