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宜鐘
四川城市職業學院2014級計算機網絡與安全管理1班
高校校園網絡的優化問題研究
吳宜鐘
四川城市職業學院2014級計算機網絡與安全管理1班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進步發展,互聯網科技已經得到廣泛運用,包括我國高校校園在內,也基本實現了校園網絡全覆蓋。高校校園網絡的極具規模化使得高校的網絡教學、科研研究和教師辦公越來越便利,同時也為高校其他有關網絡活動奠定了堅實基礎。本文指出了當前我國高校校園網絡普遍存在的問題并相應的解決對策,旨在不斷優化高校校園網絡,以適應高校教育發展。
高校校園 網絡優化 對策研究
我國高校校園網絡主要指的是能為高校師生提供教學、實驗研究以及辦公等網絡技術支持的校園局域網,其在21世紀初時期普遍應用并在長達十幾年的發展中形成了穩定發展、可靠安全、使用靈活等特征。高校校園網絡發展中也不斷有新的優化目標,由于師生使用頻率較大更需要具備幾乎零故障的穩定性和高速性,這是高校校園網絡優化的基礎目標,高效的網絡服務和管理也是需要高校不斷優化的目標,同時隨著無線網絡的興起、應用和高校環境對網絡要求的及時性和便捷性,無線網絡可以使高校師生在使用過程不必受到地點、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優化無線網絡能讓校園網絡更好的高校師生提供便利服務。
首先,規模龐大造成的網絡訪問速度不穩定。一所高校教師學生加起來上萬人,每天使用同一個網絡的人數占大部分,這就很容易導致師生在訪問校園網站或是外部網站時候遇到網速慢、打不開主頁等問題;其次,網絡結構不合理導致安全體系不夠完善。在校園網絡中,校園內部對網絡的威脅大于外部,校園防火墻的建立可以有效阻止校園內部網絡病毒的攻擊,可是當前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并未重視防火墻軟件的作用,所以一個安全有效的安全防范系統對于校園網絡來說十分重要;再次,設備性能不足導致的網絡服務不夠完善。當前我國高校一系列的網絡設備處理器都屬于比較老舊,在校園網絡使用的高峰時段,網絡轉換率不足嚴重妨礙了設備的使用,設備在網絡不穩定時不能正常使用這一現場直接導致校園網絡服務得不到有效利用,這也是當前校園網絡的一大問題;最后,校園網絡用戶繁多導致網絡管理不足。每天使用校園網絡的教師學生很多,訪問量的劇增就不利于校園網絡的管理,同時學校對于網絡的管理還停留在人工管理上,網絡出現故障時不能及時進行修復,網絡的安全管理和問題管理都是我們應該及時解決的問題。
2.1 優化網絡流量以保證網絡的穩定
學生集中使用網絡的時間大都集中在晚上19:00之后,這一時段最容易因為訪問量的劇增造成網絡的不穩定,要從根本上解決網絡穩定的問題就需要對網絡流量進行限速使用,通過流量控制設備形成完整的流量限速系統,對每一個需要接入校園網絡的用戶進行實名認證并收取一定費用,方便對于每一個用戶實現流量限制和訪問權限管理,規定學生用戶每一天的流量使用,同時對其他用戶和學校不同用途的計算機等也采取相對應的流量限制管理,以達到增強校園網絡的穩定性。
2.2 優化網絡結構以保證網絡的安全
第一,學校應重視對防火墻軟件的安裝和使用以減少網絡病毒的入侵;第二,要求使用校園網絡的人群都盡量使用正版的操作系統以防盜版系統都校園網絡造成不利影響;第三,對網絡服務器等設備進行相應的提升,對常見的病毒做好安全的防范措施,同時加強對網絡數據的備份,防止網絡出現出題時不能及時修復,在優化網絡結構的時候還要注意順應時代的發展,以防網絡問題層出不窮。
2.3 優化網絡設備以保證網絡的服務
當前我國校園網絡設備具有種類繁多、設施比較陳舊等特點,這就使得校園網絡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在優化網絡設備的時就應該注意對不同接入口設備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核心層次的技術設備應該盡量采用統一的網絡設備,更換下來的網絡設備可以用于不同接入層次上的使用,解決問題的同時還能節約成本,升級路由器的使用和優化網絡出入口線路都有利于網絡設備的優化。在網絡服務上面則可以通過不但優化和整合校園網絡資源,減少動畫效果以及大量圖片的使用,提高網絡的訪問效率,以便校園網絡進行更好的網絡服務。
2.4 優化網絡管理以保證網絡的暢通
在網絡管理方面則可以通過建立統一規范的管理平臺來實現,建立一個有效的網絡管理平臺來實現相關的網絡流量以及網絡服務等監控,為了防止網絡出現問題是不能及時維修的問題出現,這就需要學校進行相關網絡監測設備的購置,并對網絡進行實時監控,很好掌握校園網絡的運行情況,同時加強網絡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優化處理網絡問題的速度,保障校園網絡的暢通。
終上所述,高校校園網絡的優化能幫助高校實現現有網絡資源的優化,在實現網絡的穩定、高速和安全的目的之后為高校師生提供更加便利的網絡服務,充分滿足高校師生對網絡的需求,保證高校師生在一個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中完成自身的教學、科研和辦公。
[1]李健.高校校園網絡優化問題的研究[J].通訊世界,2016,07:39
[2]潘小星.高校校園網絡安全分析與解決方案[J].科技信息,2012(4):259-25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