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
荊州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對策研究
王 穎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荊州的農產品市場必然會和互聯網緊密聯系,實現從傳統的“農民找市場”到“市場找農民”的轉變。本文從荊州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探討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繼而提出相應對策,為其可持續化發展提供借鑒。
荊州;農產品;電子商務;對策
荊州位于江漢平原腹地,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全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2016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到1550億元,是荊州最大的產業。作為一個農業大市,荊州農產品電商的發展有一定的產業基礎。荊州農產品電商雖起步晚,但發展態勢迅速,現在已初具規模。據統計,荊州2014年農產品網上交易企業(包含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360多家,網絡的線上線下交易額達到了176億元。2015年,荊州出臺進一步推進全市電子商務發展實施意見,大力培育電子商務市場主體。截止2015年底,荊州土特產在網上的年交易額達到10億元,其中荊州土雞、洪湖清水大閘蟹、小胡鴨和洪湖藕粉深受消費者喜愛。
近年來,荊州農產品電商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平臺的支撐。一方面,荊州農產品電商自建電商平臺已經有一定規模。2013年中國綠谷網和速樂購兩個交易平臺落戶荊州。中國綠谷網總投資額3500萬元,是面向國內大宗農產品網上交易的大型B2B電子商務平臺。平臺主要由農產品信息發布平臺、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和農產品物流信息發布平臺三部分組成。另一方面,荊州農產品依托第三方交易平臺開店。荊州市與阿里集團合作了“淘寶.特色中國.荊州館” 項目,已于2015年6月上線,為荊州土特產品的線上營銷開辟了新渠道。目前,已有包括小胡鴨、洪湖藕帶、承元食品等100多個荊州特色農產品在荊州館線上銷售。荊州于2015年11月份與阿里巴巴簽訂荊州區農村淘寶項目(村淘2.0),目前全區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總數達到63家。同時,物流體系逐漸完善。據荊州郵政管理局統計,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有郵政普遍服務點165個,共有438個快遞服務網點,其中鄉鎮快遞服務點287個,在全市城鄉快遞網點達到了100%覆蓋。同時,荊州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方面,一些涉農企業對電子商務缺乏足夠認識,有關技術和經營能力的欠缺,同樣制約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比如,國家從2016年1月1日起加強食品網上管理,需要企業持有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流通許可證。荊州市承元食品有限公司,在淘寶店鋪每天銷售額達到1萬元時,因種種原因未拿到該證,導致網上正在銷售的產品全部被迫下架,給銷售額和利潤帶來了巨大損失,更重要的是嚴重影響了其信譽和評價。
另一方面,農民對農產品電子商務認識不充分。首先農產品有和一般工業品的不同的屬性。在生產中做不到像工業化產品一樣完全實現產品的標準化,還有農產品產業鏈分割、供應鏈發展不完善的現實要面對。而且農民往往缺乏電子商務知識,也受到傳統農耕思想的影響。所以,荊州眾多的小生產者很難做到農產品生產標準化,也無法實行消費者青睞的農產品全程可追溯。
盡管荊州農產品資源豐富,但是,物流配送體系不夠完善。農產品的流通大部分要經過產地收購、運輸、銷地批發、零售等環節。在倉儲方面,較多的使用通用倉庫,而專用倉庫不足。一些特種倉庫比如低溫庫、冷藏庫等更是嚴重缺乏。搬運方面,利用機械化操作的叉車、托盤等設備的使用有限,較多是人工操作。這也使得鮮活農產品的儲藏成本居高不下。而物流是個多環節系統的協同整體,某一個環節的不完善,就會增加物流配送的整體成本,降低荊州農產品電商的市場競爭力。
生鮮產品屬于消費品何價格敏感型商品,如何在提高產銷效率的同時,降低其中間成本,非常重要。生鮮產品的搬運、存儲、分揀的成本和商品價格的平衡成了大問題。一旦無法解決,就容易出現品種單一,損耗率高,售價貴,冷鏈體系成本比重過大等問題。而且荊州農產品運輸則主要依靠批發市場和第三方快遞,難以做到保鮮、高效、安全,如果到達消費者手中時出現了較高的損耗率等情況,就會降低了消費者滿意度。
農戶直接參與、受益是推動農產品電商產業、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加大電商技術及網絡思維的培訓力度,降低農戶“觸電”的技術門檻,提高農戶直接參與度,豐富農產品銷售種類,縮短農產品到消費者的轉移路徑。對于新時代農戶來說,網絡購物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通過網絡出售自家的農產品仍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沒有農戶的直接參與,電商平臺、網店也僅僅是替代了原先的批發市場,農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不能直接對接,農戶與消費者不能從農產品電商發展中真正獲益。還得讓農戶轉變種植和生產習慣,接受農產品電商對于品質的較高要求,包括對農藥殘余的嚴格控制。農產品電商企業應該利用多樣化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流通模式,推進企業整合和標準化生產,利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進行營銷,發展APP端電商業務等,促進荊州農產品的網上銷售。
農戶參與度的提高必然使得農產品種類豐富、供給量提升,但是也造成了品質差異擴大,低質農產品的加入會干擾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降低消費者滿意度,影響農產品電商的健康發展。第一,制定“一村一品”的品質標準,規范農產品質量;第二,在農業合作社等農業企業的帶領下,推廣農產品保鮮技術,引導農戶對農產品進行清潔及保鮮處理,進一步保障農產品品質,使其適宜長途運輸;三是,在保障品質的前提下,輔助文化宣傳、網絡推廣,塑造農產品品牌,提高經濟價值。比如,筆架魚肚、桃花山雞蛋、蘆筍是石首三寶。作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石首一直在致力探索農村電商新模式,積極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進行品牌化運作,建設了電商產品品控與溯源平臺、備案管理平臺、行政監管平臺、標識在線管理平臺、品牌培育管理平臺、防偽追溯公眾查詢平臺。2017年初石首區域公共品牌“玉石首”品牌申報成功,將有力帶動本地電商業者發展。
第一,要強化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增加冷鏈物流覆蓋程度,引導電商企業自營物流與第三方物流協作運輸,降低運輸成本。冷鏈物流與生鮮電商賴以生存的配送速度、保鮮度和損耗率關系緊密,是生鮮電商嘗試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荊州政府將重點扶持兩湖綠谷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在企業內部配送完善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社會提供服務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中心。此外,荊州農產品電商還可以利用國內現有的第三方冷鏈,比如順豐、阿里、京東這些涉足了生鮮電商的巨頭自己建設和正在使用的冷鏈系統。一些資源不充足,資金緊張的中小生鮮電商可以搭乘搭便車,借力這些巨頭的冷鏈物流系統,提高自己的產品配送效率。
二是提高協同作業能力。農產品生產者、電商企業、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間,應該注重協同作業,充分利用運輸工具的載重能力,節約時間、成本,提高消費者的滿意程度。三是在物流終端加裝具備冷藏功能自提柜,消費者可以憑借手機收到的驗證碼或二維碼等進行驗證取貨。
消費者通過電商平臺下單,農產品生產者對農產品進行清潔及保鮮處理后通過第三方物流或者自有物流配送;物流可以直接配送至消費者,或者消費者在自提柜、超市、便利店通過二維碼自取,要求超市、便利店、自提柜配備冷藏設備。

[1]楊志杰.兩湖綠谷的電商野心[J].IT經理世界,2014(09)
[2]簡雅露.湖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研究[D].湖北大學,2016(04)
[3]葉坤.基于SWOT分析的農業信息化戰略選擇實證分析——以湖北省監利縣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14(04)
[4]王貴元.荊州區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15(03)
王穎(1982-),女,湖北京山人,助教,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實務與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