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迎萍
(鹽池縣氣象局 寧夏 銀川 750021)
鹽池縣氣候條件對蕎麥生長狀況及產量的影響評述
□任迎萍
(鹽池縣氣象局 寧夏 銀川 750021)
本文就蕎麥生長特點、生理特性進行簡要評述,然后就鹽池縣氣候條件對蕎麥生長狀況影響進行詳細論述,然后提出實現蕎麥優質高產的方式方法,旨在讓我們了解如何科學合理種植蕎麥。
生長特性;氣候條件;科學種植;優質高產
鹽池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東部,北與內蒙鄂托克前旗,東與陜西省定邊縣,南與甘肅省環縣毗鄰,屬四省交界地帶和中部干旱帶;四季少雨多風,氣候干燥,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近年來,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寧夏鹽池縣利用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無污染等天然優勢,大力發展小雜糧種植業,以蕎麥為主的小雜糧綠色食品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帶動了蕎麥產業的發展,使全縣蕎麥種植面積由過去的1.3萬hm2擴大到了1.6萬hm2,已形成以蕎麥為主的小雜糧優勢特色產業。
蕎麥在鹽池縣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據《鹽池縣志》載,蕎麥種植已有近1 000年歷史,形成穩定的鹽池蕎麥品種,有鹽池褐蕎、苦蕎、混選三號和日本北海道甜蕎品種。本文以2016年褐蕎667m2產增幅普遍在25%~50%之間,介紹鹽池氣候環境對蕎麥的生長過程的影響。
蕎麥別名:甜蕎、烏麥、三角麥等是蓼科蕎麥屬的植物,是一種雙子葉植物。莖直立,高30~90cm,上部分枝,綠色或紫紅色。葉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長2.5~7cm,寬2~5cm。花序總狀或圓錐狀,頂生或腋生。春夏間開小花,花紅色或白色;花梗細長。果實為干果,卵形、黃褐色,光滑。根為直根系,有一條較粗大、垂直向下生長的主根,其上長有側根和毛根。在莖的基部或者匍匐于地面的莖上也可產生不定根。根一般入土深度為30~50cm。莖可形成分枝,數量通常為2~10個。
本地蕎麥主要是生長期為60d的白花蕎麥和90d的紅花蕎麥兩種,我們這里所指蕎麥為生長期90d的紅花蕎麥;五月中下旬至六月上旬播種,九月中下旬開始收獲;白花蕎麥的種植要晚于紅花蕎麥。蕎麥為一年生草本植物,生育期短,抗逆性強,極耐寒瘠,當年可多次播種多次收獲,適合我縣無霜期短、降水少而集中、水熱資源不能滿足大糧作物種植的廣大旱作農業生產區。
鹽池縣土地資源豐富,中北部為緩坡丘陵區,地勢平緩起伏,沙丘連綿,約占總面積的80%,南部為黃土高原區,溝壑縱橫,梁洼相間約占總面積的20%,土壤大部分為普通灰鈣土、淡灰鈣土和黃綿土,土壤中鈣、磷的含量較豐富,礦物質元素含量達40多種之多。特殊的土壤條件極符合蕎麥的生態學特性,屬全國最適合蕎麥生長的生態地理區域,這些均為鹽池發展蕎麥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鹽池縣年平均氣溫8.3℃,氣溫年變化大。≥10℃積溫達3 141.1℃。年降水量為282.3mm,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年日照時數2 892.1h。年平均相對濕度49%。蕎麥生長季節日照充足,雨量適中,晝夜溫差大,降水和熱量條件可滿足鹽池蕎麥生長。
2.2.1 溫度。2016年,鹽池縣各鄉鎮積溫為1 163℃~2 974℃之;蕎麥種子發芽的最適宜溫度為14.7℃~29.9℃,播種后7~14d左右整齊出苗;生育階段溫度為19.5℃~22.7℃;開花結實期間,此時正為本地的八月底,溫度條件約為18.1℃~19.5℃,各發育期均滿足蕎麥生長期的溫度需求。見(圖1)

圖1 鹽池蕎麥各生育發展階段溫度條件對比表單位:℃
2.2.2 濕度。蕎麥是喜濕作物,一生中約需要水760~840m3,比其它作物費水、抗旱能力較弱。蕎麥的耗水量在各個生育階段明顯不同,種子發芽耗水量約占整個需水量10%左右,水分不足或稍微干旱不會影響種子的發芽和出苗率;現蕾期后植株體積開始增大,耗水量開始劇增;從開始結實到成熟這個階段耗水量約占蕎麥整個生育階段耗水量的89%。蕎麥的需水臨界期是在出苗后30d左右,此時遇到干旱、高溫,則影響授粉。相對濕度30%~40%而有熱風時,迅速會引起植株萎蔫,已形成花和子房及形成的果實也會脫落。
2016年6-8月各鄉鎮降水量153.4~192.6mm之間,保證生長發育要求。如:8月13-16日全縣普降中到大雨,過程降水量36.0~42.4mm之間,其中縣城約為40.5mm,滲透深度約為30~35cm,約等于灌溉400m3。此時正處于開花灌漿階段,滿足了需水需要。見(圖 2)

圖2 2016年蕎麥生長生育階段需水量與降水量對比圖
2.2.3 日照。蕎麥是短日照作物,甜蕎對日照反應敏感,苦蕎對日照要求不嚴,無論是長日照和短日照最終都能正常生育并形成果實。從出苗到開花的生育前期,宜在長日照條件下生育,此時也是本地的盛夏季節,日照時間約為12h,光照條件完全滿足需要;從開花到成熟的生育后期,宜在短日照條件下生育,此時晚秋時節,日照驟減,光照條件開始減弱。
目前本地通過長時間探索和實驗,首選適應性強、產量穩定增產性能好的“榆蕎3號”、“島根X”等優良品種進行播種和推廣。播種前一般要進行選種,多選粒大、飽滿、純凈而新鮮的籽粒做種子,種子處理主要有曬種、選種、浸種和藥劑拌種幾種方法。
鹽池縣土壤以黑壚土、沙土、黃土和鹽堿土為主,因降水少、蒸發快,加上風沙天氣頻繁,致使土壤堅硬板結,加上蕎麥根系發育弱,子葉大,頂土能力差,不易出土全苗,要求整地深耕,深耕一般以30~50cm為宜。蕎麥是一種需肥較多的作物,要獲得高產必須供給充足的肥料。施肥應以“基肥為主、種肥為輔、追肥為補”,“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目前本地蕎麥施肥約尿素每667m2約0.15kg、二胺0.25kg、人工肥約2.0kg。
蕎麥播種量是根據土壤肥力、品種、種子發芽率、播種方式和群體密度確定的。在一般情況下,本地甜蕎每667m2播種量3.0~3.5kg,苦蕎1hm2播種量2.5~3.0kg為宜。目前,境內蕎麥播種方式主要是撒播和條播。撒播因撒籽不勻,出苗不整齊,通風透光不良,故而產量不高。條播播種質量高,有利于合理密植和群體與個體的協調發育,從而得以蕎麥產量的提高。條播主要是機播,實行寬行條播,條播以130~150cm開廂,播幅10~15cm,空行15~18cm。為了保證順利出苗,播種不宜過深,一般以7~10cm為宜,在沙質土和干旱區可以稍微深些,但不要超過15cm。
除了必要的田間灌溉外,蕎麥的花期管理也尤為重要,它也是我們增產增收關鍵所在。本地甜蕎主要通過蜜蜂、昆蟲等蟲媒介質來提高甜蕎授粉結實率,但因受氣候環境的影響制約,蜜蜂、昆蟲數量有限,并不能大副提升授粉結實率。為此多采取苦、甜蕎混合種植或是白花、紅花蕎麥同時種植的方式最大程度授粉結實率,通過優勢互補,達到異花、自花授粉結實的目的。
蕎麥屬無限花序,花期長,本地蕎麥花期約為一個多月,其間籽粒成熟的先后時期不一致,容易落粒,因此受控制好收獲日期,一般要在植株中下部葉片開始變黃、60%的籽粒變褐色成熟后即可收獲打捆,以防受凍減產。目前多為機割收獲,收割時割茬要低,人為多在旁邊進行監督和干預。割后要趁晴好天氣晾曬7~10d,及時脫粒子儲存。2016年觀測地段667m2產量由之前的100.27kg上升到125.32kg,增幅達25%。
我們提倡合理種植、科學管理,以實現產量和產值達到優產、高效的目的,受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的制約,本地蕎麥產量仍然較低,這就我們在不斷的探索中尋求新的種植方式和種植模式,以便使鹽池縣的蕎麥種植真正實現質的跨躍和提升。
[1]呂云生,呂海波.蕎麥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科學實驗,2008(7):12.
[2]白玉山.充分利用氣候資源積極開發蕎麥產業[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8(1):8-9.
1004-7026(2017)23-0017-02
S567.71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