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吳瑤
“‘釣魚賺的是斷子絕孫的錢,他們人品太低,我惡心他們!”沒有任何猶豫,陳洋就接受了筆者的拜訪。幾年來,“釣魚”交易已經臭名昭著,他希望有人來管一管。
陳洋至今仍清晰地記得那一筆交易:2016年6月,在一只新三板協議股票上,他第一次被人下套。
那只股票市價3.24元,陳洋著急賣出,沒有細看,點擊成交。幾分鐘后,成交明細清楚地顯示,交易價格為2.24元。
雖然是新三板的新手,他也意識到自己中招了。他被人釣了“魚”,這一單,損失30%。此后,陳洋多次和“釣魚黨”打交道,成為一名“反‘釣魚斗士”。

“釣魚黨”比多數人想象的更猖獗和肆無忌憚。沒有任何監管,他們利用券商軟件的漏洞,極為頻繁地在市場中下單撤單,如入無人之境。他們不斷“創新”,想盡辦法誘導投資者錯誤交易,從中牟利。
嚴格說來,“釣魚黨”2014年就已經出現在了這個市場中,很快他們就開發出了軟件,專門進行“釣魚”交易。根據陳洋和另一位投資者張偉的估算,單個賬戶一年收益能達到100萬元以上,全市場每年因“釣魚”損失近500萬元以上。
比損失金錢更讓人氣憤的是,在“釣魚”交易中,受害的都是無辜的投資者。作為一種市場亂象,遲遲無法解決,市場寒冬下,投資者對新三板的未來越來越灰心。“我身邊80%的朋友都被‘釣過。幾年了,一直在呼吁管一管,沒有用。”
鄙視鏈:“撿漏”可理解,“釣魚”最無恥
“撿漏”曾經是新三板交易中最暴利、風頭最盛、傳說最多的牟利方式。
在華圖教育上,有人錯將65元報成6.5元,一單扔掉幾百萬的故事流傳甚廣。王秀榮用1000元買到10萬股九鼎集團,同樣獲利數百萬。
相比之下,“釣魚”就顯得不那么起眼了,需要的本金更大,收益反而不如“撿漏”。但是一件事的發生,改變了“套利”江湖中老大和老二的位置。
2017年3月9日盤中,有人在寧波水表上報買單,錯將19.70元輸成1970元,鬧出驚天烏龍指。賣方一單獲利390萬元,輿論傳播極廣。監管震怒,催生了后來的“協議報價新規”。
根據新規,“采用協議轉讓的股票申報價格應該不高于前收盤價的200%,且不低于前收盤價的50%”。效果立竿見影,下單出錯幾率大減,“撿漏”暴利逐漸成為歷史名詞。
在此之后,“釣魚”交易一躍成為市場“無風險套利”的主流。在一次次進化中,“釣魚黨”開發出越來越先進的誤導投資者犯錯的工具,“越來越令人惡心”。
同樣是“套利”,但是在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心目中,是存在一條明顯的鄙視鏈的:“撿漏”可以理解,“釣魚”令人不齒。
“撿漏是你犯了錯誤,把錢包掉在地上,你不撿,別人也會撿走。‘釣魚是挖一個坑,上面填一層土,故意讓人掉進去,他們太壞了。”一位投資者這樣形容二者的區別。
“釣魚”的原則就是六個字:排第一,盯買一
“釣魚”交易到底是怎么“釣”的?
看中科軟10月12日盤中的分時走勢截圖,一次很典型的“釣魚”。
大坑是11點01分一筆10.30元的成交造成的,之前和之后的價格都是16.30元。這一筆交易2萬股,賣方損失12萬元。買方正是“華泰證券上海西藏南路營業部”,它是新三板“最優秀”的“釣魚”者。
乍看起來,10.30和16.30這兩個價格的確很像,在密密麻麻的數字中和轉瞬即逝的交易機會下,賣家沒仔細看,就點擊了排在買一的10.30元,造成重大損失。
問題就出在券商交易軟件的漏洞上。
新三板不是競價交易,券商在設計軟件時,沒有考慮價格排序,只是按照時間排序。“你掛一個單子,我就給你顯示一個單子,股轉報一個價格,原封不動地在券商軟件上顯示。報單以非常原始的方式呈現,買單和賣單都沒有區分,時間優先,最新的單子排在最上面。”
時間優先成為一個大漏洞,這保證了時間上最新的掛單會排在買一或賣一的位置。只要大量頻繁下單,保證自己的“釣魚單”排在第一,價格和正常的買賣單相似,總會有投資者“上鉤”。
陳洋告訴筆者,“釣魚”分為兩種:沒有持倉,可以掛低價買入,比如現價3.3元,“釣魚黨”就掛2.3元買;有持倉的話,就掛高價賣出。
想要“釣魚”成功,就要遵循六字原則:排第一,盯買一。一定要時刻盯住買一,比如買一是3.30元,你就掛3.03元;買一是3.58元,你就掛2.58元。為保證自己的單始終排在第一位,就必須頻繁掛單,這樣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為了始終保持買一狀態,一旦有新的正常掛單,“釣魚黨”會立即再報至少一個新的單。“新三板所有的協議交易報單中,大約有30%-50%的報單是‘釣魚單。”陳洋告訴筆者。
至于破壞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怎么辦?不好意思,這是“釣魚黨”從來沒有考慮過的問題。頻繁下單、頻繁取消并不違規,也沒有任何成本,只需要你手夠快。
當然,人是拼不過機器的。專門套利的程序化軟件2015年就出現在市場中了。“這種軟件并不復雜,類似一個插件,嫁接在交易軟件上,只是需要單獨向券商購買一個行情端口,一年幾萬塊錢。現在‘釣魚的,幾乎全都是用軟件。”
多名投資者向筆者透露,這種軟件大多由自己開發,然后在親戚朋友、熟人之間小范圍傳播。據估計,市場上有程序化軟件的超過50個人,除了做“釣魚”,還有“撿漏”和搶單。
張偉是一名新三板個人投資者。在一次被“釣魚”后,有人主動找他,要賣“釣魚軟件”給他。“我怕泄露賬戶信息,沒敢要。”張偉就這樣錯過了一個成為“釣魚黨”的機會。
安全考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釣魚軟件”的傳播,也給使用者帶來了高收益。南山投資周運南證實,目前軟件的使用還不普遍。正因為使用人數少,才使得少數使用者可以獲得無風險的高收益。
“釣魚票”的選擇也頗有講究。筆者從投資者口中聽到最多的幾只容易被“釣魚”的票是:金田銅業、原子高科、中科軟、華清飛揚、新化股份。
“協議轉讓、成交量大、交易頻繁、有利好或者利空”,這是張偉總結的“釣魚票”特征。很容易理解,有利好或者利空的時候,投資者往往蜂擁買入或者砸盤出逃,這種情形是最利于渾水摸魚的。
程序化軟件壟斷“釣魚” 單個賬戶每年收益上百萬
“釣魚”交易現在有多瘋狂?每天都在上演。
陳洋幾乎每天都會甩給筆者一兩只出現“釣魚單”的股票,投資者在每一單上的損失,都會過萬。“我群里的兄弟、身邊的群友,基本都被‘釣過。”
張偉今年就被“釣”了3次,最近一次就在上個月,3次總共損失七八萬元。
陳洋估計,一個“釣魚”賬戶每年收益能達到100萬元以上,年化收益率應該能至少30%。張偉也認同這個數字,按照2萬一天來算,一年整個市場“釣魚”造成的損失在500萬元以上。
請注意,這都是無風險收益。這筆錢都進了誰的口袋呢?
絕不是平均撒向市場,而是流進了四五個賬戶。甚至,新三板已經出現一名超級“釣魚黨”,他在收割全市場的“釣魚”利潤。
“釣魚黨”競爭激烈“人才輩出”
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哪怕是做壞人,也是有競爭的。通過持續觀察交易公開信息,陳洋發現了這些賬戶。“釣魚”最出名的是“王煥昌”,應該是開始最早的。除了“王煥昌”,還有華泰證券開戶的“李華”。“現在市場上職業‘釣魚的有四五個賬戶,還有五六個賬戶是有一搭沒一搭地釣”。
有競爭,就有創新,干壞事也是這樣的。最近兩個月來,“釣魚”江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華泰證券上海西藏南路營業部”闖了進來,像一頭大象一樣掀翻了“釣魚”交易的規則,它也是前面提到的中科軟上的“釣魚”者。
作為新加入的競爭者,“上海西藏南”有了革命性的升級。技術最先進,資金量最大,功能最全,收益最多,各項指標全面領先市場。
陳洋估計,“上海西藏南”資金量在1000萬元左右,首次實現了對新三板協議交易股票的全覆蓋。只要是有成交的協議股票,哪怕平時沒有成交,一旦出現掛單,它的“釣魚單”就會跟過來。像深海里的鯊魚,只要有一絲血腥味,就會尾隨而至。
“上海西藏南”的技術優勢是別人無法相比的。以往“釣魚”者單個股票只能掛一個單,“上海西藏南”最多可以一次掛4個單。正常投資者報一個正常單,20秒內就尾隨4個“釣魚單”,買一買四全部被“釣魚單”占領,大大提高了正常投資者誤點的概率。
還有更厲害的。“上海西藏南”實現了自動檢測,一旦檢測到自己的單沒在買一或賣一位置,就自動撤單重新掛。一旦對方的買一成交或撤單,“上海西藏南”也會立即撤單,20秒后提交和新買一價格相似的報單。
在新三板交易比較活躍的500個協議股票上,“上海西藏南”能保證自己的報單在300-500家股票中一直處于買一位置。事實上近兩個月來,市場上95%的“釣魚”收益被其收入囊中。
現在食物鏈上已經進化出了更高級的“物種”,很多以前兼職的“非專業選手”已經在退出。誰也沒想到在“釣魚”交易上,老的“釣魚黨”有朝一日也被“降維攻擊”了。
不努力,干壞事的資格也會被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