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薇+管宏宇
【摘要】本文聚焦實踐教育改革和轉變資源配置模式,破除傳統的“一家一戶”模式,實現實踐教育資源在高校內部、高校之間、面向社會的共建和共享,避免資源的分散和重復建設,從而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關系,更快地形成整體合力,加快實踐教育的創新步伐。
【關鍵詞】跨界與融合 實踐教育 開放共享
【基金項目】南京理工大學2016-2017年度高教研究立項課題:《當代工匠精神引領下的高校綜合改革與實踐教育教學評價機制研究》,課題編號:20161215。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020-01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實踐教育成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內容,肩負了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架起了教育界與企業界對接融合的橋梁和紐帶。目前,中國已正式成為國際本科工程學位互認《華盛頓協議》的協議會員,這標志著我國工程實踐教育改革已取得跨時代的發展,工程教育質量已得到國際認可,為一流大學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可以這樣說,實踐教育質量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切實反映。
高校實踐教育資源共享是指教育資源要跨越行業、地域、學科的界限,通過高校人力資源共享、物力資源共享、課程資源共享、信息資源共享和管理資源共享等,解決資源不均和發展需求的沖突,實質是對有限的高校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再利用,共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共享的本質是跨界融合,即通過自身資源的某些特性與其它與之相關的資源進行搭配應用,可放大相互資源的價值,并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讓傳統教育行業與互聯網行業進行深度交匯融合,以創造和發展教育新生態。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國外很多高校在實踐教育資源共享方面已經探索出了許多模式,其中最主流的模式就是高校聯盟。比如美國的“CIC大學聯盟”由芝加哥大學等12所髙水平研究型大學組成,通過大學間的人力物資源共享和科研項目合作,共同致力于大學學術水平的提高,形成集群效應。歐洲提出了“歐盟開放教育資源計劃”,打通教育體制障礙,共享優質課程、高效利用資源的“歐洲高等教育區”,使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院校在師資、生源、資金等科技資源方面進行全方位共享,從而推動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
2016年《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指出,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校數量排名世界第二,預計2019年將達到50%以上進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階段。從2010年至2014年,全國高校固定資產總值增加了42.15%,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增加了57%。應該說,我國高校資源建設力度很大,但資源的開放利用卻還遠遠不夠,供需信息不對稱,資源信息閉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開放與共享已經成為國家建設的關注熱點。特別是在“大工程觀”背景下,如何構建特色的實踐教育資源共享體系,是亟待高校深入研究與探索的時代命題。
因此,要以高校綜合改革為契機,探索建立一套開放的高校實踐育人體系、一批開放的實踐育人平臺、一支開放的實踐育人隊伍,同時借助“互聯網+”技術,將課程、平臺、隊伍、時間、空間等資源信息聯動連通,為需求方提供可查詢、可使用、可合作的共享平臺,打造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開放共享的實踐教育資源生態系統,服務于校內外。
1.建立開放融合創新創業的教育課程體系
以“教學科研融合”、“創新創業融合”兩個深度融合為基本原則,建立基礎、綜合、創新三層次合理銜接的實踐教育課程體系。打通一級學科或專業大類下的基礎課程設置,形成服務面向廣、師生受益面廣的課程內容,同時結合慕課、視頻公開課、精品課程、教學錄播等在線開放課程,健全校內、校際間開放課程學習認證和學分認定制度。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學生自己進行文獻查閱、方案設計、實驗研究、數據處理、研究報告、撰寫論文等工作;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著眼于科學全面地評價學生對實驗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踐實驗教學理念,把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保證實驗教學質量體系完善。
2.構筑開放的理論、實驗、實踐互融的平臺空間
優質的實踐平臺資源是保證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一方面,高校要加強校內實踐平臺的整合,打造覆蓋各主要學科門類的公共實驗平臺,為學生提供共享的實驗實踐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強政產學研合作,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建立實習實訓基地等形式,吸引企業來校使用平臺資源,同時高校師生可到企業實地實訓,打通校內外實踐資源。此外,加強具有開放性、兼容性、前瞻性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共享平臺建設,滿足多學科交叉融合,集約高效管理資源,擴大影響因子,實現校內外協同共享,把高校實驗室平臺建成重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和創新性人才培養基地,使其獲得良性、健康發展。
3.打造開放的校內外協同的師資隊伍
校內師資隊伍具有學科專業門類齊全、基礎知識寬厚,教學經驗豐富等優勢,校外單位人員隊伍具有一線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等優勢,通過師資力量的校內外協同,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隊伍,滿足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需求。高校之間、高校與企事業單位之間可以通過“2+2”、“3+1”等模式互聘兼職教師,開設課程,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真正推動高校教育資源的協同和輻射。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實驗教學和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實驗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明確實驗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職責,提高實驗室管理工作水平,實現實驗教學大中心管理制。
4.搭建開放的“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實踐教育生態系統
基于“互聯網+”理念,應用信息技術,著眼于高校實踐教育資源的整合,將教育課程內容、實驗場所空間、儀器設備、指導教師、實驗時間等要素整合集成在網絡上,相互聯動,建立起教育資源的生態系統,滿足各方對于高校教育資源的開放利用需求,提升高校辦學效益,從而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協同、相互支撐的良性發展關系,更快地形成整體合力,加快實踐教育的創新步伐。在交互、共享、開放、跨界、創新等基因組成的教育生態環境中,整合全社會的資源,匯聚全社會的智慧,更好地服務于所有社會群體的不同需求。
“大工程觀”下高校實踐教育資源開放共享是高校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流大學建設的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高校實踐資源共享既是互聯網時代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需要,也是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培養一流創新型人才和產出一流成果的內在要求。在實踐教育過程中,推動實踐課程設計、實踐教學平臺、實踐教學隊伍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在融合的基礎上,創新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實現高校實踐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率,為“雙一流”大學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1]王莉.基于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的基礎實驗教學體系初探[J].改革與開放,2016(1)
[2]范佳寧.高等學校校際教育資源共享問題研究[C].2016
[3]葉樹江,吳彪,李丹.論“卓越計劃”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