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發展的本質就是人與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工業革命后,世界進入到了高速發展的階段。機器的發明和科技的革新改變了人們對自然的認知方式,人類發展的模式也從依賴于自然環境向改造自然進行轉變。如今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轉型必然帶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在社會學經典理論家涂爾干生活的19世紀中期,法國社會同樣處于民主革命和工業革命交替發生的社會大變革時期,他對于社會分工的關注,包括反常的社會分工帶來的社會失范,以及社會群體由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的轉變。這些觀點都揭示出了社會發展,尤其是工業化和現代化轉型所帶來的從個人到社會的一系列深刻的變化。面對社會失范和社會矛盾加劇,涂爾干呼吁重建社會的道德秩序,積極發展職業團體的力量。這些觀點對于今天的中國社會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發展社會學 涂爾干 道德社會
【Abstract】Natur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n and society,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has brought us a good role model. Today, our country is in an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industrial society, traditional society to a modern society of a critical period, while social transformation will inevitably bring about a series of social conflicts, social issues highlight the like. In the classical theorists of sociology Durkheim life mid?鄄19th century, French society also in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turn of the social changes taking place, so for Durkheim the French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the analysis of todays China still a strong reference. Then the face of social anomie and social conflicts intensified, Durkheim called upon to rebuild the moral order of society, the power of positive developments in professional groups. These ideas for todays Chinese society still has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development sociology; Durkheim; moral society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023-03
一、引言
在發展社會學的研究中,社會發展始終是受到關注的中心話題,而發展的本質不外乎是人與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在社會發展的同時,社會轉型所產生的社會矛盾突出,社會沖突加劇和諸多因素引起的社會危機層出不窮,這些問題在發展的過程中難以避免。回顧西方社會發展的歷史,在工業化和現代化轉型的早期,同樣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危機與社會動蕩。在經典社會學理論中,涂爾干始終對西方工業化早期時候產生的諸多社會矛盾進行持續的關注,并像一個冷靜的外科醫生一樣,對社會上的危機和沖突進行不斷的診斷和思考對策。涂爾干的社會學思想體系也形成于這一時期,他對社會失范的思考和對社會秩序重建的呼吁,以及對建立道德社會的構想,都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這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對于我們今天社會轉型時期所面對的困境仍有重要的借鑒作用,涂爾干對于社會失范與重建、個人與社會的發展透徹的分析和獨到的見解,對于今天正處在社會發展關鍵階段的我們來說仍有所啟迪。
二、發展社會學的理論關注
發展社會學的理論流派大致分為三個方向:一個是以關注西方國家發展過程的現代化理論,第二個是立足于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理論,第三個是關注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現代化轉型的轉型理論。
1.現代化理論
現代化理論流派是一種典型的西方中心主義視角,現代化道路即西化的道路。標志性的事件是1950年,經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庫茲涅茨(S.Kuznets)提議,在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中創立了一個經濟增長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成立以后,組織了一系列的學術活動,并創辦了名為《經濟發展與文化變遷》的主題刊物。當時的主編是由研究發展中國家的著名學者霍塞利茲(B.F.Hoselitz)擔任。依托這個刊物,1951年5月,該雜志社舉辦了一個學術討論會,與會學者討論了貧困、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并且首先使用了“現代化”一詞來描述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特征。在現代化理論流派中,他們主要的理論主張可以概括為三點。第一點是“傳統——現代”的二分法,用這種分類標準將全球國家和地區區分為傳統和現代兩個部分,而發展的過程就是由傳統邁向現代的過程。第二點是社會發展的內因論,即現代化的發展主要來源于社會內部,一些國家和地區發展的不順利也是由于內部因素產生的障礙。他們進一步將這種因素歸結于文化和價值觀范疇,這種主張很明顯來源于韋伯對于資本主義精神動力的分析,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決定論的觀點。第三點是現代化趨同的假設,即現代化的過程和結果都是相似的,發展中國家必然會走上同樣的現代化道路。他們同時認為,西方發達國家的特征已經包含了現代化的所有特征。endprint
2.發展理論
發展理論是隨著亞非拉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崛起引起了發展社會學家的關注。在這些理論中,世界發展的整體性因素和外部因素成為了新的關注點。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弗蘭克提出了依附理論,他認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并不像原來的人們所認為的處于不同的歷史階段,而是處于同一階段,但是由于具體的發展方式和路徑等因素的差異導致一方處于中心得地位,而另一方則處于邊緣的地位。多數的發展中國家依附于發達國家的發展,發展中國家成就了發達國家的中心地位,同時發達國家又導致了發展中國家的不發達和邊緣性地位。在依附理論的基礎上,美國社會學家沃勒斯坦進一步提出了世界體系理論,他將依附理論中心——邊緣的二分結構進一步發展為核心——半邊陲——邊陲的三級結構。核心是指處于世界體系中占據有利地位的國家和地區,主要以西方發達國際為主,核心國家和地區的產品也以高級的工業加工品、高科技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為主。邊陲是指在世界體系中處于較低地位,以輸出初級產品和輸出能源為主的國家和地區,主要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半邊陲則是介于核心和邊陲中間位置的國家和地區,半邊陲國家的主要作用是將核心國家輸出的高級產品輸入到邊陲國家,同時將邊陲國家輸出的初級產品輸入到核心國家。邊陲可以上升為核心,核心同時也可以下降為邊陲。他認為世界體系發展的本質就是不斷改變自身在三級結構中的不同位置,從而使得整個世界體系得到良性和協調的運行。
3.轉型理論
發生于20世紀風起云涌的共產主義運動,巔峰時期建立了占據世界三分之一的社會主義陣營。隨著蘇聯的解體和東歐劇變,整個社會主義國家整體進入到了轉型時期。前蘇聯、東歐國家和中國的轉型與發展模式,展現出了一種與西方現代化模式迥然不同的方式,從而引起了諸多學者的關注。社會主義國家在建立初期皆以蘇聯為模板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在具體的措施方面,經濟上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由管制形式的計劃經濟完全取代市場經濟。政治上實行人民民主專制,成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政治權利,最終形成共產黨對國家的全面領導地位。與西方國家相比,社會主義國家的轉型具有更深刻的復雜性和面臨更嚴峻的挑戰。中國的轉型方式與東歐國家和蘇聯“休克療法”有所不同,學界往往稱中國為“漸進式改革”,即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逐漸調整社會結構,從社會比較利益的低洼入手,由易到難進行改革。在改革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小步快跑的原則,不斷在改革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中國的發展模式為發展社會學理論提供了新的范式,因此也始終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
三、涂爾干思想中的發展社會學觀點
涂爾干出生于1858年的法國,畢業于巴黎高等師范學校,1891年被任命為法國第一任社會學教授。涂爾干是十九世紀著名的社會學家,他創立了法國社會學年鑒學派,同時他也是經典社會學理論的奠基人。涂爾干生活于19世紀后期,那時真是歐洲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時期,從英國的工業革命到法國的民主革命再到美國的獨立革命,整個西方社會開始了風云變化的社會變革。當時的法國正處在革命的暴風眼之中,無數次的起義與政變,將國家推向了崩潰的邊緣。東邊是普魯士強大的陸軍虎視眈眈,西邊是英格蘭雄厚的工業實力咄咄逼人。
伴隨著國內急劇的社會轉型,社會矛盾突出,社會危機不斷加深。涂爾干把當時的社會危機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危機,表現為19世紀頻繁發生的 “工商業的危機和破產”,“從1845年到1869年,破產現象就增加了70%”;二是社會危機,表現為進入19世紀以來越來越頻繁和越來越激烈的勞資沖突,工人和雇主之間的“永無休止的敵對狀態”已經成為“工業社會的顯著特征”;三是精神危機,其重要表現之一是自殺率的上升,從19世紀初到19世紀中后期不到50年的時間內,自殺率在西方幾個主要的發達國家里增長了3倍、4倍甚至5倍。(涂爾干)面對種種社會危機和社會矛盾,涂爾干迫切的渴望找到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并為社會的發展找到出路。
1.社會分工與社會失范
涂爾干認為工業化發展帶來的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分工形式的出現,從此個人再也不會成為孤立的個體,社會中的每個人都通過分工與他人產生了各種形式上的聯系。因此工業化帶來的發展,既是社會整體的發展,又是個人全面的發展。分工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是全面而又徹底的,每個人都會伴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納入到社會整體統籌之中。這種包含既是主動的,也是被動的,每個人都需要他人合作,同時也配合了他人。這便是分工的邏輯,也是工業化的必須過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涂爾干在發現社會分工是社會發展關鍵過程的同時,也認識到由于分工的出現,必然對以往存在的社會規范產生巨大的沖擊和破壞作用。因此涂爾干進一步分析了社會失范現象的原因,并提出了三種反常的分工類型:速度過快的分工、不平等的分工和不協調的分工。
首先是過快的分工,過快的分工往往會導致社會對個人的行為缺乏法律道德的約束,對分工產生的新角色的規范模糊而不詳盡,結果是社會成員喪失了指導他們行動的共同信仰和價值觀,從而導致社會失范。其次是不平等的分工,不平等的分工是一種強迫性分工。這種強迫性分工往往會造成偏離有機團結的社會不平等現象(如由財產繼承引起的不平等、階級之間的不平等),加劇社會沖突,從而威脅社會秩序,只有在機會均等的基礎上消除不平等并達到公正合理的條件下,才能實現有機團結。最后一種是不協調分工,它是由不適當的分工組織的出現導致社會成員行動不協調、勞動積極性缺乏所產生的。他認為,如果勞動缺乏集約化、組織化,那么就會造成社會失范,損害社會團結。
2.團結類型
社會分工在促進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回答了個人是如何與其他人聯系起來并最終構建了整個社會秩序,其中社會團結產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涂爾干認為,傳統力量統治的社會靠“機械的團結”來維系。特別是在文明程度較低的社會中,由于分工程度較低,同一團體的成員們采取同樣的謀生手段,保持同樣的習俗,信奉同一圖騰,這種共同性使他們意識到大家同屬一個集體,而不會離心。這種團體基本上是從“相似性”中生成的社會,即所謂“同質”的社會。該團體的首要任務是使成員們尊重團體的信仰和各種傳統,即維護共同意識,維持一致性。在近代社會中,由于社會分工的發展,人們在意識、信仰上的差異也日益增大。但是社會沒有瓦解,人們也沒有分離,這是因為古代維系團體的共同意識逐漸被分工制取代,社會分工使每個人在消費上依賴于其他人。分工使社會像有機體一樣,每個成員都為社會整體服務,同時又不能脫離整體。分工就像社會的紐帶,故謂之“有機團結”。endprint
由此可見,在涂爾干的觀點中,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并不是直接相聯系,而是借助于社會團結的群體,通過社會團結類型的轉變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在機械團結的類型中,社會群體表現出了高度的同質性并分享著強烈的集體意識。隨著工業分工帶來的社會發展,有機團結的群體表現出了更加適合與現代的特征,群體表現出較強的異質性,鼓勵個人的全面發展。有機團結的群體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彈性,從而滿足了現代社會專業化、職能化的需求。有機團結的群體也完全拋棄了傳統社會中機械團結群體僵化、死板的特征,取而代之的是多樣性、差異性和靈活性。由此可知,社會發展對于群體發展的根本要求就是機械團結的集體類型向有機團結的集體類型轉變。這是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分工不斷深入產生的必然結果。
3.職業團體與道德社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切舊的秩序和規范都被破壞,而一切新的秩序和規范都等待重建。在這其中,道德秩序的重建是涂爾干的社會學思想中始終關注的問題。在亞當·斯密有關于“理性經濟人”的經典論述中,他認為隨著市場經濟和現代社會的發展,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完全遵循了理性經濟人的特征,個人之間的交往尤其是經濟交往完全是基于理性經濟動機,而不包含其他任何的倫理和道德規范。而在涂爾干觀點中,現代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規范的道德基礎之上。
汪和建在他的《現代經濟中道德的社會建構》中提到:“涂爾干在其社會學思想領域中的一個卓越貢獻,是在其社會分工與契約關系的研究中,建構起了一種經典的社會學視角,即本文將其概括的“道德性視角”。道德因素滲透并影響著現代所有的經濟關系。”
在涂爾干看來,現代社會失范主要是由于個人私欲的增長和道德調節缺位。因此,現代社會的危機本質上是一種道德危機,那么重建社會秩序的主要措施就應該是重建社會道德規范,發揮道德規范的調節作用。他認為,重建道德秩序,發揮道德規范的調節功能,應該建立一種與現代社會分工結構相適應的多層次的社會道德體系。涂爾干指出:“道德是在某種具體和穩定的社會聯系(或社會關系)中被建構和實施的,當這種集體情感的效用得到明確證明,當它們被時間神圣化以后,它們就會表現出一種責任意識,轉變成法律或道德的規定。”社會分工帶來的不同個體之間聯系的轉變和集體層次上不同團結類型的轉變,都不單單是行為和交往方式的變化,而是在每一次的交往和聯系過程中,每一個個體都會產生思想意識上的轉變。分工作為一種新的聯結方式,我們每次與他人合作聯系的同時,我們既滿足了他人的需求,同時我們也會渴望在下一次和合作中獲得自身需求的滿足。因此,這種合作帶來的是“合作感”和“義務心理”的形成。而這眾多交叉的“合作感”和“義務心理”將最終融合成為新的社會結構中道德網絡的形成。這種新的社會結構開始于社會分工,主體是個體組成的有機團結群體,而最終的結果是構成了合作為基礎的道德社會。
在這其中,涂爾干尤其強調了職業群體的重要性:“在職業群體里,我們尤其看到一種道德力量,它遏止了個人利益主義的膨脹,培植了勞動者對團結互助的極大熱情,防止了工業和商業關系中強權法則肆意橫行。”職業團體又稱法人團體。涂爾干認為,職業團體可以將個人置于社會的保護之中,由職業團體形成的社會組織能夠很好的抵制國家對于個人利益的侵害。職業群體之見形成的職業道德,將成為社會道德規范的重要基礎。在職業群體內部,個人之間能夠進行更加良好的分工合作,成員之間互幫互助,提高效率。同時,職業團體能夠有效的防止個人私利的膨脹,進一步防止社會上強權對于法律和道德的肆意踐踏。職業團體也是公共利益的體現,它可以有效的協調個人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從而維護公共利益,進而維護公共道德和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協調發展。
四、總結
我們知道今天中國發展必然不會走上全盤西化的道路,雖然我們已經卷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但是今天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最大挑戰仍來自于西方的發展模式。中國既難以完全脫離世界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同時也承受著社會轉型所帶來的重重阻力和矛盾。我認為今天中國社會發展與改革過程中所面對的種種問題,回顧西方工業化過程的早期仍然可以找到許多線索和答案。涂爾干作為社會學經典理論家,對于資本主義和工業化發展早期產生的諸多社會矛盾,已經有過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在涂爾干的思想中,無論是社會分工、社會團結類型還是道德社會的建立,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好的現代社會的愿景。社會的發展不會止步不前,也不會一成不變。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分工是根本動力,團結類型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而道德體系的建立則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理想。而這一切終究也離不開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人的全面的發展,個人的道德、群體的道德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都為個人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涂爾干的思想中我們可以發現,分工作為一種社會事實的出現,不僅帶來社會經濟發展的轉變,同時也對個人的道德和意識產生了巨大沖擊。人不在作為個體而存在,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在分工體系的推動下不斷加強和深入,同時帶來的是“合作感”和“義務心理”的形成與發展。這些都促成了個人道德向公共道德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本質就是,經濟上是個人的,思想上是公共的。個人在不斷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不斷發展和維護了公共道德。現代社會中的個人在私人領域是利己的,在公共領域則是利他的。利己是理性發展的必然結果,利他則是道德發展的最終結果。在涂爾干的思想中,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過程,都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產物。這種發展并不是盲目的、混論的發展,而是置于規范之中和良好秩序之下的協調發展。因此,涂爾干認為,秩序和規范的建設才是社會發展中的根本。在現代化推進的過程中,舊的傳統的社會道德和規范已經難以維持,那么當務之急就是尋找到新的更加符合社會分工下現代社會需求的道德規范。而這種道德和規范將從哪里尋得?涂爾干也已給出了答案。
參考文獻:
[1]王林平.涂爾干社會學思想百年研究綜述[J].學術交流,2008年 第九期
[2]戴桂斌.涂爾干:社會的失范與重建[J].襄樊學院學報,2006年 第六期
[3]涂爾干.渠東譯.社會分工論[M].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作者簡介:
趙一喬(1994-),男,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學,宗教社會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