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霞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052-02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人們很早就對兒童語言進行了研究,認為幼兒語言的發(fā)展包括語用、語音、語義和語法的發(fā)展。幼兒的語用能力,即語言運用能力,幼兒掌握語音、語義、語法需要一個過程,都是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發(fā)展起來的,因此,發(fā)展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是幼兒語言學習的基礎和推動力。《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也明確指出:“要多給幼兒提供傾聽和交談的機會。”由此可見,發(fā)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
而小班幼兒由于年齡小、認知水平有限,常常難以完整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意愿,有的幼兒因為對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而變得膽小,把自己封閉起來,幾乎不與老師、同伴主動交流,導致了語言運用的障礙。因此,對小班幼兒進行語言方面的培養(yǎng)、鍛煉他們的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繪本,是以語言和圖像符號共同展現出來的。它色彩豐富、想象大膽,內容貼近幼兒世界,是幼兒閱讀學習的主要對象。繪本閱讀活動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活動,對小班幼兒語用能力的發(fā)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繪本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小班幼兒的語用能力進行培養(yǎng),筆者通過研究總結了幾點有效做法。
一、繪本教學開始前,教師要選擇真正適合小班幼兒閱讀、符合該年齡段幼兒審美情趣的繪本,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故事情節(jié)的人物特點,以便幼兒在不同的情景中,運用不同的語言進行交流。
為了解小班幼兒鐘愛的繪本特性,筆者選擇了各種體裁、題材的形象生動的繪本,分階段向幼兒提供。如《愛心樹》、《我爸爸》、《神秘的大衣》、《小巫婆和大掃帚》等。在帶領幼兒閱讀過程中筆者發(fā)現,教育意味濃厚的繪本并不適合小班幼兒,他們更喜歡以小動物為主角的可愛的、符合其生活經驗、情節(jié)變化單純的繪本,繪本的語言也以簡單重復為主。如《大灰狼娶新娘》、《好餓的小蛇》、《螞蟻和西瓜》等。在閱讀《大灰狼娶新娘》中,幼兒很快就學會了動物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手、腳、尾巴、嘴巴;記住了大灰狼的外形特征:手上有毛、腳趾甲尖利、尾巴大、牙齒長;還初步形成了物種配對的觀念;同時也練習了句式:請把XX伸出來讓我看看。在欣賞繪本《好餓的小蛇》時,小蛇貪吃、滑稽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幼兒,繪本中“啊嗚”、“咕嘟”等擬聲詞也加深了閱讀的趣味性。幼兒用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感受小蛇的貪吃,體驗其肚子的形狀變化。在多次重復中掌握詞語“扭來扭去”,學習短句:好餓的小蛇吃了XX,肚子變成XX形狀。該繪本的奧妙之處在于更能激發(fā)幼兒聯(lián)想小蛇還能吞下什么東西,肚子變成什么形狀。幼兒也不得不用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聯(lián)想。因此,適合的繪本能抓住幼兒的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繪本內外的語言。
二、閱讀繪本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引導小班幼兒觀察畫面內容,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以通過引導幼兒觀察人物的表情、動作等細節(jié),推測故事中的語言。
夸美紐斯認為“告訴孩子什么,不如讓孩子親眼看見什么”。每個幼兒都是讀圖的天才,他們的眼睛能發(fā)現成人發(fā)現不了的意思。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必著急講述圖意,要給幼兒觀察畫面內容、細節(jié)的時間和耐心,做“引導者”而不是“故事講述者”。要積極鼓勵幼兒邊發(fā)現邊猜想故事后面將要發(fā)生的事,鼓勵幼兒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角色、推測故事中的語言。
三、繪本閱讀結束后,教師要設計豐富多彩的拓展活動,為小班幼兒提供遷移和靈活運用語言的機會。
繪本故事雖然閱讀完了,但閱讀教學并沒有結束,教師可以設計豐富的拓展活動幫助幼兒遷移語用能力。首先是表演活動。小班幼兒最喜歡模仿,教師可請幼兒扮演繪本中的人物進行表演,讓幼兒在表演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會繪本中的語言。其次,在幼兒熟悉了繪本內容后,可嘗試讓他們復述,在班級舉行講故事活動,以增強語言運用能力。最后,有意識地結合區(qū)域游戲。區(qū)域游戲是小班幼兒最喜歡的游戲形式之一,在區(qū)域游戲中,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發(fā)現主動建構有關的知識經驗。如繪本《三只小豬上幼兒園》,故事中的小豬和剛入園的幼兒一樣,害怕陌生的環(huán)境、害怕老師、不敢接觸同伴。在小豬愛上幼兒園的那一刻,他們好像也感受到了上幼兒園的快樂,緩解了對上學的怕生焦慮。在幼兒欣賞并理解了繪本內容之后,教師可制作了豬小弟、豬小妹的頭飾,和故事書一起投放在了圖書角,供幼兒自主閱讀、表演。
當然,小班幼兒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它需要教師增強對其培養(yǎng)的意識,日積月累地促進小班幼兒語用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
[2]陳鶴琴《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