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鋒
隨著“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提出,“工匠精神”再度成為熱門詞。
德國威能中國區總經理王偉東表示,中國制造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在強調“工匠精神”的背景下,需要培養一批做事態度嚴謹,高水平工藝的技術人才隊伍。作為一家擁有143年歷史的德國企業,德國威能在中國延續著德國企業的命脈,將“工匠精神”貫穿在產品生產、安裝和售后各個壽命周期。
為了打造中國第一批完全符合德國標準、高水平的“中國工匠”,為中國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技術安裝服務,助推中國制造業的人才培養和轉型升級。今年8月,德國威能率先在中國發起了“德具匠心?威能工坊”人才孵化項目。
“雙元制”模式
“威能工坊”項目是德國威能經過充分調研,組織德國專家參與考察了中國五個城市、30個安裝現場和售后服務家庭,最終基于最新的德國職業教育課程和中國的現場條件,以項目式教學為平臺來培養技術安裝人才。
參與授課的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郭巖介紹,不同于一般的企業短期實訓,“威能工坊”對學員的培養更加系統和全面,從采暖行業的實際工作出發,由淺入深,安排了鉗工、管工、給排水理論、熱工學基礎、供熱技術和管道制圖等十多門課程,教授學員采暖行業完整的安裝知識和技能。
“威能工坊”學員趙志鎖今年6月剛剛從安徽一所職業技校畢業,原本夢想做體育老師的他因為高考填報志愿落空未能實現。趙志鎖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畢業后應該做什么。

但經過在“威能工坊”這段時間的學習,他感覺自己實實在在掌握到了一門符合德國標準的采暖安裝技術。“德國‘雙元制培訓模式,一半實習,一半理論,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感覺很實用。我想要成為一名真正的技術安裝人才。”趙志鎖目光堅定地說。
中國工人的手并不笨
“工匠精神”的另一個題中之義,就是對技術及工藝提升的不斷追求,具備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嚴謹細致的作業習慣。
“中國工人的手并不笨,重點在于如何激發他們的工匠精神”,獲得德國師傅證書,并且參與“威能工坊”教材編制的資深教師杜漸說。他認為,“威能工坊”一個多月的課程不僅為培養一個高水平的師傅打下了基礎,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促使學員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包括采暖管不會從地上拖過來,也不會隨意往遠處一扔,而是雙手抓起,輕輕放好等。
威能技術及培訓中心總監浦堃表示,為了讓“威能工坊”學員更好地傳承德國做事嚴謹、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威能工坊”在實踐操作中非常注重培養學員的工作習慣。
學員許瑞表示,每次在車間做完工件,一定要收拾好工具才離開。學員李亮在學習手冊中記錄,“一定要做好尺寸的測量,其次決定下料。尺寸不會騙人,少一點不行,多一點也不行。做事情一定要心細,不急不躁。”
今年9月,“威能工坊”首批19位學員在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順利完成了一個半月的采暖系統安裝學習。目前,他們已經在上海、南京、溫州等地進行三個月的一線安裝實踐。威能集團董事總經理Andree Groos博士說,威能自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以來,帶來了先進的暖通產品和溫暖舒適、可持續的家居生活理念。當前,德國發展工業4.0,中國開展智能制造,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威能將通過技能人才培養,進一步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做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