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問指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富有啟發性和動態連續性的提問。課堂中的有效追問,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個新的高度,從而形成對于文本的新的理解。有效的課堂追問必須要以教師對文本的追問為前提,在追問中產生獨特的見解;以教師對生成的追問為主體,重視課堂的動態生成性;以教師對問題的追問為引導,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性。
【關鍵詞】有效追問 文本解讀 課堂生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064-02
《禮記·學記》中有云,“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它表明教學中的“問”要先易后難,而追問作為一種提問方式,在教學中如果運用恰當,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那么,什么是追問呢?
追問指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富有啟發性和動態連續性的提問。在語文教學中,根據教學情況而進行的適時追問,能夠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本文以《一株紫丁香》為例來探討有效追問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原則。
一、前提——教師對文本的追問
《一株紫丁香》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首情感豐富而又意境優美的小詩,全詩語言歡快流暢,讀起來瑯瑯上口;想象豐富,美好,是尊師教育的好題材,也是朗讀指導的好素材。備課時我抓住“踮起、夜夜、疲倦、掛牽”等關鍵詞設計教學重難點,孩子們為什么要踮起腳尖呢?“夜夜”是什么意思呢?老師會掛牽我們什么?對于深夜還在工作的老師,你想說些什么?……這一連串的問題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指引著教學環節的設計。通過這一連串的對于文本的追問,教學目標及重難點逐漸清晰起來。
可見,教師對于文本的追問可以形成對于文本的新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文本表面和深層的內涵,課堂中才能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層面的理解。
二、主體——教師對生成的追問
葉瀾教授曾說過:“新的課堂需要我們教師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里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推進教學過程在具體情境中的動態生成。”課堂生成具有極強的突發性和偶然性,再詳細的備課也無法預知課堂的全部細節,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善于傾聽、敏銳捕捉,以生成資源為契機,把學生的思維火花作為追問的起點。
本課教學中朗讀指導是關鍵,那如何恰如其分地指導好學生朗讀呢?課堂上我抓住關鍵詞“踮起、沙沙、疲勞、掛牽”等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在體悟的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
師:小朋友們是怎樣走進安靜的小院的?
生:輕輕地。
師:你從哪里感受到是輕輕地?
生:踮起。
師:你能做做踮起腳尖的動作嗎?
生做動作。
師:你為什么要踮著腳尖呢?能說說你心理在想什么嗎?
生:我怕吵到老師工作,老師每天教我們讀書非常辛苦,我想為老師做點事情。
師: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能帶著這樣的情感讀一讀詩歌第一節嗎?
生輕聲讀第一節。
追問是課堂進程中的追問,是在生成中的追問。因此,課堂追問必須因時而動,教師要具備足夠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藝術,來巧妙地把課堂追問推向高潮。
三、引導——教師對問題的追問
追問是在學生回答問題基礎上的拓展和延伸,是為了幫助學生弄懂某一內容或問題的再次補充和深化。教師作為引導者,要通過不斷發問引導學生就原來的問題進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通過由表入里、由淺入深,從而使學生的理解由粗糙、膚淺變得更加準確、深刻。
在第三小節中,“疲”和“倦”是本課要認讀的生字,而且都是形聲字。低年級識字教學主要是從音形義三方面來把握,要求學生不僅會讀、能明白意思而且要會用。基于這一識字特點,課堂中從生字的形入手,不斷發問,激發學生不斷思考,逐步掌握這一詞語。
師:為什么“疲”是病字旁,“倦”是單立人呢?
生:這是說人的感覺,好像生病了一樣。
師:你看到過誰很疲倦,好像生病了一樣?
生:爸爸每天下班后都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感覺很累的樣子。
……
師:你有什么好的辦法可以消除他們的疲勞嗎?
生:倒一杯水、捶捶腿、拿拖鞋……
通過對主問題的不斷追問,學生漸漸明白“疲倦”就是很累的樣子,而且還能結合生活實際說出自己感受到的身邊親人的疲倦,進而升華出對于老師辛勤付出的感激之情。
為了使課堂追問更加高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必須對文本有獨到的追問,在課堂中能抓住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深入追問,在課堂生成中挖掘對于文本理解的新收獲。
作者簡介:
穆運彩,廈門市集美區杏東小學教師,研究生學歷,畢業于西南大學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現任教語文學科。在教育教學中遵循“愛與尊重是教育的出發點”,全心全意地關注孩子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