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兆
【摘要】自制手抄報就是讓學生自導、自采、自編、自寫的一種報紙,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其綜合運用語文和其他學科基礎知識的能力,充分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其多方面的才華,從而大大促進學生的基本功,提高學生閱讀、寫作等語文素養提高。
【關鍵詞】手抄報 制作 編輯 點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065-02
多讀多寫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但怎樣實現多讀多寫呢?尤其是在現階段由于電腦及各種新生事物的沖擊,如何加強學生語文的基本功訓練?一直是語文教學研究的盲點。我認為自制手抄報是改變這一現狀的一個有效途徑。
一、指導交流
學生在辦報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辦報后要評選、總結、交流。手抄報的內容豐富多樣,既可以是課堂中的內容,也可以涉及課外的內容;既可以是語文知識,也可以涉及物、化、數、英等其它學科的內容;既可以是知識積累為主,也可以涉及學法探討,難題尋解;既可以復習舊知識,也可以預習新內容。具體要求:一般配合教學內容及進度來擬定小報的內容,每二周一期,每期要求有明確的標題,確定重點內容。主次分明,版面新穎活潑。辦報前都要先講清每次辦報的意義,讓學生曉之以理。然后在引領學生掌握正確的指導思想,發揚互助互學、團結協作的精神。
二、制作點評
制作伊始,根據每次辦報的不同主題,先向學生推薦相應的讀物,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然后讓學生分門別類得做好讀書筆記,當學生收集了較多的手抄報的內容時,才讓學生著手自制手抄報。在手抄報的編輯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譬如學生在辦報中如果遇到一些技術性問題:就像“主題的確立”、“材料的剪輯”、“手抄報的布局”、“刊頭的設計”、“欄目的開設”、“題圖尾花的穿插”,尤其是在“主題的確立”、“版面設計”方面。要求學生應做到四點:A報頭規矩、精致,彩筆書寫,黑鋼筆勾勒輪廓線;B版面設計整齊美觀,以三至五個版面為宜,版面之間應有空隙,不同版面要用邊線或插圖隔開;C插圖小而精,大小錯落有致,色彩鮮艷,盡量做到圖文對應;D書寫規范,打好字距,字體端正,筆畫清晰,字字緊密,與標題有一定距離。同時在指導時,盡量得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為他們出主意,并提供相應的樣本,與學生商討、交流。然后交給學生自己取舍,突出學生的個性化。同時還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一同多方收集有關辦報的相關資料,認真吸取,并與有經驗的老師切磋、商討,不斷提高自己的指導與鑒賞水平。完工后,要利用一些時間讓學生觀賞自己與他人的作品,通過鑒賞比較后,把脫穎而出的手抄報展示出來,多渠道的讓學生討論、爭議,評析出學生作品中具有個性化的設計以及簡要概括本次自制手抄報中所獲得新的知識與技能,然后,再進行鑒賞指導,盡量多保留學生辦報過程中所裝的富有創意的觀點,使學生在比較學習中不斷取人之有補己之無、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使自制手抄報更加富有生命力。
辦手抄報體現著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可能通過一兩期的實踐就能提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耐心的指導,熱情的鼓勵,是克服困難堅持辦下去的動力。
三、功能
(一)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學生在編輯每期手抄報前,都要提供給學生大量的閱讀書目。學生要在這么多的內容中進行有效剪輯,凝聚在一份小小的手抄報上,自然需要具有批判地吸收意識和自成系統的閱讀方法。一個學生只有具有了這種批判意識,才能對同樣的材料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才能作出相應正確的判斷,清醒的取舍,才有能力制出有特色、有個性的手抄報來,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有望提高。
(二)提高了讀寫能力
“自制手抄報”使學生的閱讀量和寫作量大幅度上升,使讀寫能力顯著提高。在每辦一期手抄報前,學生都須先博覽群書,準備辦報材料。以一次辦報為例,學生每辦一期的手抄報而涉及的閱讀量約在15000萬字左右,如果以每學期辦5期的手抄報計算。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閱讀量就可以增加75000字。閱讀量的增加帶動了寫作質量的提高,使學生的作文比以前平均增加了將近100字,學生的作文內容充實、條理清楚、病句越來越少。
(三)拓寬了智力背景
智力的發展離不開兩個因素。一是知識,知識是智力發展的基礎。知識中蘊藏著人類的智慧,學習知識能吸取前人智慧的成果,發展自己的智力。二是對知識的應用。應用本身就是一種活動,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環節。在發展智力的這兩個因素中,“自制手抄報”都有明顯的優勢:一是知識容量大;二是應用廣,多數學生都是把所學知識,按照“自制手抄報”的要求進行篩選和整理,甚至有些是學生自己的創作。
(四)激發了學習興趣
“自制手抄報”活動的內容十分廣泛,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它能滿足學生各種不同的正當學習需要和興趣愛好,并使這種興趣不斷深化和發展。開展這項活動初期,有不少學生有顧慮,時過不久,約有95%的學生深為這一活動所吸引,積極準備,大膽的參與。興趣被喚醒被調起學習能力自然就強了。
參考文獻:
[1]鄧彤.鄧彤講語文.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6)
[2]王崧舟.誰知道真正的學情.201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