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薇
【摘要】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提升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口語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有許多高校為了提升學校的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口語能力,積極開展了口語教革工作,文章就以內蒙古民族大學生非英語專業蒙古族學生口語教革進行研究,為其下一步工作開展提供一定理論指導。
【關鍵詞】內蒙古民族大學 非英語專業 蒙古族學生口語教革
【課題項目】課題名稱:內蒙古民族大學非英語專業蒙古族學生口語教革研究(內蒙古民族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MDYB201409。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114-01
長期以來,眾多大學的英語教學采用的都是教師滿堂灌的形式,課堂也都是為教師為中心,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有關學習信息,學生也就很難有機會開口說話,進行口語能力的鍛煉。這就需要對英語教學進行改革,特別是英語口語教學改革。下文以內蒙古民族大學非英語專業蒙古族學生的口語教革展開研究,指出其教革的策略。
一、教師要豐富自身綜合文化知識
語言是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涉及了民族語言文化的各個方面,英語是一種世界性的語言,涉及了現今當世界科學文化中的各個方面,在其語言結構上,特別是英語的詞匯中就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各類文化信息,對英語語言意義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賴文化傳統與風俗習慣。內蒙古民族大學的英語教師,就需要有一定跨文化的意識,引導蒙古族學生將英語與自己的母語文化進行對比,在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中幫助蒙古族學生走出文化理解的誤區。因此,內蒙古民族大學生的教師在精通英語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具備豐富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的知識,關注英語語言文化與蒙古族語言的發展動態,做好與時俱進。內蒙古民族大學的英語教師要廣泛地汲取世界一切有價值的文化成果,豐富自身英語基礎知識的底蘊,這樣在實施英語口語教學改革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并取得良好的成果。
在內蒙古民族大學非英語專業蒙古族學生的口語改革中,教師可以嘗試著構建出多層次復合型的知識結構,教師在保證自己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涉獵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可以結合內蒙古地方實情,了解地方文學、歷史以及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識,爭當非英語專業蒙古族學生口語改革中的引導者與組織者。
二、開展合作式學習,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
內蒙古民族大學的非英語專業蒙古族學生口語教革中,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重要的目標之一,因此蒙古族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應當貫穿整個教學始終。像一些優秀的學習者,其學習特征是敢于嘗試、不怕出錯,這時候,教師就應當給學生營造出一個十分相對輕松的學習氛圍與教學環境,鼓勵學生敢于進行口語練習,打破心理障礙,大膽地進行教育,與他人進行合作,這樣才能達到增強學生交際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師應該創造一個寬松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大膽參與交際,積極與人合作,從而達到學習語音的目的。
教師可以開展合作式學習的方法,改善課堂教學的社會心理氛圍,使得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鍛煉。一般來說合作式學習就是學生在小組或者是團隊中,在共同努力下完成學習任務,在整個過程中有著明確的責任分工,以此來進行互助性的學習。教師開展合作式學習,學生組成團隊進行積極地英語表達與交流,營造出課堂上的語言環境,給非英語專業學生提供充足的口語鍛煉機會,在彼此合作與相互交流中,培養了學生的英語獨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學生口語能力的提升。
三、挖掘口語教育資源,融合多渠道的信息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技能訓練性學科,在非英語專業蒙古族學生的口語改革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增強英語口語教學的實踐性。因內蒙古民族大學的位置相對來說比較偏遠,其英語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結合現代化教育技術,開展多媒體與網絡教學,提供給非英語專業蒙古族學生更多的口語學習資料,多鼓勵學生進行一些英語學習網站與論壇的瀏覽,了解英美的文化;還就可以進行英文報刊、廣播以及電視等媒體資源的閱讀與觀看,繼而獲得廣泛與新穎的英語信息。
四、總結
對內蒙古民族大學非英語專業蒙古族學生口語教革,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不斷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學生則要保證自身英語學習興趣,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也要學習更多與英語相關的知識,抓住一切鍛煉口語的機會,這樣教革目的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
參考文獻:
[1]倪錦蘭.探究教革模式中大學英語口語教學[J].海外英語,2011,04:128+133.
[2]劉春波,安永輝,韓卓.非英語專業高職生英語口語教學的創新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2,29: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