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順句驅動在交替傳譯中的運用。作為同聲傳譯中的重要原則,順句驅動的優勢同樣存在于交替傳譯之中。通過比較同聲傳譯與交替傳譯,筆者發現在同聲傳譯中,順句驅動原則由于受到斷句的影響和時間的限制,其有效性在交替傳譯中更勝一籌。根據案例分析,筆者從語句的切分,筆記的記錄和目標語的輸出的角度詳細分析了順句驅動技巧在交替傳譯中的運用,總結出了順句驅動在交替傳譯中的翻譯策略,以達到幫助譯員減輕壓力的作用從而提升翻譯質量。
【關鍵詞】交替傳譯 順句驅動
一、交替傳譯的特點
會議口譯有兩種形式,即交替傳譯(交傳)和同聲傳譯(同傳)。在交傳中,譯員一般和與會者坐在一起,當講話者說話時記錄下講話的內容。當講話者停下來時,將記錄下的內容翻譯為目標語。運用這種口譯方式時,可能講話者一段內容的長度會超出譯員所能承受的范圍。這時譯員就應該示意講話者暫停講話,進行翻譯。在交替傳譯時,筆記非常重要,能夠輔助譯員的翻譯。
交替傳譯區別于同聲傳譯最顯著的一點,就是譯員對譯入語的分析和翻譯是分開的。在交替傳譯中,時間間隔讓譯員的句型轉換和記憶壓力增大。譯員得同時顧及譯入語的語法句型準確度和信息完整性。所以,順句驅動也可用于交替傳譯,幫助譯員節省時間,保證信息的完整性。此論文著重討論順句驅動在交傳中的應用。
二、順句驅動在交替傳譯中的運用分析
1.丹尼爾·吉爾的交替傳譯模型。丹尼爾·吉爾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口譯研究者。他針對會議口譯建立了口譯模型,包括同聲傳譯模型和交替傳譯模型。交替傳譯模型如下所示:
Phase One(第一階段):
Interpreting(口譯)= L + N + M+ C
L = Listening and Analysis(聽和分析)
N = Note- taking(筆記)
M= Short- termMemory Operations(短期記憶)
C = Coordination(協調)
Phase Two(第二階段):
Interpreting(口譯)= Rem+ Read + P
Rem= Remembering(記憶)
Read = Note- reading(讀取筆記)
P = Production(重組信息)
第一階段關注的是交傳的聽和記錄階段;第二階段是口譯的進行,重新組合源語言,翻譯成目標語。以下的幾個段落,主要討論怎樣分別在這兩個階段應用順句驅動。
2.交替傳譯第一階段。在第一階段中順句驅動主要應用于N(筆記)之中。
(1)切分語句。英漢兩種語言的互譯中,根據意群切分語句是可行的,切分語句的目標是打破源語的格式,使其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從而更易翻譯為目標語。譯員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和習慣,決定在哪里切分語句,然后再連接成目標語,頭腦中能產生翻譯信息的清晰結構和流程,存取信息更加容易,翻譯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
(2)用符號和筆記排版表示意群和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通過符號和排版能夠很好地展示意群和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方便記憶。當然,有一些詞語還能用符號和縮略語代替,這也取決于譯員在具體情況下的使用。每個人的短期記憶時間長短都不同,并且記憶下的內容也和源語言不盡相同。一般說來,隨著間隔時間的增長,記憶的準確度也會降低。但是,交替傳譯員在翻譯時,聽源語和翻譯成目標語的時間間隔往往在3分鐘左右,甚至更長。所以,必須運用筆記和切分技巧輔助記憶,幫助譯員更好地重新回憶源語信息,進行言簡意賅和更有邏輯的表達。
3.交替傳譯第二階段。因為譯員有意運用筆記輔助記憶,所以在第二階段中,譯員也應有意重新拾取信息。對照筆記重新組織思維和語句需要人腦的處理能力。在這里,我們主要關注順句驅動在P(創作)中的應用,包括使用連接詞、句型或詞性轉換、以及重復。
(1)使用連接詞。為了達到流利交流的目的,分割開的意群必須重新連接起來,幫助聽眾理解信息。意群之間的關系,可以是邏輯關系、主句關系、或者主語和補語的關系等。英語表達更為緊湊,喜歡運用主從結構,典型的連接詞為并列連接詞(and,or,but 等)、因果連接詞(because 等)、分詞和Wh- 詞(who,where,when 等)。而漢語表達更為分散,喜歡運用平行結構,讓句型更為簡單,表達更加地道,反映出兩個意群間的邏輯關系。
(2)句型或詞性轉換。為了連接句子,一些動詞或者短句可以轉換為名詞或者名詞詞組。
(3)重復。“重復”這個順句驅動輔助技巧往往運用于英譯漢中。英語講究形和,非常注重句子的邏輯關系,使用很多的連詞,層次很多。漢語則慣用短句,句式較分散,注重意合,重復較多。口譯作為口語表達,應該更加符合譯入語的習慣。英譯漢應滿足漢語的要求。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適時重復必不可少。
三、順句驅動在交替傳譯中的意義
1.提高口譯質量。高水平的譯員應該要忠實而流利地翻譯講話者的語言。論文的以下部分將繼續運用吉爾的口譯模型探討順句驅動在交傳中的意義。
(1)提高信息記憶質量。在面對高密度的信息、高速度的表達時,口譯員的處理能力就面臨著挑戰,要耗費大量的第一階段中的L 和N 能力。因此,其它的幾種能力不得不降低。順句驅動能夠減少譯員選擇句式結構耗費的能力,幫助譯員降低C的要求,這樣,留給L、N 和M的時間也就更多,從而提高整體信息記憶質量。
(2)提高信息重組質量。在這個階段,口譯員閱讀筆記、重拾短期記憶中的信息。因為源語和目標語的不同,讀取筆記負擔較重,同時,譯員還要進行流利的語言轉換。在這個時候,通過借助順句驅動處理過的筆記,能夠大大加強譯員的Rem和Read 能力,從而提高P的質量。
2.降低譯員的壓力。口譯員壓力來自于翻譯現場,關鍵信息的遺漏和誤譯容易導致國際間的誤解,甚至影響國家間的關系。壓力越大,口譯準確度將越低,從而影響整體翻譯質量,研究表明,壓力會阻塞意識重組。通過運用順句驅動,口譯員能夠關注翻譯的內容和選詞,而不在句式上花太多時間。一步一步地表達信息能夠減少漏譯和誤譯,降低信息處理難度,從而降低譯員壓力。
四、總結
在全球化的形勢下,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增多,中國的外交活動越來越多。對中國的口譯員來說,這不僅僅意味著舞臺的擴大,也意味著工作壓力的增加。譯員們的翻譯內容,直接影響活動的成功與否,可以用一字千金來形容。順句驅動技巧的嫻熟運用,能夠幫助議員們減輕壓力,獲得更為準確、完整和高質量的翻譯表達,為各項活動的順利完成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楊承淑.口譯教學研究: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2]柴明熲.口譯的專業化道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萬宏瑜,楊承淑.同聲傳譯中順譯的類型與規律[J].中國翻譯, 2005(3).
[4]張威.英漢同聲傳譯“順句驅動”操作的理據透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6.
[5]劉和平.口譯理論研究成果與趨勢淺析[J].中國翻譯,2005(4).
[6]劉宓慶.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7]劉宓慶.英漢翻譯技能指引[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基金項目】武昌工學院2017年校級研究項目“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應用型本科翻譯專業教學設計及創新實踐”(項目編號:2017JY07)。
作者簡介:金念念(1989.03-),女,湖北武漢人,武昌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口譯,英漢翻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