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宏+蔡虹+梁園園
摘 要: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而艱巨的偉大工程,我們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為指導,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對策。本論文中,筆者將給促進新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實踐的順利開展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為新疆高職院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實踐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新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實踐對策
新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是一項非常復雜而漫長的系統工程,要想真正做好這項工作,既要立足現實,深入分析研究當前新疆民族團結工作的實際,宏觀提煉、把握新疆高職學生的特點、特征與特色;又要找準突破,熟練掌握區情、國情、世情及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基本原理;還要著眼長遠,善于總結實踐工作經驗,善于從實際工作角度出發,大膽創新新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實踐的方式和方法。
一、 樹立民族團結教育的正確理念
對民族團結教育實踐,首先新疆高職院校要正確認識其所具有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特征,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政治責任感來看待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同時,也要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探索民族團結教育的實現途徑,讓民族團結思想在新疆高職院校學生的頭腦中生根發芽。
(一) 學校教育是民族團結教育實踐的主陣地
高職學生進入職業院校就是為了學習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所以廣大新疆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都應以高度的責任意識,以博學的理論知識和精湛的專業技能武裝自身,以得體的言行約束自己,以優秀的個人品格充實自己,以良好的思想素質來引導和教育學生。通過言傳身教使各族學生深深地領會和感受到,新疆的發展離不開各族群眾的團結一心,各民族只有共同繁榮發展,才能最終實現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我們每一個人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
(二) 培養公民意識是民族團結教育實踐的關鍵
公民意識的核心,即一個人要有責任感,要有大局意識。也就是說,作為公民,不論你屬于哪一個民族,首先前提是,你是一個中國人,你要熱愛祖國,不做不利于祖國穩定的事,而且要有責任和義務去維護祖國的統一和各民族大團結。因此,培養新疆高職學生公民意識是對民族團結教育的正強化,對于此類教育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和新疆區情的實際以及高職學生自身特點,來不斷推進公民教育。例如,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的公民教育不僅包括道德觀點的灌輸,同時也包括興趣和習慣的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養;不僅進行價值觀教育,同時也進行國際和平和人道主義方面的教育。也就是說他們的公民教育涉及面很寬,內容很廣泛并和生活聯系較緊密,這對我們都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三) 加強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教育實踐的根本
根據調查問卷顯示,大多數新疆高職學生非常愿意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及風俗。因此,可以讓各族學生通過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來提高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從而實現民族團結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開展能充分展示各民族文化特色的生動活潑的各類文體活動,增進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理解,進而喜愛少數民族文化。另一方面,結合中華民族的幾個主要傳統節日及重要紀念日,開展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活動,讓學生形象地感知中華民族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需注意的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策劃、自己組織、自己參與,使活動成為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進而拉近各民族學生民族團結和友好往來的距離。
二、 加強新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師資培訓
由調查可知,目前新疆高職院校的部分教師對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及意義還不同程度地缺乏正確認識,對民族團結教育的含義理解得還不全面,所具備的民族團結知識量也較有限。筆者認為應進一步加強對各專業課教師、班主任和輔導員接受有關教授民族團結教育課程或組織開展相關活動能力的培訓。
(一) 對教授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的教師開展培訓
目前新疆高職院校承擔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任務的部分教師,所掌握的民族團結知識大多來源于曾經的學習和自身的生活經歷,這使得他們對民族團結的認識和把握會不自覺地從自身已有的觀念和經驗為出發點,這無疑難以適應變幻莫測的國際國內,區內區外形勢和信息社會下新疆高職學生的知識需求。因此筆者認為,對教師們進行必要的培訓是非常重要的。該培訓應該將民族理論培訓和教材培訓相結合,集中培訓和自我培訓相結合,進一步使教師們掌握基本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掌握教材,掌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目的、要求和方法。
(二) 對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輔導員進行培訓
加強輔導員、班主任隊伍的培訓,首先應充分認識到加強輔導員、班主任隊伍的特殊重要性和緊迫性。其次,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制定輔導員、班主任培訓規劃,建立分層次、多形式的培訓體系,做到先培訓后上崗,堅持日常培訓和專題培訓相結合。通過培訓,不斷提高輔導員、班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
(三) 對各專業課的教師進行培訓
民族團結教育實踐是系統工程,需要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特別是專業課教師可以在學生民族團結教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從政治層面看,把專業課教師納入到學生民族團結教育隊伍中來是實現“教書”和“育人”的統一。另一方面從實際工作層面看,把專業課教師納入到學生民族團結教育隊伍中來,通過他們在教學和日常生活中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施教,學生會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效果會更好。其次,由于在職業院校里,專業教師數量大,與學生接觸的時間長,互動交流的時間多,加之專業教師在學生中威望高,有很多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向學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因此,充分利用其優勢,對其進行思想教育能力的培訓,利于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工作格局的形成。
三、 開設專門的民族團結教育課程
新疆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各民族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任務,這些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將分布到新疆的各個地區、社會的各個層面和不同行業中,他們將成為新疆社會基層促進民族團結的有力細胞單元,將對我國的民族關系和新疆的穩定發展產生重大影響。endprint
(一) 教育內容要結合新疆高職學生實際
新疆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在人才培養的規格上具有其特殊性,故需要相應的民族團結教育內容加以保證。一方面,應側重于讓學生了解新疆的風土人情,珍視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另一方面,要緊扣學生職場就業要求、新疆目前民族關系現狀和社會實際需要。同時,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培養等需求來靈活安排教學內容。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中,可以將少數民族的傳統道德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道德要求相銜接進行恰當講授,從而提高課程的實效性和說服力。
(二) 教育方法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由于在辦學目標、人才培養規格和教育對象等諸多方面與普通本科及內地高職院校有所差異,因此要及時準確地了解新疆高職學生的心理特征及思想動態,進行教育引導時要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堅持思想教育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深入各班級、學生宿舍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動態,并主動去發現學生存在的實際困難,及時組織力量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另一方面,把民族團結教育與學生就業意向的引導相結合,積極指導,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多地參加社會實踐。同時還應通過營造和諧團結的校園氛圍,滿足各族學生心中對家、對父母的依戀,給予在外求學的學子以安全感,讓他們在濃郁的情感環境中提升民族團結意識。
(三) 教材選材應廣泛且凸顯針對性
在開展新疆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教材建設時,應結合新疆高職院校學生特點及少數民族學生比例偏高的特點,一方面應注意從社區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去拓展素材來源,將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敏感話題及突發事件等作為開展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入到教材取材中,做到取材廣泛。另一方,凸顯針對性。應增添一些與本土各民族相關的或是發生在學生身邊,大家耳熟能詳的具體內容,使民族團結教育教材更加貼近時代、貼近高職學生的心理需要。再就是盡量增加趣味性、生動性,減少晦澀難懂的表述,以此進一步增強可讀性和吸引力。
四、 加強頂崗實習期間學生的民族團結教育
頂崗實習期間高職學生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面臨教育主體、客體、環體和介體的變化,因此要從建立雙導師制、利用企業文化熏陶作用、構建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機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強化高職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引導各族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
(一) 建立學校和企業的雙導師制
雙導師制實際上就是分別給頂崗實習學生安排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對其進行教育引導。其中,學校導師由具備良好思想政治修養的專職教師或輔導員擔任,經常深入到實習單位和學生中去,幫助各民族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融入實習基地,成為其中一員。同時,還要注意觀察總結每名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制定基本專業技能訓練計劃,增強學生在實習崗位中的自信心;企業導師則要選派思想過硬、責任心強,對少數民族事務比較了解,能力強的技術骨干擔任,通過自身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敬業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在無形中接受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職業道德教育。
(二) 利用企業文化加強民族團結教育
在本質上企業文化與高職院校民族團結教育預期趨向一致。企業文化致力于企業管理效率的提高和企業目標的長遠發展,而高職院校的民族團結教育是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理論的指導下,著重以各族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愛國情懷為培育重點,旨在向社會輸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因此,要引導參加頂崗實習的高職學生快速融入到企業,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并自覺將民族團結教育與企業文化的熏陶結合起來,進而轉化為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和學習,樹立正確和積極的就業觀。
(三) 構建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機制
一方面,應結合實習的具體情況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和學生黨員的帶動和輻射作用。這時學校黨組織可以結合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搭建學習和模范展示平臺,通過上傳實習成果照片、心得體會等資料,實現實習共享化,使學生在實習期間亦能感受到來自集體的強大凝聚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實習學生群團組織建設。若同一實習基地或同一地區有3名或3名以上不同民族學生的可成立小組,設一名組長,負責學生的聯絡和管理。同時,要求學生在實習期間,要定期向學校匯報實習情況,進而通過掌握學生的思想變化情況作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工作,使學生在感受到來自學校的溫暖和關愛的同時,真正樹立起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共同繁榮的思想和觀念。
參考文獻:
[1] 焦芳明.淺析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J].南洋理工學院學報,2010,09:23-2466.
[2] 海秋丹.新形勢下加強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策略[J].社科縱橫,2010,02:235-236.
[3] 陳進林.思想政治課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途徑[J].民族團結教育,2009,09:24-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