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雙玲+馬利
摘 要:積極心理學最早興起于美國本土,20世紀末至今一直受到諸多關注,對整蠱王心理學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本文對積極心理學產生背景進行簡要介紹,并對積極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意義、不足及其展望作出描述。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研究內容;評價與展望
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可追溯到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幸福感、自我實現以及關注潛能等,這些方面與積極心理學重視人的積極層面是一樣。艾庫瑪爾會議由賽里格曼提議召開,標志著積極心理學運動拉開序幕。會議確立了積極心理學所要研究的三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積極情緒體驗,主要研究主觀幸福感。第二部分對積極人格特質進行分類。第三部分的社會組織系統主要涉及從小系統家庭、社區到大系統學校、社會等怎樣“運轉”才能更有利于積極人格的形成。這三個部分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一、 積極心理學研究內容
(一) 積極的情緒體驗
積極情緒體驗也就是正性情緒體驗。認知理論的觀點認為積極情緒是一種正性情緒感受,是在得到他人積極評價或者目標實現過程中取得進步時產生。研究者重點關注主觀幸福感,它在積極情緒體驗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些相關研究表明個性特點,控制源傾向,自我概念,社會關系以及經濟健康狀況等都對主觀幸福感有影響。Diener認為主觀幸福感由高/低水平,正/負性情感和生活滿意共同構成。積極情緒擴建理論觀點指出積極情緒能夠擴展人們的瞬間思維活動序列。個體反復體驗積極情緒便能增加心理彈性,社會關系也得到提高從而增進主觀幸福感。
(二) 積極的人格特質
積極人格是積極心理學建立的基礎,李金珍等人認為個體的積極人格形成是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激發和強化的結果。心理學家們研究積極人格特質已有24種,較有影響力的有自我決定性。自我決定性指的是人們對自己的發展能夠有適當的選擇和堅持。自我決定性的形成包括先天學習、創造以及好奇本性這三個方面。Peterson早期研究就表明高樂觀主義者更傾向于擁有好的情緒和生理健康,更易于成功。
(三) 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
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對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是心理學家們非常關注的一個領域。塞利格曼經過長期校園縱向研究發現,在學校開展幸福教育能夠有效降低學生抑郁,提高幸福感;在家庭方面,他指出親密關系具有重要作用它能讓家庭成員體驗到幸福。
二、 積極心理學的評價與展望
(一) 拒絕承認研究內容是早期相關研究的繼承與發展
主觀幸福感是積極情緒體驗的一個重要概念對它的研究涉及面很廣。積極心理學家們卻未曾主動提及這是社會心理學早期的研究對象。然而對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態度更是極端,一開始極力否認其對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作用,想要因此標新立異,確立獨立地位。另一方面,積極心理學苛刻的批判傳統心理學。人類的消極情緒具有保護生存的重要意義,是在應對威脅的環境中進化而來與特定的行為傾向密切相關。殊不知適度的消極情緒讓個體免于受傷害,有利于生理健康。
(二) 具有一定的話語霸權
積極心理學就是由權威所倡導和發起的,積極心理學的這些觀點和心理學家的權威性相結合,這些觀點也就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積極話語霸權”。
(三) 缺乏縱向研究
2001年積極心理學正式成立,短短十余年和傳統心理學相比是缺乏讓人信服的縱向研究成果的。積極心理學還僅僅是停留在理論方面,實踐方面的研究不足,這也體現了它缺乏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
(四)研究對象上存在的不足
Diener主持了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并且取得重要成果,但是該項目的研究對象僅限于大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典型的成人化取向;研究過程也存在“白人價值觀為主”的取向。
(五) 積極心理學的展望
可以說積極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并不是對立的,它使傳統心理學長期被忽視的幫助普通人生活更加幸福和發現并培養天才這兩個使命又得到重視,它使得心理學變得更加完整和平衡。積極心理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資源開發、災后重建等方面都有應用,在臨床實踐、家庭治療、個性塑造等方面也還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積極心理學把研究重點從“心理問題”轉向“人的積極力量”從而為心理學的發展注入了活力,改變了人們的錯誤認識即認為心理學僅僅是解決心理問題、治療心理疾病。雖然積極心理學對心理學的影響日趨重要但是要想取得更深入更廣泛的發展就必須更加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發揮已有優點,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發展。尋求人類的終極關懷是積極心理學的本質與目標,這也是心理學的最終歸宿,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參考文獻:
[1] 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43.
[2] Lazarus R S. Emotion and adap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14.
[3]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et a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r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 Bull, 1999,125(2):276-302.
[4] Fredrickson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the Broz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56:218-226.
[5] 李金珍.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3).
[6] Peterson C.The future of optimism[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5:44-55.
[7] Martin E.P.Segeliman el al. Positive Education: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lassroom.Intervention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Vol.35, NO.3, June, 2009,293-311.
[8] 張洪國.積極心理學中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綜述[J].理論研究:110-111.
[9] 任俊,葉浩生.當代積極心理學運動存在的幾個問題[J].心理科學進展,2006,(5).
[10] 任俊.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