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許峰
【摘要】在大商業時代,人的思想逐漸發生改變,在高校作為藝術的攝影教育應該堅守藝術的精神價值。該文從藝術的功能、國家的政策和高校的教育幾個方面探討此問題。
【關鍵詞】藝術類高校 攝影教育 堅守 藝術大旗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216-01
一、我們的時代需要藝術
我們所在經濟時代的負面影響是一切向錢看。我們工作的目的與重心都圍繞在掙錢。有錢不能使鬼推磨,但可以雇人推磨。我們不應該跟“精神垮掉的一代”有干系,但是大多均未逃出于此。奧巴馬說中國人已經沒有信仰,聽起來挺可怕,甚至有些反動,卻是現實。精神的坍塌,國家需要努力扶正,更需要藝術去自建。
二、藝術對于社會、民族猶如精神與靈魂
(1)藝術具有創造性
什么讓藝術產生價值?就是藝術的獨特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即創造性是藝術存在的價值源泉。科技創造是創造,藝術創造同樣也是創造,況且當代藝術與科技在各層面幾乎融合的密不可分。它有利于培養民族的創造精神。
(2)藝術具有文化自建的社會責任與使命
中國的文化根源是中國幾千年積累起來的傳統文化,它在唐宋到達鼎盛并異常繁榮,是當時世界的文明中心。改革開放后,一切以經濟為中心了,其他包括精神也隨之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了。我們均無法否認政治政策在當時的合理性,但是不可回避的是現在遇到的副作用我們得面對。所以,我們需要立足當代社會問題與文化缺失的現實,探索和建筑我們自己合理的當代文化精神。這是時代落在藝術工作者身上的責任與使命,也是他們本身要做的工作。
(3)藝術具有獨立思考、清醒認識、思想申張、社會批判的社會功能
藝術的首要職能就是認知,認知事物、世界、精神、人生、是非、美丑,繼而思考解決、啟迪、警示、修煉等。從事藝術的人首先得是哲學家、思想家,然后才能是藝術家。這種深厚修養是需要極大付出的。他們所提的意見和批評都是建設性的,均是有利于國家發展的。
三、國家應在環境上為藝術發展創造條件,應在政策上鼓勵藝術類高校發展
政府不要怕做藝術的,不要把做藝術的等同于政治流氓,它具有“政協”監督提意見的作用。國家、企業應向國外學習和探索符合中國藝術發展的政策和機制。如個人和企業可以捐贈、供養藝術家,企業捐贈藝術基金可以降稅或免稅。使藝術基金常態化、并增大增多,并能真正服務于藝術創作,讓做藝術的立身環境有質的改觀。引導建立藝術市場規范體系,為藝術繁榮準備條件。隨著藝術得到重視和鼓勵發展,作為指揮棒的政府應該在政策上體現鼓勵的高校培養藝術人才,受益的將是整個社會。
四、國家的未來在于教育,藝術類高校應該肩負起培養藝術人才的使命
高校具有教育自主性。高校就得肩負精神文明建設的使命。讓藝術教育純粹化而不功利化,長遠而不近視,至少藝術類的高校應堅持這一點。央美、魯美就是培養藝術家的,南藝背靠美術館讓藝術滋養著藝術教育,山工藝定期舉辦濟南攝影雙年展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清華美院馮建國依然為傳統攝影工藝的代表。藝術不是輕淺的情懷,它要解決的是嚴肅的精神問題和社會問題。
高校需探索培養機制,在校教育期間保證教師有足夠多的項目可拿,學生可參與其中,這種參與式教學比教與學分離效果好。高校需引導與社會藝術環境對接,讓教師和學生進入藝術體系,讓藝術家走進高校并深度交流與教學融合。
五、在技能的基礎之上培養藝術,使培養的學生成為全能的人才,不愁生存問題
做藝術的學生不要怕沒活路。第一,攝影者有精神表達的內在需求;第二,國家的外部藝術環境越來越好,藝術市場體系逐漸完善,藝術節、賽事、藝術基金、國內外畫廊逐漸增多,藝術創作者有條件全職生存。第三,可以以工作養藝術。如果是真愛的,都會堅持。另外要求,藝術創作除了質量,還要常態化,讓收藏者、支助者能看到實力而獲得信心。
定位為藝術類的高校更不能怕。做藝術有前途,對于個人要修煉,對于學校要摸索培養經驗。基本的原則就是重視技能培養,在技能的基礎之上培養藝術修養與能力。使其在以后的社會就業中既有創造性思想又有各種生存技能。技能需要藝術引導,它才是靈魂。不屈于生存,不放棄靈魂和精神追求。這樣的人生和民族豈不更有價值和生氣?
在商業時代的沖擊下,我們的精神逐漸妥協甚至有塌陷危險,同時在物質逐漸富足的情況下,人們更需要精神的豐滿與文化的自建。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國家需要重視與鼓勵藝術發展與繁榮。在此前提下,作為培養人才的藝術類高校需要重新扶起攝影作為藝術的“理想主義殿堂”旗幟,它對于社會、國家、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精神建設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