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翻譯需要譯者充分理解和掌握源語和譯語之間的語言、文化、社會背景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在生態翻譯視角關照下,譯者作為“中心主體”須掌握文學文本的時代背景、文化構因、作者以及讀者等生態因子之間的關聯,以此構建翻譯生態系統之間動態平衡。
【關鍵詞】生態翻譯 文學翻譯 翻譯教學
【基金項目】湖南文理學院校級教改項目“教育生態視閾下地方本科院校英語課程空間教學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GYB1771)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256-01
翻譯的動態平衡是通過強調翻譯主客體和外部翻譯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實現。以此觀之,“翻譯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應從‘授與‘受轉變為翻譯生態環境中翻譯活動主體間的平等互動關系。”[1](75-78, 95)相比而言,文學翻譯是一種更具復雜性的翻譯活動。因為不同的文學文本有其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那么,對源語文本翻譯策略的探討“實際上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翻譯生態環境(如文化、社會、讀者等)而做出的動態選擇”[2](84-90)。通過源語言與目標語之間的差異分析,學生作為“譯者中心”在建構生態翻譯動態平衡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了雙語運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社會交際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文體認知能力和策略選擇能力,這些能力是文學翻譯的重要參數。為此,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構建:
一、制訂合理的教學內容模塊
生態平衡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學生主體聽、說、讀、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翻譯的好壞,反過來也是如此。可以說,翻譯教學是通過翻譯行為掌握翻譯藝術的同時,也是提高學生源語和目的語水平的學習過程。因此,合理的文學翻譯課程教學模塊體系是前提和基礎:(1)語言基礎模塊。這一模塊重在提高學生的雙語運用能力,減少或消除譯者母語對源語的負遷移的作用。(2)理論模塊。翻譯理論課程旨在讓學生掌握和運用常用翻譯理論,了解翻譯理論的最新動態,從認知層面讓學生理解翻譯的產生,拓寬翻譯視野。(3)技術模塊。這個模塊主要由語料庫、網絡共享技術、搜索查詢技術、社交平臺等。語料庫主要包括生態文學文本小說、詩歌、散文等,這是這一模塊最重要的部分,選取生態文學文本作為主要翻譯語料,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態理論各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有的放矢,提高學生翻譯能力。
二、構建文學翻譯教學生態環境
翻譯生態教學環境由大環境和小環境組成,簡單來說,課堂和學校環境提供的校內翻譯資源就是小環境,課堂之外的社會環境以及社會資源就是大環境。那么,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主體及同事、學生主體及學習者、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堂和社會環境等生態因子之間的關系就構成教學生態總環境。在翻譯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不斷創設并適應新的課堂教學環境,在課堂上能夠扮演多種身份,比如示范、評估、規劃、開發、協助、供給等等”[3](76-80)。在信息化時代,我們在構建課堂生態環境的同時,更要充分利用社會環境中的各種翻譯資源,以此彌補課堂教學中時間短、資源相對缺乏等不足,教師積極創設仿真的網絡翻譯學習環境,提供給學生“真實”的翻譯環境。
三、建立“事后追懲”的教學評價體系
矩不正,不以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翻譯本就是一種費力不討好的工作,如果沒有一套獎懲制度加以約束和評價,翻譯最終流于一種形式,翻譯生態教學就成了一句空話。所以說,“注重過程和翻譯主體取向的考核評價體系是生態翻譯教學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鼓勵學生在整個翻譯過程變換角色,充分行使“適應性選擇”,進行操縱,支配和重寫。譯文產生后,可以根據翻譯活動的不同類型進行相應的“懲罰”,形成“優勝劣汰”機制,學生在教師組織下形成民主決策,“懲罰”或者“淘汰”一些不適合的譯文。這種“懲罰”最終會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學生的測驗和期考中,形成“追懲”制度,這正是翻譯生態環境的自然法則之表現——適者生存對譯者的行為和表現做出最后的選擇和懲罰。
翻譯生態學視域下的文學翻譯教學模式將教學目標、課程內容、翻譯主客體、翻譯的內外環境以及翻譯評價體系等生態因子融為一體,它一方面解放了譯者,充分發揮學生翻譯潛力,另一方面有效的“追懲”制度形成譯者主體危機意識和激勵機制,為學生以后的翻譯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舒曉楊.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翻譯教學模式實證研究[J]. 上海翻譯,2014(2).
[2]宋志平.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翻譯教學反思[J]. 民族翻譯, 2012(3).
[3]寧云中.空間生態失衡與重構:大學課堂的微觀思考[J]. 大學教育科學,20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