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人民,人民長久感謝他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義烏的小商品走遍天下,并逐漸發展到極致,名揚五洲。義烏小商品和小商品市場,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市場經濟的典型代表。
義烏能有今天,與一個人有極大的關系:他,就是義烏當年的縣委書記謝高華。(《義烏人感謝老書記》,《南方周末》2017年11月2日)
如果時光倒轉三十多年,義烏只是個典型的農業縣,與中國絕大部分縣毫無二致。水稻畝產已到上限,如果說有什么特產,也只有蜜棗、紅糖。如果義烏人還有什么特質,那就是對溫飽生活的強烈向往,和對經商致富方法的嘗試和堅持。

謝高華
當年游走于義烏鄉鎮的“挑貨郎”就是有濃烈商品意識的“潛商人”。江浙農村多有養雞養鴨傳統。這些“挑貨郎”,每到傳統節日都挑著擔子,搖著撥浪鼓,游走各地“雞毛換糖”。他們把收來的雞鴨毛分類,質量好的作為絨料,粗料則作為一種特殊的堆肥原料。這種辛苦的活計,能有大批的從業者,秘密在于:單春節期間就能賺兩百多元,比從事農業一年的收入還多。
而在計劃經濟時代,游走經商和擺攤設點是政策不允許的,被認為是“資本主義尾巴”,必遭割除。雖然當時中央已經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戰略和到二十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但僵化的政策依然在很多地方照舊執行,不少人對“資本主義”余悸猶存。
在這種政治氛圍中,謝高華作出了一個在今天看來平淡無奇,但在當時卻有很大政治風險的決定:開放小商品市場。1982年9月5日,義烏稠城鎮政府宣布開放鎮小百貨市場。攤主經工商部門登記領取攤位證,就可以合法經營。這在當年是個石破天驚的舉措,義烏小百貨遂成為全國第一個政府公開認可的市場。這個舉措,稠城鎮采取的是迂回戰術:名義上是“加強小百貨市場管理”,實際上卻是放開管理,自由交易。
稠城鎮小百貨市場,是謝高華拍板的杰作。他提出四個允許:允許農民經商,允許從事長途販運,允許開放城鄉市場,允許多渠道競爭。“四個允許”開啟了人們思想解放的閘門,巨大的商品能量也隨之釋放。
當時義烏“雞毛換糖”的臨時執照發了一萬多個。今天看來,發的不是允許經商的“臨時執照”,而是播下了小商品經濟的種子。此后,義烏的小商品經濟逐漸壯大,且以磅礴的氣勢,引領這個海邊小城走向世界經濟的舞臺。
謝高華確乎是赤心順民意,浩氣卷春潮。他的決斷和勇氣根植于內心的質樸:“要解決農民吃飽飯的問題。義烏大部分人當時還吃不飽飯。‘到了春節我們過年,義烏的農民還在冰天雪地,一家家地糖換雞毛’。”
后來的結果便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了。義烏成了中國改革開放大背景中的一處亮麗風景。
謝高華因而也被視為義烏人的“財神爺”。這是義烏人對謝高華的最高贊賞。
要知道,今年已87歲高齡的謝高華在義烏擔任縣委書記的時間僅僅兩年多。在義烏任職過的書記中任期時間排倒數第二。
在謝高華平級調任后,他的故事遠未結束,用《南方周末》記者的話說,“致敬謝高華的儀式在義烏民間頻頻上演。”“1995年,義烏開始舉辦小商品博覽會,二十三年來,每年都請他回來。”
致敬他的盛況是:
2007年,迎接他的是商人們自發組織的車隊。穿城而過的車流,轟動了整個義烏。
今年10月19日,多輛車在高速路口迎候。發起者不是政府,而是當地商會的會員們。謝高華一下車,除了鞭炮聲,沒有鼓樂喧天,上百號人跟隨身后搖響的是撥浪鼓——當年他們走村串戶搖響以引人耳目的“道具”。
撥浪鼓者,撥亂鼓也。謝高華當年以責任、勇氣和擔當給“游商”(挑貨郎,撥浪鼓)恢復了合法身份,賦予了合法的權益。這是一個支點,鐵一樣生硬的義烏計劃經濟體制被撬動了,商品經濟由潛流變為涌流。義烏有今天,人們焉能忘記這個“財神爺”?
“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并且保持著“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十九大政治報告如此要求全黨和廣大黨員。
其實,在縣委書記中,很多人早就這樣做了:焦裕祿、谷文昌、謝高華……
他們為什么這樣做?因為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初心。
而不忘初心者,方能不辱使命。
民心是一桿秤,是一座豐碑。因此,不論時間多久,也不論在位時間有多長,人民將永遠銘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