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本刊記者 楊宇勃(發自貴州畢節)
一個地質災害隱患區的曲折搬遷路
文/圖_本刊記者 楊宇勃(發自貴州畢節)
“從2008年至今,我們老百姓一直搬不起家,搬到外面去的老百姓,搬得起卻住不下,由于經濟困難生活不下去,一些年輕人還因此離了婚。”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觀音洞鎮(鄉鎮合并前屬于“沙井鄉”)新合村村民田文志告訴本刊記者。
黔西縣觀音洞鎮深處貴州三大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的烏蒙山區,居住著苗、彝、漢等多個民族,這里地理位置偏僻、土地貧瘠,并且四周全是高山,交通狀況極為不便,加之雨水豐沛,地質滑坡災害頻發。在觀音洞鎮柏林村采訪時,村民羅軍告訴本刊記者,他們村就在三十年前發生過山體滑坡,“由于當時是白天,雖然沒有人員傷亡,但是后來搬了不少人。”

位于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新合村
事情還得從八年前的地質災害勘察說起。2007年至2008年期間,貴州地質工程勘察院組織地質勘察專家組對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觀音洞鎮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勘察,在此期間,共勘察出該鎮地質災害隱患點涉及5個行政村,其中,涉及搬遷戶總共為385戶:石林村59戶、柏林村150戶、熊洞村25戶、新合村89戶、新慶村62戶。
其中,位于烏江右岸斜坡地帶的新合村、新慶村,區內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發育,穩定性差,很可能在強降雨等外力作用下出現大規模山體滑坡,或者滑坡體整體快速滑動事故。為此,黔西縣國土資源局特委托貴州地質工程勘察院對該區域地質災害整治方案進行可行性研究。
2008年3月5~7日,貴州地質工程勘察院會同黔西縣國土資源局、沙井鄉政府相關人員,對沙井鄉新合村田家巖腳進行詳細調查和測繪。
2008年6月27日,貴州省財政廳、貴州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專家組,對《黔西縣沙井鄉新合村田家巖腳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防治可行性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評審,經過專家評審認定,“新合村田家巖腳由一個崩塌、兩個滑坡組成。”“威脅178戶(736人)村民和新合小學師生(318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屬特大型地質災害。”專家組認為,目前地質災害變形速度加快,具備實施工程治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建議對區域內的村民以及小學實施整體搬遷。
記者發現,《可行性研究報告》提出,搬遷安置要按“以人為本”的原則對新合村田家巖腳遭受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威脅的村民、學校師生實施搬遷,確保村民及學校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
為了落實項目整體搬遷的資金保障,2008年11月19日,貴州省國土資源廳、貴州省財政廳下達了《省國土資源廳省財政廳關于下達2008年第三批升級地質災害防治項目任務書的通知》(黔國土資發[2008]140號),在這份以“黔西縣沙井鄉新合村田家巖腳崩塌、滑坡治理”為名的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名單中寫著,項目預算總經費為1024.83萬元,其中,省級補助資金為360萬元,地區匹配資金132.966萬元,縣市匹配資金531.864萬元。項目實施單位為黔西縣國土資源局。
為了進一步落實省上安排,2008年12月22日,貴州省畢節地區財政局、貴州省畢節地區國土資源局聯合下發了《關于下達2008年度第三批省級地質災害防治項目資金通知》(畢地財總[2008]2467號財建259號),《通知》指出,“省級資金575萬已在省級列支,由地區財政局經建科直接撥入縣(市)財政局賬戶;地級配套資金292.166萬元作為專款下達……”
本刊記者發現,對于這筆用于新合村田家巖腳崩塌、滑坡治理的財政資金使用問題,貴州省國土資源廳、貴州省財政廳明確指出:“資金撥付到項目所在地財政局,由當地財政監督資金使用。”并要求治理經費按照《貴州省省級地質災害治理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專款專用,不得拖延及挪作他用;如因應承擔的配套經費不到位而導致災害發生,將追究有關人員責任。”此外,畢節地區財政局、畢節地區國土資源局也要求“專款專用,不得拖延及挪作他用”。
然而,據新合村村民反映,這筆資金并沒有用于他們村地質災害隱患點村民的整體搬遷安置。“省市縣三級財政向我們新合村、新慶村178戶處于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村民撥付用于地質災害搬遷的資金共計1024余萬元,但是這些錢我們村民此前是不清楚的,直到后來我們才知道有這筆資金。”村民田文志告訴本刊記者。
為了了解財政資金的去向,本刊記者來到了黔西縣人民政府,得知記者來意之后,黔西縣人民政府安排觀音洞鎮政府接受記者采訪。
觀音洞鎮黨委書記趙永剛告訴本刊記者:“1024余萬元是省里面經過專家核定之后決定的安置資金數額,當時按照省、市、縣三級財政進行匹配資金,其中省、市、縣分別匹配35%、35%、30%,后來省上和市里面的財政資金到了,縣里面就把這筆資金與危房改造資金進行整合,用來解決我們整個縣的地質災害安置。”據本刊記者了解,當時,貴州省正在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程,沙井鄉也涵蓋在內。
趙永剛告訴本刊記者,整個黔西縣不只有新合村、新慶村兩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僅觀音洞鎮就有5個地質災害隱患點。比如,石林村巖腳寨崩塌、滑坡地質災害搬遷避讓,涉及128戶村民;柏林村巖腳崩塌、滑坡治理,涉及150戶村民;紅楊村坎子腳滑坡防治工程,涉及村民97戶;熊洞村25戶。
“當時縣里面資金也很困難,但是又得解決其他地質災害隱患點村民的搬遷安置問題,于是就將這筆財政資金與縣里面的危房改造資金進行整合,所有專款就不只是針對新合村田家巖腳崩塌、滑坡治理。”趙永剛告訴本刊記者。
“政府實際上又追加了一筆資金進來用于安置地質災害隱患點村民,而并不是挪作他用。當時所有的隱患點村民都得安置,但是財政只針對新合村田家巖腳崩塌、滑坡治理及整體搬遷撥付了資金,且全縣其他的隱患點并沒有撥付,所以縣里面就采取整合資金,用危房改造的形式安置村民。”趙永剛說。
觀音洞鎮鎮長吉鵬告訴記者,當時安置村民采取了兩種方式,由群眾自己根據意愿選擇:一種是村民可選擇集中安置,即由政府通過危房改造的形式,建造統一樣式的房屋,用來安置村民;另一種則是村民可選擇領取安置補償資金的形式,“對于領取補償資金的村民,縣里面是按照每戶補償3萬撥的錢。”

位于新慶村的危房改造集中安置點
在一份由村民提供的黔西縣沙井鄉人民政府印發的《沙井鄉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實施方案》中,本刊記者發現,建房方式分為集中選址新建房、分散新建房等方式。集中建房原則上按照黔西北民居風格建房,每戶控制在40平方米之內,可根據人數調整。分散建房的出具相關新房依據,并撤除原住房,驗收后一次性每戶補助3萬。
“我是拿了三萬塊錢的,并沒有選擇集中安置。”在觀音洞鎮采訪期間,家住觀音洞鎮柏林村村民羅軍告訴本刊記者。羅軍目前在貴陽生活,從十四歲開始就離開了老家,他告訴記者,由于村子里交通極為閉塞,況且耕地少,當地每年只能種植一茬玉米,“村民生活并不富裕,所以面臨地質災害時很難應對。”
本刊記者走訪了幾處觀音洞鎮用于集中安置地質災害隱患點村民的安置點。在柏林村的集中安置點,記者發現,只有稀稀落落幾戶村民住在里面,其他房子幾乎都處在閑置狀態。村民告訴記者,從2010年2月完工至今,基本上就沒人住過,“和以前的家相比,我們要養豬、牛什么的都沒地方養,而且距離原來的農田很遠,十分不方便,最重要的是,質量比較差,低矮狹窄破爛不堪。”
用于安置新合村田家巖腳崩塌、滑坡治理點村民的集中安置點在新慶村,這里雖然在馬路邊,但是數排房屋至今無一人居住,有的房子連門窗都不知蹤影,兩排房子之間長滿了近一米高的雜草。“這里從建好就沒人住過。”新合村村民田文志告訴本刊記者。
村民田文志認為,貴州省國土廳2008年下發了《省國土資源廳省財政廳關于下達2008年第三批升級地質災害防治項目任務書的通知》,其是針對新合村田家巖腳(包含新合村、新慶村部分住戶)整體搬遷安置撥付了1024余萬元,而黔西縣有關單位卻以危房改造的形式,更改了上述資金的使用方式,明顯不符合規定。
對此,觀音洞鎮人民政府在回復村民田文宇的信訪事項處理意見書中稱:“1024.83萬元資金系當時上報省政府的預算資金,但省上實際只匹配了360萬元,我鎮實際搬遷了五個地災點,涉及村民385戶,共計匹配資金1155萬元人民幣,并不是只針對該點(新合村田家巖腳)匹配1024.83萬元。”
觀音洞鎮黨委書記趙永剛向本刊記者表示:“縣里面將三級財政撥款與危房改造資金進行整合,用于安置包括新合村田家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內的全縣所有的地質災害點,這不存在挪作他用,也都是為了安置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村民。”

觀音洞鎮政府
本刊記者了解到,由于2010年黔西縣通過危房改造的形式安置地質災害點村民的集中建房至今幾乎無人居住,且一直閑置,而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村民仍舊無法安置,于是村民將此事向貴州省有關部門進行反映。
2017年4月,黔西縣觀音洞鎮地災安置問題引起了時任貴州省委副書記、貴州省省長孫志剛的重視,事后,省長電話直接詢問此事,貴州省人民政府隨即派駐調查組趕赴黔西縣觀音洞鎮。據觀音洞鎮鎮長吉鵬的回憶,“當時有多名處長來到我們這邊調查安置問題,并要求我們盡快予以解決,前幾天還收到了省里的督辦函。”
對于安置點房屋的閑置問題,觀音洞鎮黨委書記趙永剛告訴本刊記者:“村民們認為,集中安置的房子已經閑置7年多了,造成國家財產的浪費;但是,政府已經分給群眾房子了,村民之所以不愿住,原因是多方面的……既然如今安置問題沒有解決好,那我們政府也在想辦法。”采訪期間,趙永剛告訴記者,“此前,異地扶貧搬遷政策,對于已經通過危房改造安置的地災村民來說是享受不到的。當時規定,享受危房改造或者地災補助的村民不能進行易地扶貧搬遷。2016年年初政策剛下來的時候,我們政府也想到了幫助地災村民爭取易地扶貧安置政策,鎮里面也專門召開會議研究。畢竟村民還沒有搬出來,但當時的政策是不允許的。”
直至2017年8月1日,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指揮部下發的《關于印發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實施過程中有關問題處理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指出:“符合易地扶貧搬遷遷出地區域條件和搬遷家庭個體條件的2016年(不含2016年)以前農村危房改造戶,可納入易地扶貧搬遷范圍,按照相關認定程序辦理。”
趙永剛說,按照《通知》精神,通過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政府決定給村民重新找一塊安置點進行安置。“至于此前建造的房子則由政府收回,我們可以留作他用,比如產業扶貧,可以在里面養豬,絕對不浪費。”
據悉,2016年以前,觀音洞鎮的易地扶貧安置點基本上都在鎮里;2017年,貴州省規定,不允許在鄉鎮以下進行集中安置,必須安置在縣以上。所以,“2017年,全縣易地扶貧安置人口16000多人,全部安置在縣城收費站出口旁,這是年初定的安置對象,我們鎮也有。”
“享受這一政策的人,其中有貧困戶與非貧困戶的區別,貧困戶每人享受20000元的建房補助,15000元的拆除舊房獎勵,以及20000元的精準實施補助,總計55000元。而非貧困戶,除了建房補助只有8000元,其他都是一樣的。每戶人均建筑面積不超過20平方米。”趙永剛告訴本刊記者,如今按照政策要求,他們正在著手對觀音洞鎮所有地質災害點群眾進行易地扶貧安置。此外,原來沒有選擇集中安置,而是領取安置補償資金的地質災害點村民,也可以退回補償資金后,選擇易地扶貧安置。
據悉,目前扶貧安置點已經選好地址,準備在今年12月底前動工。村民羅軍告訴記者:“希望能早點施工,早日住進去,山里面地質災害確實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