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草牧業論壇召開

會議現場
10月13—14日,由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和呼倫貝爾市聯合主辦的首屆草牧業論壇在呼倫貝爾市召開,主題為“草牧業科技與示范區建設”。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呼倫貝爾市政府副市長任宇江共同主持了開幕式和院士報告,中國科學院、呼倫貝爾市、農業部、內蒙古自治區相關廳局、主要承辦單位的負責人到會并致詞,方精云院士、印遇龍院士做了主旨報告。
方精云院士在大會主旨報告中系統闡述了中科院在開展草牧業實踐的過程中的理論探索,明確了草牧業的定義、內涵以及草牧業的產業結構與相互關系,闡釋了發展草牧業應遵循的8大原理。提出按照區域類型,將草牧業劃分為牧區草牧業和農區草牧業。牧區草牧業應遵循生態優先,以草定畜的基本原則;農區草牧業則遵循以畜定草,農草協調的基本原則。
印遇龍院士從種養結合的角度闡述了核心產業融合的重要性和在南方的實踐。匡廷云院士做了重要發言,強調基礎理論研究在發展草牧業中的重要性。劉加文研究員從草原監理的角度思考了國家如何在草原政策與管理制度上促進草牧業的發展。
發展草牧業,是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和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中國科學院牽頭聯合農業部、財政部,并積極與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以及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溝通,結合呼倫貝爾的自然條件和農業結構調整的實際問題,規劃在呼倫貝爾以草牧業科技示范為核心、以科技創新要素投入為牽引,圍繞“種草—制草—養畜”,建設草牧業示范區,創建“草—畜結合、草—畜平衡”的現代草牧業發展新模式,實現生態功能恢復,生產能力提升和農牧民生活改善,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草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草牧業科技示范在高產人工草地種植方面,進一步拓展形成了“種—光—水—肥—密—生”的技術體系,核心區種植苜蓿、燕麥等不同類型的高產高效人工草地累計5萬畝。苜蓿和燕麥都實現了兩茬收獲,苜蓿干草產量達到500~600公斤/畝,燕麥干草產量最高達到1000公斤/畝,實現了苜蓿千斤田、燕麥噸草田的目標。在天然草地恢復改良方面,在2016年“一休二輪三調四補”的基礎上,進一步針對性的研發出天然草地“光—溫—水—養—生”五位一體的綜合恢復技術。利用中科院研發的草地改良劑和促進劑等,示范區域從2016年的2個農牧場拓展到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的6個農牧場和新巴爾虎右旗,總示范面積達到20多萬畝。在遭遇嚴重干旱的條件下,依然取得了顯著示范效果,牧草產量平均提高了80%,優質牧草比例提高到75%左右。其中,蘇沁農場改良示范區的牧草產量達到了503斤/畝,比對照(165斤/畝)增加了2倍。
第一屆草牧業論壇的順利召開,充分顯示了其作為科企政、產學研交流展示的平臺,將有利于通過科技推動發展草牧業,促進呼倫貝爾產業結構調整;恢復草原生態景觀,發展草原旅游,保護草原文化。“草牧業論壇”下一步將圍繞呼倫貝爾綠色發展需求,在草牧業、湖泊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等領域的融合拓展和深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