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琳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
不動產登記機關審查民事行為的效力實證分析
孫琳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
物權法和不動產登記條例關于不動產登記的性質、程序、條件等做了較為全面的規定,但是在登記機關的實踐操作中確存在著與民事行為交叉的情況。本文從登記機關如何審查民事行為的效力作為出發點,從實證的角度加以分析,以厘清登記機關審查民事行為的法律思路。
不動產登記 審查 民事行為 效力
A與B是夫妻關系,座落于某市X路Y號的房屋登記在B的名下。因A與B感情不和,向民政部門提出離婚申請并且簽訂析產協議書,析產協議書經公證部門公證。析產協議約定,上述房屋歸A所有,但A必須支付10萬元給B作為補償,待支付款項后,A才能向房管局申請登記手續。后A持房地產權證、析產協議書及身份證明等資料向不動產登記機關申請辦理登記手續,不動產登記機關在審查時發現A并未提交證明其已經支付約定款項給B的材料,故決定不受理A的申請。
本案中,A向不動產登記機關申請辦理登記業務時提交了A與B的析產協議,那么,不動產登記機關應否對析產協議的效力進行審查呢,實踐中又是如何進行的呢?讓我們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
民事行為是平等主體之間根據其意思表示而作出的,只要法律不禁止的行為都是可為的,行政機關不能隨意干涉該民事行為。在不動產登記工作中,申請人提交的申請資料往往都會涉及民事行為,那么,不動產登記機關應否審查該民事行為的合法性呢?民事行為屬于私權行為,一般而言行政機關是不干涉的,但不動產登記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具有公信力,況且,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后,并不能當然導致具體行政行為的撤銷,這就損害了權利人的利益了,為了維護房地產市場秩序的穩定,對部份民事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但作為登記部門,并不是對所有涉及申請人的民事行為都進行審查,只是對申請人提交資料中涉及的民事行為進行審查。
在不動產登記工作中,經常會涉及到的民事行為主要有:借款及抵押合同、贈與合同、繼承、委托合同、析產協議、買賣合同、自建行為等等。
對于合同行為而言,首先應該審查合同簽訂方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是否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若為上述“兩人”,應由其監護人代理。主體適格后,進而審查合同內容。對于合同內容,工作人員應著重審查合同的核心條款,例如涉及登記房屋的條款,處分房屋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由于核心條款的效力會影響到整份合同的效力,所以,對核心條款的審查應該更加嚴格。
對于委托合同而言,著重審查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身份證明,委托權限以及委托期限。若委托他人簽訂合同的,同時也要審查該合同的內容是否超出委托權限,簽訂合同的時間有否超出委托期限。除此之外還應注意代理人是否自己代理或者雙方代理。
在夫妻析產協議中,同時會涉及到附條件的協議,例如雙方約定一方支付一定金額后,才將房屋過戶至其名下。這是附條件的析產協議,只有當約定的條件成就時,才能為其辦理房屋的登記手續。所以,工作人員也應當審查條件成就的憑證。
在實際工作中,審核申請人提交的申請資料是房地產登記部門的關鍵,隨著工作人員風險意識的提高,對申請資料的質量要求也應該越來越嚴格,同時對合同進行實質審查才能真正提高行政效能,優化行政資源。
不動產登記機關在審查民事行為合法性時,應從民事權利能力、民事代理行為、民事行為的效力三個方面加以考量,下面分而述之。
根據《民法總則》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根據該規定所有的公民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民事行為能力需通過年齡和精神智力狀況來確定。
首先是年齡的劃分,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其次是精神智力狀況的劃分,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動產登記機關依此考量當事人的行為能力。
如前所述,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需要監護人作為他們的法定代理人。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如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等。不動產登記機關需要依此判斷代理行為之效力
公民所為一般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若涉及到合同行為還不能違反合同法的規定,如合同無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是否可撤銷等。
孫琳,女,湖北襄陽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