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瓊 廣東省華僑職業技術學校
基于“PLC與電氣控制”課程的翻轉課堂探究
張翠瓊 廣東省華僑職業技術學校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要求學生在面對就業時,既要有強大的理論知識支撐,又要有一定的社會實踐操作能力。本文針對“PLC與電氣控制”課程,深入探究了如何利用翻轉課堂的模式,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PLC 電氣控制 翻轉課堂 探究
學校的發展以教學為重點,教學的重點必須以實訓為基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強調“教、學、做合一”,他的先行后知,知行合一的思想給我們進行實踐教學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明白了課堂上我們應該找準重點,精講多練,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和提高學生“PLC設計能力”。設置虛擬實驗室,實物模型構建虛擬車間等利用計算機大大擴展電氣控制與PLC實驗室的功能,課堂上學生身臨其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事實證明,啟發式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勇于創新,從而較快地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PLC是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縮寫,是一種專為工業環境產生的通用工業控制裝置,是一種功能強大,實用性強,可靠性高的工業控制器。“PLC與電氣控制”是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適用于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工程電子工程等專業功能性、實用性較強的一門課程。要求理論知識與現場操作相結合,學生在掌握PLC控制系統結構特點的同時,具備較完善的系統設計理念和一定的工程實踐能力。
在進行該課程的教學時,涉及到許多的電氣控制線路和PLC程序,在傳統的板書教學中,要求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停地畫電路圖,編寫梯形圖程序。不僅需要老師極大的耐心,勞心勞力,學生也覺得課堂乏味無趣,不易理解,嚴重影響了課堂效果和教學效率。停留在課本上以及被動式的實驗教學方式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能力,在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設計能力和創新精神上也遇到了重重阻礙。
由于上述問題,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結合難以實現引起了教育者的思考,開始轉變教學模式,引進始于美國中小學教育的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決定權從老師移交至學生的手里。在這種模式的教學下,課堂不僅是傳遞知識的場所,更是教師為學生解疑答惑并幫助學生獲得學習知識的能力、探索、交流學習方法的場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美國的兩名化學老師首先提出了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翻轉課堂理念,將學習變為學生主動進探索的事,而不是被動接受,在這樣的翻轉課堂上,學生首先獲知學習內容,而后進行學習,最后向老師提出疑問,不再是傳統的老師先教學,而后課下學習。在這種教學節奏下,學生有足夠的思考時間,課堂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更能激發學生的的積極思考,提高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和興趣。翻轉課堂引入中國并進行實驗教學以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一度冠有“高效課堂”的稱號。
在互聯網的普及下,理工科的學生往往對枯燥乏味的課堂沒有興趣,更喜歡利用智能打游戲、社交、上網等,這種現象也令大多數老師感到無可奈何。為此,高校可以利用翻轉課堂的理念來提高“PLC與電氣控制”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
第一,針對學生對手機的特殊興趣,學校及專業可與校外公司及企業合作,開發自己的教學PPT。學生們在手機上進行簽到、學習和交流、分享經驗及方法。或者在這樣的平臺上進入其他學習平臺查閱資料等,以此獲得等多的知識。
第二,師生利用所建的小組隨時進行交流、資源共享、查詢學習進度等活動,課下學生以老師設計的教學方案進行有重點、有針對性的系統性的學習,課上以小組討論、交流、闖關為主,打破了傳統的學習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建立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三,通過開放的模式使學生通過移動終端與網絡連接,在網絡平臺獲得更專業、更前沿的知識。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了個性化的優質服務,多個專業教師在身邊,隨時隨地有問題都可以獲得及專業有詳細的解釋。課程教學以學生為主,極好的營造了良好的師生相處氛圍,更好地調動學生課堂上的積極參與和課下的學習主動性。將課堂內容以趣味化、游戲化的多種方式呈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老師和學生從枯燥乏味的課堂中走出來,真正體會學習的樂趣。
在“PLC與電氣控制”課程中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對學生應用能力、團隊合作意識能力的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明顯提升,實踐動手能力顯著增強,課堂氣氛活躍,學習積極性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PLC與電氣控制的認知,學生的理解及應用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為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提供了條件。
[1]王頔,于江濤,石峰.基于CDIO理念的電氣控制技術與PLC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9)
[2]姜國強,周立,榮德生,王智勇.“電氣控制與PLC應用”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J].實驗室科學,2013,16(02)
[3]劉福祿.淺談電氣控制與PLC課程“項目式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J].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