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墨
耿介猶存老輩風
◇ 劉墨

夏天星,1949年生于北京。書畫學習曾受啟功、董壽平等先生的指導。2001年任昆侖堂美術館副館長?,F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書畫分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昆侖堂美術館顧問。出版有《夏天星書畫集》《中國當代名家畫集—夏天星》等。
中國文化有很多層面,但中國畫所講究的許多范疇與器物,卻是從“貴族”的生活趣味中培養出來的,僅從裝裱之需要綾羅錦緞,就可見一般,更不用說藏之皇家與巨室,以及作者的士紳身份了—今人從文學上打倒“貴族”而提倡平民的白話文,造成新文學運動;繪畫也是如此,白石老人之受推崇,正緣于此。至于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更有半世紀之久了。
筆墨之華貴,審美之高貴,都在近世變了調—蘊含在筆墨之中的“書卷”“氣節”“操守”,幾乎沒人再提,而即使今天寫在文章里,也不過略為點綴罷了。
大收藏家張伯駒在文革中向一名女紅衛兵報到,紅衛兵遞給他一張表格,用輕蔑的語氣問:“會寫字嗎?”張伯駒答:“識一點兒”。天星先生和我說,晚年的張伯駒,一身黑棉襖,抱一只老貓,往往是一坐就是一天,什么都不說,甚至自言自語都沒有。他收藏的那么那么多名跡,都成了過眼云煙。
天星先生與老輩游,在文化傳統的余脈中,得到許多遺緒;我與天星先生游,也是獲益極多,不獨學問藝術,即在穿衣吃飯,也時時留心前輩的規矩與風流。
天星先生性情中人,他的性情卻是從家住北京二百余年的宅院中養出來的,北京的藍天白云院落,與老輩的氣派博雅精致,培育了他的人格與畫品。
與其面對時代,不如關注傳統。
人人對傳統的解讀不同—它可以是一些殘存的文物,可以是一段典雅的文字,但我覺得更應該是一種內涵或風采。以我的體會,傳統教給我們的是如何面對世界以及它的處理方式,看著其中“無我”,實際卻是天地反而更大的“無我”境界。因而中國畫家的趣味,在于不入流俗,素養越深,畫境愈高,而一旦體會到中國畫的品味,畫筆可以粗服亂頭,也可以艷若天人,只是不允許毫無節操的胡涂亂抹。

夏天星 清秋覓句圖 55cm×45cm 紙本設色 2005年
所以字好畫好,固然可以博來俗名,但將字畫上升到一門學問,卻是滋潤心靈、提升境界的法門,上可以與古人氣脈相接,下可以啟迪未來。所以沒有必要從技法的角度來談論天星先生的繪畫,因為他關注的是“道”,是“大道”。此正是可與知者道,不可與俗人言者!
那天我在故宮午門,看天星先生站在宮門前,斜陽照在他的身上,我順手拍了一張照片,并賦七絕一首:春草離離暮色濃,重門深掩舊時紅。殘陽欲盡人無語,耿介猶存老輩風。
夏天星先生生于1949年,與共和國同齡,他的經歷與體驗化入筆墨,畫風與畫面是這個時代又不是這個時代—也許,他所明白所追尋的一切,都在筆墨中得到了釋放。

夏天星 聽雨圖 68cm×35cm 紙本設色 2015年
宋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