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魏龍飛
江津“硒”望
■ 本刊記者 魏龍飛

重慶市江津區在唐代稱為萬壽縣,又有萬壽村、福壽場、壽增村、長壽溪、萬壽橋。2012年6月,江津區被中國老年學學會正式授予“中國長壽之鄉”稱號,目前全區百歲以上老人達157名,占全市的十分之一,不僅是重慶唯一的“中國長壽之鄉”,也是全國幅員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百歲老人分布最均勻的“中國長壽之鄉”。
江津生態良好、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達到48.5%,年平均氣溫18.2℃,中心城區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山區負氧離子達到每立方厘米2.5萬個。越來越多的周邊居民愿意到江津生活,“江津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江津洗洗肺,能活一百歲”成為大家關注江津、贊美江津的口頭禪。除了生態環境好以外,還有什么因素促使江津成為“中國長壽之鄉”呢?眾多專家給出的答案,是硒。
12月8日,在重慶市江津區舉辦的首屆富硒產業發展大會上,來自全國從事硒產業研究和開發的政府機構、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就江津的富硒產業發展展開研討與會商。會上,重慶市江津區副區長楊永芳發布了重慶市江津區最新評選出來的“江津區十大富硒農產品”。
“江津區硒資源豐富,經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檢測,全區土壤硒含量平均0.3187mg/kg(高于世界平均0.2mg/kg),土壤總體處于中硒偏高硒水平,且硒資源含量適中、分布合理。”重慶市江津區委書記程志毅介紹說。
2013年12月,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發布《江津區硒地球化學空間分布圖》。該所耗時一年多時間,在江津全區范圍抽取了土壤、水、農作物、畜禽產品等8312個樣本,就江津的富硒資源進行了普查。這項普查表明,江津中硒水平以上土壤占90.21%,抽檢的農產品大部分富含硒元素。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而我國是缺硒大國,硒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使得我國富硒農業發展備受關注。”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建華說,富硒農業是功能農業的典型代表,是繼高產農業、綠色農業之后農業發展的第三個發展階段,是在滿足與“吃得飽”和“吃得安全”以后的,滿足于“吃得健康”的社會新需求,是全球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之一。
在中國富硒聯盟常務副理事長趙桂慎看來,硒對人體來說不可或缺,但量要適中。值得一提的是,所檢測的江津區農產品硒含量適中,長期食用既可以補充人體健康所必須的硒,又不會導致硒中毒。
富硒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在發言中指出,我國是一個缺硒大國,72%的地區大約7億人處于缺硒和低硒生態環境。華北、東北、西北等大中城市都屬于缺硒地區,硒產品市場潛力巨大。在我國居民對食品的營養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開發硒資源,利用硒資源,發展硒產業的熱潮正在國內興起。據悉,全國目前有24個省份發現有天然富硒土壤,富硒地區都在積極利用富硒農業地理環境,開展富硒農副產品研發,發展天然富硒產業。也有一些非富硒地區,通過使用硒肥、富硒飼料或富硒餌料,生產富硒農副產品。近年來,富硒米、富硒茶、富硒大蒜、富硒蔬菜以及富硒畜禽產品、富硒水產品、富硒養生旅游產品等多種富硒產品走俏市場,富硒產業成為特色鮮明、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經濟效益良好的朝陽產業。
“發展富硒產業高度契合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精神,富硒產業開發培育了農業新興功能,為大健康產業提供了有力支撐,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程志毅說。
土壤富含硒元素,只是具備了發展的基本條件,如何利用好才是關鍵。“我們充分發揮富硒長壽品牌效應,把富硒綠色農業作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作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程志毅說,江津區委、區政府深入挖掘富硒資源,在全區上下興起大抓特抓富硒產業的熱潮。全區富硒產業快速發展,為江津經濟增量提質升級作出了突出貢獻,尤其是院地合作使富硒綠色產業呈現蓬勃生機,形成了引領江津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據悉,2016年,全區實現富硒產業產值40億元,五年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9.4%。
抓生產 江津區重點發展糧油、蔬菜、畜禽、花椒、茶葉、水果、水產、中藥材8大富硒綠色產業,建成富硒種植基地40萬畝、水產基地3.5萬畝,打造特色品牌39個,形成30多個富硒特色產業示范場,大米、水產等5類產業實現標準化生產。
強監管 江津區富硒農產品檢測中心通過認證,地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即將建成投用,國家認監委在重慶設立國內首個富硒產品認證機構,目前江津區累計認證產品38個。
重招商 截至目前,已有魯能、錦程等65家農業企業入駐現代農業園區,中糧集團、山東魯花等30余家食品企業進入工業園區。全區富硒產業生產經營主體超過3000家,占涉農市場主體的60%左右。
創品牌 培育福音“驕王”“四面綠針”等富硒特色品牌37個,富硒商標總數達到112件,擁有地理標志產品2個,“三品一標”農產品數量位居全市前列。
促營銷 建成富硒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開設富硒體驗店32個,與浙江趕街網聯手建成江津本土“重慶富硒網”,京東商城“江津生鮮館”正式開館,預計今年可實現電商銷售2.5億元、增長62%。
重宣傳 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鄉約》《致富經》等欄目宣傳介紹江津富硒產業,“富硒江津·長壽之鄉”成為重慶新名片,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國富硒美食之鄉”稱號。
富硒產業發展步伐雖然在逐步加快,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產品魚龍混雜,品質良莠不齊,品牌意識不強,產品附加值低,銷售渠道有限,難以實現優質優價等,這些問題也都是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過程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形勢下,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內生動力?重慶市江津區委、區政府將下一步江津區的富硒產業發展融入到五大發展理念當中。
創新發展理念,增強發展動力。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江津區與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籌建富硒產業教授工作站,開展技術難題聯合攻關,讓富硒種植、養殖等科研成果在江津示范推廣,推動富硒產業發展質量變革。進一步加強產品研發,充分發揮中國農業大學、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重慶市農科院等平臺作用,引導企業在產品改良上“推陳出新”,在產品開發上“移花接木”,在產品引進上“無中生有”,著力提升附加值,推動富硒產業發展效率變革。進一步加強技術推廣,讓專家進大戶、大戶帶小戶、農戶幫農戶,解決好技術入戶“最后一公里”問題。通過技術推廣、模式推廣、產品推廣,努力走市場化、規模化、規范化道路,推動富硒產業發展動力變革。

協調發展理念,統籌發展空間。江津區緊扣富硒產業布局,實施田、土、路、水綜合治理,新增富硒規模化種植基地10萬畝、富硒水產水面1萬畝,拓展富硒產業生產空間。建成農村電商產業園,配套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升級富硒農產品展示中心,發展50家富硒農產品專賣店、體驗店,拓展富硒產業銷售空間。綜合運用政府補貼、農業保險、項目支持等杠桿,扶持一批基礎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競爭能力強的富硒生產企業,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促進龍頭企業、種植基地、家庭農場等生產經營主體聯合發展,拓展富硒產業經營空間。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擴大政經分離改革試點,大力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讓富硒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拓展富硒產業增收空間。

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發展可持續。江津區堅決保護好富硒資源,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兩區”劃定,加強富硒土壤保護和源頭治理。著力優化生態環境,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三大戰役”,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堅決對污染企業污染項目說不,對一切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出重拳、嚴懲處。積極促進富硒產業融合發展,在四面山國家旅游度假區、中山古鎮等旅游景區大力推廣富硒宴,在現代農業園區打造魯能美麗鄉村、江小白酒博園等鄉村旅游及文化景區。在以硒為特色的沿江、沿河、沿山地區打造農耕文化體驗區,努力創建重慶重要鄉村休閑旅游目的地,吸引全國各地的“候鳥人”來江津納涼度假、享受美食、養老養生、追愛品情,“富硒富氧·長壽之鄉”旅游品牌更加響亮。
開放發展理念,提升發展水平。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依托工業園區和農業園區,引進大企業集團開發利用富硒資源,鼓勵投資商與基地、合作社、種養農戶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切實加強政策扶持,讓富硒農業項目引得進、留得住、長得大。實施江津農業品牌計劃,策劃推出“中國生態硒城”地域品牌,塑造1個富硒農業公用品牌、8大類富硒產業特色品牌,N個富硒產品品牌,力爭江津富硒品牌進入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同時,振興一批“地道江津味”傳統品牌,打造一批“小而美”特色品牌。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積極參加“農交會”“京交會”,持續舉辦富硒美食節、富硒餐飲大賽,利用新媒體全方位宣傳推廣,努力把“上線流量”做成“產品銷量”。依靠中國富硒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強富硒江津整體形象宣傳,唱響硒文化、搞好“硒”游記,讓大家都愿吃江津菜,喝江津水,品江津酒,沏江津茶,都愿來江津走一走。
共享發展理念,增強富民功能。物以“硒”為貴,人以“硒”為壽。依托富硒稀有資源,充分激活“生態興、人文美”兩大名片,創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讓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富硒生態、人文資源增值變現,成為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將富硒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工作結合,引導幫扶貧困群眾因地制宜發展山上經濟、林下經濟、水中經濟、養生經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變生態優勢為增收優勢。開展農耕文明梳理保護,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大歷史文化名鎮和傳統村落民居保護力度,努力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讓農村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