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俠
(江蘇省連云港高級中學 222000)
基于情境的高中數學探究教學例析
莊 俠
(江蘇省連云港高級中學 222000)
高中數學教學的探究教學中的交流探究不要把“創設情境”等同于“導入新課”,要真正發揮創設情境的功能.在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方式給出要探究的問題,解決大多數學生“不知如何去探究”的困惑.
情境創設;交流;探究
傳統教學,總是通過教師的教,讓學生知曉、掌握知識,目的明確,然而這種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是很明顯的.和傳統教學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僅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更要解決“為什么”和“怎么樣”這兩個有利于思維發展的大問題;倡導的是立足于培養人文素養的全新教育理念,新課程建立起來的是一種多元思維.在新課程教學理念的統領下,如何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數學課堂教學真正達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這是廣大一線數學教師都要面對的重要而又現實的問題.
最近聽了幾節風格迥異的課,課題都是《三角函數的圖象與性質》第一課時(蘇教版),總體印象是: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課堂教學中注重“創設情境”這一環節,但對其“引起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新知識”的功能沒有真正發揮;在“交流探究”中,老師們普遍采取的是讓優等生來回答問題,絕大部分學生淪為“聽眾”,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個局外人,處于被動地位.
創設合理的情境,能使學生盡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案例1 ①角α的正弦、余弦的“代數表示”:


角α的正弦、余弦的“幾何表示”:
MP是正弦線,OM是余弦線.
③如何借助角α的正弦、余弦的代數表示或幾何表示作出正弦函數和余弦函數的圖象?
數學知識內在聯系密切,新舊知識環環相扣、相伴發展.案例1中的問題① 、②從復習正弦、余弦的代數和幾何表示入手,這是本課新知識的生長點,也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了正確的認知停靠點.問題③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為主動參與探求新知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環境. “情境”追求的是引發學生自然合理的思考.
案例2 ①回憶已學過的二次函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等函數的圖象的作法.②正弦函數與以往學過的幾種函數的不同之處是什么?③周期函數的圖象有什么特征?④分組討論采取什么方法能作出正弦函數y=sinx在[0,2π]上圖象?
案例2中的前三個問題是新舊知識的結合點,通過教師的層層推進,用類比等方法來實現知識、能力的遷移,最終把問題鎖定在“要作出正弦函數在定義域R上的圖象,只要先作出y=sinx在[0,2π]上圖象,再通過平移即可得到”.
④是一個自主探究的問題.教師要在此時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觀察與指導,一是發現學生的困惑,二是對學生的再創造進行指導.
對④的探究中學生發現如下問題:若用以往的描點法畫圖象,則因為一般角的三角函數值都是近似值,故這樣畫出的圖象不精確,怎么辦?學生的困惑出現了!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借助于三角函數線畫函數y=sinx在[0,2π]上圖象.
這時教師適當地點撥:我們課始的問題②:正弦、余弦的幾何表示——三角函數線能給我們提供幫助嗎?學生們恍然大悟:對,就這樣!這樣作出的圖象一定非常的精確.解決這個難點的關鍵是如何準確地描出任一個點,即對于自變量x,如何利用正弦線確定它所對應的y值.
在圖中,設∠AOP=x,可知弧AP的長為x, 所以點P是以弧AP的長為橫坐標,正弦線MP的數量為縱坐標的點.

每個班級的學生都不在同一層次上,但后進生并非都是由智力因素所致,有些是因為學習情感缺失、知識脫節逐步形成的,他們需要關愛;中檔生學習意志脆弱,容易分化,需要鼓勵;優等生有個人追求,好勝心強,需要引領.兼顧三方面學生的需要,在承認差異的前提下,營造后進生能聽得懂、中檔生能跟上思考、優等生不乏味的教學氛圍,既有利于構建和諧課堂,使大部分學生達到基本要求,又能使少部分學生達到較高要求.
教學過程是動態的,也是生成的.通過適當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對探究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討論,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釋放自信,享受成功的喜悅;只要教師本著為學生服務,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樣的理念,就會在迷茫中找出一種方法:使教師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使課堂少些喧囂、無益的“偽熱鬧”,多些快樂而又堅實的腳步.就能使課堂教學有質的飛躍.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G632
A
1008-0333(2017)33-0002-02
2017-07-01
莊俠(1988-),女,江蘇連云港人,中級,本科,從事高中數學教學與研究.
楊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