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軍 孫 臣
(黑龍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學 153000)
追根化學反應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高 軍 孫 臣
(黑龍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學 153000)
電化學知識的接受程度都在90%以上,知識點的準確性也很高,常考知識點的覆蓋面很全.考試的試題解答情況分析得分率沒有達到預計的要求.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根據分析,查找原因,總結經驗,制訂下步學習措施和方法,利于更好的使用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電化學原理;分析;發現問題;解決辦法
經過一個月的教與學的過程,完成了高中化學“電化學基礎”的教學任務.從課堂學習到習題處理和學生反饋能夠看出學生的掌握情況,基本達到要求.
重要的知識從以下幾個方面展示:1.原電池原理.2.電解池原理.3.原電池的構成條件.4.二次電池的工作原理及充放電過程.5.電極反應式的書寫.6.電化學腐蝕與防護.知識的接受程度都在90%以上,知識的脈絡比較清晰,知識點的準確性很高,常考知識點的覆蓋面很全.
通過考試檢驗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為了今后的教學工作以及本部分知識的復習提高,對代表性試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過對試題解答情況數據統計,做以下詳細闡述.
題9.將左圖所示實驗裝置的K閉合,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題(9) 題(12)
B.電子沿Zn→a→b→Cu路徑流動
C.Cu電極上發生還原反應
D.片刻后可觀察到濾紙b點變紅色
題12.2013年3月我國科學家報道了如右圖所示的水溶液鋰離子電池體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a為電池的正極

C.放電時,a極鋰的化合價發生變化
D.放電時,溶液中Li+從b向a遷移
1.此次考試共計956人參加考試答卷.其中選擇題第12題,正確答案為C,正確答題為585人;錯誤作答選擇B選項的有112人、D選項的有183人、A選項的最少為67人;選擇題第9題,正確答案為C,正確答題為767人;錯誤作答B選項的有118人、D選項的有52人、A選項的有14人.
2.學生自己反思的情況是:
第9題,B選項判斷兩極后很順暢的把電子的流動方向在圖上標示,直接得到B選項正確的結論,沒有想濾紙上的a、b間是靠電解質溶液中的離子導電.D項錯誤的原因是①兩級明確,得失電子記憶錯誤,②放電粒子判斷錯誤,③電極反應式沒能正確書寫.A項的錯誤就是閱讀不仔細.
第12題,電極名稱判斷還是能夠正確完成,但是對于電極反應的發生沒明確,不能準確判斷反應過程的放電和充電,沒有正確從圖中找到反應物.所以在B和D選項中沒有正確的判斷,僅靠感覺作答或做了一個猜測.
3.教師共同探討找到的原因:
出現錯誤的原因都是基本原理掌握的不明確不到位,沒能從基礎出發.
第9題中已經明確給出氧化還原反應及圖示裝置.學生不能從根本出發:①判斷電極②兩極的反應物③氧化還原的電子轉移④兩極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的根本.
第12題中:主要錯誤在于電子流動的方向和閉合電路中電流通過的本質.在導線和電極上是自由移動的電子定向移動形成電流,而在閉合電路中的電解質溶液部分,只能是帶電離子的定向移動實現了電流的通過.這樣的本質原理學生不是不會,也不是不知道,而是在解題過程中根本沒有使用,或是錯誤的使用了原理.
在教學中應該幫助學生把知識能夠條理化的儲備,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處理和解決問題.
1.分析清楚“原理”而不是簡單的記憶原理,尤其是有理可循有據可依的內容必須從“理論”入手,再回歸到應用.
2.知識的系統化而不是“碎片化”“零散化”.把化整為“零”的教學方式能夠以更合理有效的方式變“零”為整.現在的教學方式采用的多為“分割”的知識傳授,但基本遵循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從淺顯到綜合的規律.那么教學過程就要根據設計和執行達到要求不能只停留在“淺”“顯”階段.必須要上升到“綜合”階段.
3.教師要從自身做起選擇合理的教學設計,要設計合理的整理知識過程.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階段性總結,做好累積.知識體系的條塊化、脈絡化和體系化就能得到充分的顯現.思維導圖的使用無疑是一種較為合適的方式和方法.
4.從學生的學習方法入手.學生習慣記條塊條目,習慣于使用現成的教輔材料總結出的知識點,缺少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發現、自我提煉、自我總結、自我應用的過程.知識儲備庫就如同一個隨便亂放的衣柜一樣,不能很快的找到“有用”的知識,拿著參考資料似乎是減輕了負擔減少了困難,實際上增加了難度,原本就是自我發現后的使用才更為有效.
都說教學有法學無定法,面臨教育改革的今天,面對教師綜合素質提升的要求和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要求,明確問題所在才能保證正確的方向.
[1]林敏.高中化學新教材欄目設置和科學學習方法運用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
G632
A
1008-0333(2017)33-0084-02
2017-07-01
高軍,中學高級,從事高中化學教學.
孫臣,中學一級,從事高中化學教學.
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