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娜
〔摘 要〕歌劇的兩種表現形式,分別為電影版和舞臺版,結合《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出歌劇,從二度創作的角度針對音樂呈現、表現方式兩個方面來闡述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了解了這兩種藝術形式在表現上的不同之處,能在電影創作中更多地保留歌劇舞臺版的藝術精華,也能并通過現代電影技術豐富歌劇舞臺的藝術表現力。
〔關鍵詞〕歌劇舞臺版 歌劇電影版 表現方式 時空形態
歌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是以音樂和戲劇為主,并包括文學、美術、表演、舞蹈等元素在內的表現藝術,是綜合音樂與歌唱為主的在舞臺上表現的戲劇形式。歌劇電影是將歌劇電影化,也就是用電影的藝術手段,搭配歌聲來拍攝歌劇的故事。歌劇電影和現場拍一場歌劇的實況演出不同,當攝影機對準歌劇的故事,用鏡頭刻畫下歌唱家的表演時,鏡頭中的影像不再局限于舞臺上的布景和道具,一切是真實的場景,這種表現形式對于歌劇來說是嶄新的,無論是對歌唱家還是觀眾來說都是一種新鮮的視覺藝術嘗試。那么,歌劇的舞臺版與電影版這兩種表現形式究竟有何差異?在舞臺版被搬上銀幕的過程中,究竟尋找到了什么?又不可避免地丟失了什么?這些問題正是本文要展開比較和論述的。
一、在音樂呈現上的差異
(一)現場演奏和預先錄制
正因為歌劇是通過音樂和演唱展開的戲劇藝術,因此,現場演奏對歌劇藝術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錢怨在《歌劇概論》中所指出:“從歌劇樂隊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到,歌劇樂隊的作用是隨著編制的擴展和織體形式的變化而拓展的。但無論樂隊的表現力得到怎么樣的發展,他的根本任務是給歌劇舞臺的角色注入活力,使之獲得生命。” 在舞臺版中,樂隊是現場演奏的,它能夠激發演員的激情和引起觀眾更強的共鳴,因此,能夠營造一種比電影版更為強烈的演出氛圍。舞臺上直接和觀眾交流互動,會產生一種磁場效應,親臨現場的觀眾與音樂進行最直接的交流,被音樂震撼,之后觀眾會帶著這份震撼的余味走出劇院。因為,在現場你永遠會被震顫的音頻、真實的演唱、激情的表演、氣勢的樂隊,渾然一體的感受會讓你上癮,這就是劇場的魅力。而電影版中,音樂是預先錄制的,它雖然也能刺激演員的情緒,使觀眾產生一定的共鳴,但卻沒有現場演奏那樣的刺激來得強烈,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觀眾看不到樂隊的指揮棒,不能現場感受音樂演奏的真實氣氛。電影版中,樂隊的演奏與觀眾的交流是間接的,它的影響力絕對不如現場真實的演奏令人震撼,這不能不說是歌劇電影版在音樂呈現上的遺憾之處。
(二)劇場的不定性和銀幕的確定性
就音樂呈現的形式來看,在劇場中的現場演奏或演唱都具有不確定性,但在電影中一經錄制完畢,便可有效地避免。在劇場,樂隊和指揮為臺上表演的團體伴奏,串聯著整場演出,臺上的演員們可能發揮正常、超常、甚至失常、這些都是要考慮到的不定因素,這時指揮家便要隨機應變的處理各種問題,使演出得以繼續,這既是舞臺演出的遺憾性也是其魅力所在。
在電影中,一切的表演都是通過導演的編排、走位、拍攝的步驟完成,由攝影師記錄下來,在后期配上歌唱家的演唱,一切便完成了。后期的配唱是歌唱家專門錄制的,所以不容易出現瑕疵,可以說從聲音角度說是完美的。正是因為聲音的過于完美,也同時失去了真實性,聲音從杜比音箱中傳出畢竟沒有親耳聆聽的過癮。但是觀看影片,不僅能欣賞到藝術家的演唱,還能重讀世界名著的故事情節,盡力還原當時景觀的同時,加以美妙的音樂旋律,也不乏是一次身心上的美妙之旅。
歌劇是用歌聲來講故事的,樂隊的伴奏自然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樂隊被看作是聲樂的一個附屬品,它的主要任務是襯托唱腔,同時,樂隊也可以體現刻畫心理,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作用。盡管歌劇是以聲樂演唱為主的藝術,但大多情況下,作曲家在演唱之前都有一段場景的描寫,把聽眾帶入該故事的規定情景當中,由此可見,樂隊在交代時空背景方面是發揮著獨特作用的。在電影中,觀眾可以看著銀幕中的具體影像來了解當時的規定情景的心理狀態,而在舞臺上觀眾們只能憑由音樂引起的想象來填補舞臺上所不能完全表現出來的空白。
二、舞臺與銀幕在表現方式上的差異
(一)景別的差異
電影藝術是通過銀幕上的畫面表現生活的,而畫面是由不同景別的鏡頭組成的。景別是從不同的距離表現環境和對象的。電影畫面的景別一般可分為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五種鏡頭。在劇場版中大部分的觀眾只能觀看到所有演員的遠景及全景,而在電影版中鏡頭是豐富的,一般獨唱的時候以中景和近景為主,偶爾加上特寫;合唱和空鏡頭時一般采用遠景及全景。這樣伸縮有度的鏡頭感配上歌劇給觀眾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如電影版《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第二幕羅密歐與朱莉葉在陽臺偷偷見面的一場戲中,通過羅密歐和朱麗葉兩個人的主觀鏡頭來進行交流,大量運用特寫和中近景,這樣更好地渲染了人物內心的緊張與焦慮。歌劇在銀幕與舞臺上呈現的形式給觀眾的感受有質的區別,歌劇在電影中表現出來后,更多的是一種影像化的藝術形象在舞臺上則是立體的藝術想象。
例如,電影版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序曲,鏡頭一是大環境的交代;鏡頭二是人物出場的遠景;一群隊伍緩緩走來,鏡頭緩緩搖近,鏡頭三是隊伍的近景,中間走著羅密歐,然后切羅密歐的特寫。朱麗葉的出場也是同樣的鏡頭組接,這樣遠景——近景——特寫的鏡頭運用有在電影中運用蒙太奇來實現。而在舞臺上就不能有這樣新奇的視覺感官。所以說舞臺上的視覺較為局限而電影版中的蒙太奇的鏡頭組接會更具有自由性和開闊性。
再如,電影版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第四幕,朱麗葉喝下安眠藥還沒有醒來時,羅密歐全然不知情,悲痛欲絕地坐在朱麗葉的身前一動不動地寄托著哀思。這段畫面導演是通過羅密歐的主觀鏡頭來拍攝的,分別用近景和特寫來刻畫當時的情景。當羅密歐唱著詠嘆調時鏡頭對準的是朱麗葉平靜的臉,接著鏡頭里出現羅密歐與朱麗葉兩人的近景。當羅密歐心意已絕也痛飲“毒藥”倒在朱麗葉的身邊,朱麗葉醒過來面對真正的悲痛時,導演以朱麗葉的主觀鏡頭來刻畫周圍的一切,重復景別的運用,只是拍攝的對象有了交換。
電影通過景別來表達,通過鏡頭語言與觀眾進行交流,使觀眾在大銀幕前感受到真實的感覺和氣氛。
(二)表演上的差異
對一些有過現場聆聽歌劇經驗的觀眾來說,常常無法適應歌唱家近對鏡頭對口型唱歌的畫面。這就是歌劇電影和現場演出的最大不同,對歌唱家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
歌唱家們通過抓住扮演人物的特征來進行再度創作,使之達到預期的效果。《戲劇表演學》中所說“角色的氣質創造是構成人物‘性格化及至完整的舞臺人物形象創造所必不可缺的創作因素。” 歌唱家通過認真的研究分析其扮演人物的角色氣質,加上自己的理解詮釋,使之角色可以鮮活地立在舞臺和銀幕上。
歌劇表演者一般大部分的時間是和舞臺相伴的,演唱的同時進行表演,由于是歌劇,故對演唱方面的要求比表演方面的要求要高很多,這使得很多的歌唱家在表演方面都是能力稍遜的。但是,歌劇的電影版恰恰對歌唱家在表演方面要求很高,因為鏡頭呈現出來的演員要比舞臺上清晰、真實的多,這就要求歌唱家不僅擁有扎實的唱功還要有漂亮的演技。電影拍攝中大部分是不要求歌唱家現場演唱的,對口型就可以了。
通過比較,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歌劇的舞臺版與電影版的差異。了解了這兩種藝術形式在表現上的不同之處,便能在電影創作中更多地保留歌劇舞臺版的藝術精華,也通過現代電影技術豐富歌劇舞臺的藝術表現力,從而為歌劇贏得更加廣泛的觀眾。音樂是一種可以給人帶去精神信仰的藝術享受,是可以撐起整個身體的桅桿和帆。
參考文獻
[1]胡葵蓀.歌劇概論[M]北京:商務圖書出版社,1957.
[2]錢怨,華林.歌劇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張筠青.歌劇音樂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居其宏.音樂劇我為你瘋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胡導.戲劇表演學——論斯氏演劇學在我國的實踐和發展[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6]胡克,李一鳴,李迅.當代歐美名片評析[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